APP下载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2010-08-15王德林

关键词:质量观保障体系学校

邬 智, 王德林

(华南理工大学 党委办公室, 广东 广州 510640)

“质量文化”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 兴起于美国研究日本产品质量迅速提高的“秘诀”的过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认识到其在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中的重要作用, 质量文化逐步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质量管理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如欧洲质量组织在1989年举行的第33届年会上指出, 全面质量管理正从强调全员参与管理和最高管理者亲自领导, 逐步扩展到强调发展质量文化[1]。从质量文化兴起的背景来看, 虽然可能有多种因素共同发生作用, 但根本上还是源于质量保障的现实需要。目前,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但还不够完善, 存在着重视财物投入等硬件建设, 轻视思想、 观念、 制度、 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软件建设的情况, 即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相对薄弱。因此, 本文拟从质量文化的视角, 探讨如何建设完整、 高效、 富有活力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之内涵

关于质量文化, 虽然有很多种定义, 但其核心内涵基本一致, 即是指特定群体在质量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念、 规章制度、 道德规范、 思维方式、 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据此, 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则是指特定群体在高等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涉及质量空间的价值观念、 规章制度、 道德规范、 思维方式、 传统习惯等“软件”的总和, 其核心是群体成员自觉遵守的质量价值观。这一定义是狭义的, 仅指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质量文化。广义的质量文化还包括物质层面, 即质量文化的物化部分。本文所探讨的质量文化仅指狭义上的。

“特定群体”是指质量文化的范围, 既可以指一个国家, 也可以指某一地区, 还可以指某一类高校以及某一所高校。若仅以组织层面为标准, 可以简单划分为两大类, 即宏观上的社会质量文化和微观上的高校质量文化, 高校质量文化的形成主体是学校师生员工, 社会质量文化的形成主体是广大社会公众。社会质量文化和高校质量文化是密切相关、 相互促进的。如果高校质量文化先进, 教育教学质量高, 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满意, 就会使社会质量文化逐步得到加强; 同样, 如果社会质量文化先进, 公众对教育质量的意识浓, 也将会促进高校改善其质量文化,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 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灵魂

高等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 高等学校本质上是一所文化机构, 文化从根本上决定着高校的生存与发展, 是高校竞争力的根本体现。“名校成长的历程证明, 大学的竞争是文化实力的竞争而不是经济实力的竞争。”[2]这一特性决定了文化机制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途径, 质量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从作用机制来看, 文化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根本途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可以分为内部质量保障和外部质量保障两个方面。内部质量保障是指高等学校自己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 实质上是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 外部质量保障是指政府、 社会公众、 用人单位、 中介组织等外部主体开展的质量保障活动, 实质上是一种外在的监控。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依靠内部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 但一般是“以内为主、 以外促内、 内外结合”, 即把高校作为质量保障的真正主体, 用外部主体的要求推动高校采取实际行动, 最终通过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 实现质量保障的目标。在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中, 最根本的作用机制是文化, 因为“学校保障教育质量的所有努力, 只有通过组织高校广大教职员工积极自觉的行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这种行动只有当质量成为高校全体成员共同信奉的价值, 成为高校全体成员的内在追求时, 才有可能实现”。[3]

从构成要素来看, 质量文化在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处于导向和统帅地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包括两个部分, 一是有形的物质资源如组织机构、 工作人员、 资产财物等, 二是无形的文化资源如政策法规、 质量标准、 机构的宗旨、 人员的理念等, 后者实质上就是质量文化。其中, 质量文化决定着整个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价值取向、 运行方式、 活动效果等, 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从功能价值来看, 质量文化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一是凝聚力量, 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们对学校或社会确立的质量目标、 行为准则、 规章制度等产生认同感和使命感, 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是激发动力, 通过质量文化的定势作用和质量文化氛围产生的文化心理效应, 吸引和激发人们为实现质量目标努力工作, 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 三是约束行为, 通过明确质量目标以及制定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和职业道德, 形成自觉的约束机制; 四是辐射社会, 质量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精髓, 通过宣传、 交流、 展示, 发挥优秀的质量文化对社会风尚的积极辐射作用, 引导和推动社会文化健康发展。

三、 质量文化视角: 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是人们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看法, 是精神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也是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点和指导思想。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必须更新思想观念, 树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科学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主要有三层含义: 第一, 发展是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发展是硬道理, 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首要任务。第二,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当前, 高等教育领域中的许多质量问题, 必须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才能解决。第三, 质量观自身是发展变化的, 是相对的。不同国家、 不同地区、 不同时期, 高等教育质量观应有所变化, 不能固守僵化。

