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婚礼中“讲礼行”的论辩内容及其意义浅议

2010-08-15覃娜娜稂丽萍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0期
关键词:周旋盘根男方

覃娜娜, 稂丽萍

(1.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2.怀化学院学报编辑部,湖南怀化418008)

土家族的“讲礼行”是指,仪式中特定场景下固定存在的两人或多人之间展开的一问一答、以斗智为鲜明特征的言语活动现象,它是土家族各仪式中一个展开口头论辩的环节,例如在迎亲仪式的拦门礼过程中,代表男方的接亲礼官与代表女方的拦门先生之间一问一答的斗智盘问;又如送亲过程中在男方家所展开送亲的女方代表人与陪客的男方代表之间的“唇枪舌剑”等。“讲礼行”的口头论辩存在于土家族的许多仪式中,如上梁仪式、婚礼仪式、为庆祝婴儿出生所举办的祝米酒等,本论文仅将研究视线集中于婚礼仪式中的“讲礼行”。许多少数民族的仪式中都存在对歌的现象,但是像土家族这般以对话形式出现的“论”和“辩”的“讲礼行”则是很少见的,可以说它是土家族仪式中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正如学者刘芝凤曾发出过的感慨“笔者到过侗族、苗族、傣族、瑶族、纳西族、壮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每个民族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婚俗中,更是离不开歌……而能侃的少数,尤其是在整个接亲过程中不用歌而是用像诗一样的词来拦门、接亲,笔者还只是在土家族地区才看到。”[1](P188)该学者笔下只在土家族地区才看到的“侃”正是本文所讨论的婚礼仪式过程中的“讲礼行”。

土家族婚礼过程中有三个场景出现“讲礼行”:拦门、陪亲及闹洞房过程中,即这几个场景中都会展开口头论辩。但每场论辩的时间长短不一,短则几分钟、长则一整天。其论辩内容亦丰富多彩:从当下的时政到前朝的典故,从天上的神仙到地上的凡人,从食物到动物等等,并且几乎没有哪两场口头论辩中所说的话语会完全相同。但是这些千奇百怪的论辩内容大致都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四类:寒暄、盘根、周旋和交接,并且每一种类型的论辩内容背后都隐含着特定的象征意义。

一、寒暄:热情的待客

所谓寒暄是指在“讲礼行”即口头论辩的开头部分,双方明知故问地相互慰问。虽是明知故问,但寒暄是论辩开始的必说内容,正如在日常生活中的对话中见面之初的问候是必不可少的一样,在土家族婚礼中仪式化的口头论辩中,寒暄依然是论辩的前奏。寒暄的内容多是一些客套话而无实质所指,即使寒暄的过程中一方对另一方有问题提出,那也是虚指,提问方并不期望得到确切的答案,而被问的一方也无须较真和给出明确的答案,甚至在寒暄的内容中,所提的很多问题本身就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土家族婚礼过程中的几处口头论辩,其寒暄部分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见面慰问、迎接致辞及见面礼如敬酒、敬茶等。拦门礼论辩的迎接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礼仪是“奠酒”,即女方的拦门礼官向男方的礼官先生敬酒,礼官先生接到酒后不能自己喝下,而是要将此酒倒在地上,祭祀祖先神灵,此谓“奠酒”。

2.在拦门礼的论辩中多有询问来意与路途见闻的寒暄。毫无疑问礼官先生是带着迎亲队伍前来娶亲的,问其来意似乎是明知故问,但是由于这场口头大战是在双方亲友观阵下的具有表演性质的仪式,因此双方礼官都不会放弃任何展示其文采和见多识广的机会。拦门先生故意以优美的词句向礼官先生问明来意,一来可以展示自己的文采,考考对方的口头表达及随机应变能力,二来也使听众感觉有趣,增加了这场口头论辩的娱乐性。

3.论辩双方在见面之初贬低自己、抬高赞美对方,或讲些吉利祝福之词。

口头论辩之初的寒暄是以论辩“主场”一方的论辩者(即拦门礼中的拦门先生及陪高亲论辩中的陪亲客),向“客人”一方的论辩者 (即拦门礼中迎亲方的代表礼官先生及陪高亲论辩中的送亲客)表示慰问为主。论辩者在论辩中不是以个人名义出现而是以男女双方代表的身份参与论辩的,因此他们所说的迎接致辞嘘寒问暖实际上超出了个人之间的问候,而是象征了主人一方 (即拦门礼中的女方与陪高亲中的男方)对客人一方 (即拦门礼中的男方与陪高亲中的女方)的问候,同时也象征着土家族热情的待客之礼。