多元的质量观。进入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的层次、 类型和形式日趋多样, 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每一类高等教育都有不同定位, 肩负不同的使命, 只要能够有效满足社会和个体的需求, 就都是有质量的, 因此, 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整个高等教育的质量。

特色的质量观。受资源条件限制, 没有一所高校能够在所有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 哈佛、 斯坦福等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也只是某些学科和专业优于其他高校, 他们的成功之处恰恰正是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日益激励的竞争中, 高等学校必须发挥自身优势, 集中学校的资源, 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战略, 力争在某些领域独占鳌头, 取得竞争优势。这是高校求生存、 谋发展的有效途径。

人本的质量观。人既是发展的主体, 也是发展的目的。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为师生员工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以师生员工发展的成就作为衡量质量高低的根本依据。其中, 最重要的是以学生为本,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 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促进学生全面、 自由、 和谐发展。

和谐的质量观。和谐的质量观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 和谐是人和社会发展所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既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第二, 高等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是实现促进人和社会和谐发展目的的根本要求, 符合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系统与政治、 经济、 文化等其他社会系统的和谐, 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系统内部各要素的和谐。

(二)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政策法规体系

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法制化、 规范化、 制度化的根本保障, 也是制度层面高等教育质量文化建设的根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关于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和保障的法律、 法规、 政策等制度体系。与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比较完善的美、 英等国家相比, 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估的地位、 规程、 准则等都没有在法律中得到明确规定, 在实践中缺少足够的约束力和影响力。总的来说,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状况。因此, 必须加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的相关法律、 法规和政策制度建设, 对一些重要问题尽快予以明确, 包括政府、 社会、 高校等不同保障和评估主体的权限、 职责和活动方式, 不同类型高校质量评估的目的、 组织、 程序、 周期, 建立教育评估机构、 评估专家的资格认定制度等, 特别是要尽快建立分类评估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制和机制, 以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准确定位, 科学发展, 构建不同类型高校相互补充、 相互促进、 和谐发展的高等教育体系。

二是高校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体系, 主要是指学校有关教育教学质量的各种规章制度、 规范、 规则等, 包括领导体制、 组织机构、 标准化与规范化体系以及各种奖惩制度和相对独立的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是学校师生员工必须遵守的“硬约束”, 是强化质量意识的必要手段, 是实现学校质量目标的有效措施。因此, 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 质量目的及实际情况, 重视制度层面质量文化的建设, 建立和健全学校各种有关的工作制度、 责任制度、 管理制度和奖惩制度等。通过建立各种制度, 使学校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思想、 理念等成为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 使质量意识深入人心, 使维护学校的质量声誉和形象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 使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作出贡献的人得到奖励, 造成质量损失的人则要受到惩罚。其目的就是要做到职责到位、 任务到人,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提供坚强有力的制度支撑。

(三)深入开展质量文化教育, 强化质量意识

质量意识是人们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是质量文化的重要内容。国家和地方政府要通过宣传、 教育、 培训等渠道, 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强烈的高等教育质量意识, 特别是质量责任意识, 使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认识到质量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自己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中应尽的职责, 逐步形成全社会都关心高等教育质量, 都努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良好氛围。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各尽所能, 形成合力。例如, 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对高等教育质量负有监管职责, 媒体负有监督义务, 高校则应及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公布质量信息, 从而形成一个各行其责、 各尽其力的外部监控体系。

高校要通过不同方式和途径, 对所有师生员工进行教育与培训, 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质量战略意识、 质量竞争意识与和质量参与意识。质量战略意识就是要从学校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 真正确立以质量为本的意识, 把“以质量求生存”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战略; 质量竞争意识就是市场意识, 即把质量作为市场竞争的基础, 以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和良好的声誉赢得竞争优势; 质量参与意识就是要鼓励和调动全体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的质量管理, 形成人人关心质量、 人人维护质量、 人人创造质量的环境与氛围, 增强学校的凝聚力。此外, 还要结合学校教育质量管理的实际,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培训, 帮助相关人员明确学校的质量方针和努力方向, 增强他们质量工作的动力和自觉性, 提高他们运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思想和方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孝成. 对我国质量文化的透视 [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1): 24-27.

[2] 李辉. 从文化层面审视大学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和谐 [J]. 现代教育科学, 2006(1): 10-12.

[3] 彭正霞, 朱继洲. 英国高校“质量文化”及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J].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06年(4): 44-47.

猜你喜欢

质量观保障体系学校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ETC关键设备准入标准及运行保障体系构建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
青岛啤酒“大质量观”
学校推介
构建更安全可靠的机房电源保障体系
医院要树立全面质量观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哲学省思
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