土家族是热情好客的民族,土家人特别看重客人并注重待客之礼。由于土家族的村寨多是“开放式”的,没有明显的进寨标志或是寨门等,所以土家族迎接客人的礼仪中没有在寨门口喝接风酒的习俗。但是土家地区有句俗话“进门都是客”:一方面,土家人会以热情的言语迎接客人,不停地嘘寒问暖,言语上极其关心客人和以客人为贵;同时,土家人还会毫不吝啬地倾其所有拿出家里最珍视的食物招待客人,在今天这样物质丰盛的时代自是不必说了,然而即使是在以前物质匮乏之时,土家族仍然拥有以专门待客为主的食物 ——团、炒米之类,由此可见土家族对于待客之礼的重视程度。

二、盘根:实力的较量

盘根是指询问某人、某事、某物或某习俗的来历、根源等。盘根是土家族婚礼“讲礼行”时最重要的论辩内容之一,无论是拦门礼、陪高亲抑或是闹洞房的口头论辩中,盘根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盘”的内容因论辩者个人的知识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经常会涉及的盘根内容有:

1.盘酒根。由于拦门桌以及陪高亲的酒席上必不可缺的摆设之一是酒,且拦门论辩时双方礼官见面之初即行敬酒和奠酒礼仪,因此大多数论辩中都会问到酒的来源及与酒相关的名人典故,即“盘酒根”;

2.盘“拦门礼”的来源及周公此人。拦门的根源通常都会在拦门过程中被问到,尤其是作为拦门先生的人如果连拦门的根源都不知道,那可是一大笑话。因为既是被拦门先生拦住门,那么就自然要向拦门先生问清拦门的根源,否则拦门先生就没有资格拦门;

3.盘轿子的来源及关于下轿的典故。据资料记载,清代改土归流之前,土家族地区姑娘出嫁时“婚姻不用轿,背负新人”,相传新娘衣袖系着红绿等五色丝线,由其兄或弟背负或牵引到新郎家[2](P2)。改土归流后,汉族官员在土家族地区大力推行汉族文化,自然也包括对土家族婚俗的改造,轿子的推行即是较为成功的一项,由此土家族的拦门礼论辩中又产生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盘问新娘坐轿子的来历及与轿子相关的典故;

4.盘“三茶六礼”的来源及内容。三茶六礼是拦门论辩中被问到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虽然从田野调查的实际情况来看,经常参与拦门论辩的人们所讲到的三茶六礼的来源及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凡参与过拦门论辩的人无一不认为这是一个基本问题;

5.盘“媒人”及相关名称的来源。婚礼中媒人是一个重要的角色,虽然各地风俗不同导致在拦门论辩过程中媒人的参与与否不尽一致,但是各地的拦门论辩内容中大多会涉及媒人的来源及媒人名称的来源等;

6.盘问婚姻的来源;

7.盘问历代名人典故或天文地理知识或人文常识等。这里涉及的内容相当之广泛,任何的人和事都可以被拿来盘问对方,论辩的过程中允许有灵活应用的内容,论辩者可以自我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丰富知识,包括向对方盘问一些前朝后汉的典故,如关于双喜的来历,又如天文地理知识人文常识等,这些内容当然是因人而异,无法集中展示其内容主题。

总之盘根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由于每个论辩人所掌握的关于“根”的知识范围都不尽相同,因此若是在论辩中每个论辩者都竭尽全能地去盘问对方相关事物的根源,那么这场论辩的时间就会相当长,直到其中一方言穷词尽为止。

以展示和竞争人文地理历史典故等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盘根,不仅仅是论辩者之间才华知识的竞争,它也象征着论辩者分别所代表的存在姻亲关系的男女双方之间的实力竞争和较量。论辩者展示的不仅是个人的才华,更重要的是他代表了男方或是女方的实力。论辩者深谙此道,他们在论辩中虽然多使用“你”、“我”的第一和第二人称,但是他们深知自己的表现不仅关系到自己,同时也关系到所代表的主人一方的颜面,因此他们力图能在盘根的环节中占据上风,以此表现个人才能同时为主人一方争光。

此外,从盘根的具体内容来看,几乎没有土家族本族的相关传说、历史人物等被问到,所有的内容都与汉族的礼仪、历史典故等相关,由此可见,在土家族群众的价值观念中,是以能掌握更多汉族的知识为荣的,而他们在论辩环节中所较量的实力主要是指对汉族有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三、周旋:无谓的抗争?

周旋是指在土家族婚礼口头论辩的过程中,双方因为对一个特定而简单的问题持相反的态度,不能顺利地马上达成一致,由此产生的并无多少实质内容的口头争论。周旋的内容虽然多是云里雾里,与仪式内容可能风马牛不相及,而且其中还因论辩人的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而偶尔掺杂某些粗俗的、甚至是挑衅攻击对方的言语,但无论如何,“周旋”却是土家族婚礼口头论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同上一内容“盘根”两者共同决定了每一场口头论辩的时间长短,即由于“寒暄”及以下将分析的“交接”两部分内容大致时间比较确定且费时不长,而“盘根”尤其是“周旋”却具有相当大的弹性,可以问得很少,不怎么周旋,直接爽快地答应对方的要求,也可以不停地周旋拖延时间,这完全取决于论辩人的个人意志,因此一场论辩的耗时长短主要决定于盘根和周旋的时间长短。

以上提到周旋的矛盾根源在于“双方对一个特定而简单的问题持相反态度,不能顺利地马上达成一致”,这里之所以如此定义是因为,土家族婚礼口头论辩的周旋都是来源于以下几个特定问题。其中拦门礼过程中的周旋主要围绕“拦门礼行”即“红包”展开,拦门先生要“拦门礼行”,而礼官先生不愿意交出礼行并要拖延交礼行的时间,或者拦门先生嫌礼行太少又要求增加礼行。此外,拦门礼过程中的周旋还因为女方代表要求男方迎亲队伍多次奏乐。陪高亲过程中的论辩周旋同样围绕要“礼行”与不给“礼行”展开,再者,由于陪高亲中的论辩发生在饭桌上,因此“坐上席”与“不坐上席”及“敬酒 (茶)”与“辞酒 (茶)”成为周旋的另两个原因。要红包与敬酒及坐席是几个看似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恰恰是这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出了土家族婚礼口头论辩中的繁琐绵长的周旋过程。

周旋所争论的关键问题是敬酒与辞酒,讨要红包与拒交红包。这两个问题在仪式中实际上早已有了约定俗成的结果,那就是在拦门礼的过程中男方礼官先生必须是要交出红包的,同样在陪高亲坐席过程中女方的送亲客也必然是要喝酒和交出红包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双方还要在这个问题上推来争去,颇费时间地去周旋一番?是否拦门礼中男方礼官为拒绝交红包所做的周旋,以及陪亲过程中送亲客为了辞酒与拒交红包所做的周旋,这些全是“无谓的抗争”?这种“抗争”是毫无意义的吗?当然不是,它的意义就在于,周旋本身是一种抗争,虽然注定了“输”的结果但也不会让对方“赢”得很轻松。酒当然是会喝的,红包也必然是会交的,但必须让对方费一番口舌以此表明个人和主人家都是不会轻易服输的。由此我们甚至可以窥见到一种民族精神:那就是土家族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征服”的抗争精神。

四、交接:公开的承诺

交接的内容主要出现在婚礼中陪高亲时的口头论辩中,它一般处于坐席论辩的末尾即将结束之时,是指陪亲客请出新郎的母亲 (或新郎的母亲所指定的另一个人)前来与送亲客一番寒暄、对话,送亲客历数新娘年幼无知、不知礼数等,请求男方母亲善待她,而新郎的母亲则信誓旦旦保证“媳妇女儿一样对待”。实质上,这是送亲客把新娘托付给新郎父母的最后一次交待,相当于一个交接过程。这个过程一般耗时不长,多在十分钟左右完成。

处于陪高亲的“讲礼行”末尾的交接内容,是新郎的母亲或其代表与送亲客之间的对话,这些对话因为其公开性而具有了某种隐含意义。

首先,它象征女方陪亲客代表女方父母及女方的所有亲属将新娘正式托付给男方家。婚礼是将夫妇二人身份公开化和合法化的社会典礼,虽然整个婚礼过程都是为了完成这种托付,但这时陪亲客所说的话语则象征着她们的送亲任务完成,也象征着整个婚礼的“交托”过程完成。这番交接之后,送亲客就要离开男方家而将新娘一人独自留下。在此之后新娘就是男方家的人了,因此这是陪亲客最后一次以新娘的主人的身份所做的交代。

其次,在男方大部分亲属均在场的情况下,送亲客“以退为进”,以谦虚地贬低新娘的方式来“逼”出新郎父母对新娘的赞美及承诺对新娘的善待,使得这种承诺具有公开性和公众舆论压力的效力。一旦新郎母亲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出了承诺,那么她就必须遵守自己的承诺,而各位在场的亲友也就成为这个承诺的见证人,共同见证并监督新郎母亲对其承诺的执行。

[1]刘芝凤.中国土家族民俗与稻作文化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陈廷亮,彭南均.土家族婚俗与婚礼歌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3][法]埃德蒙·利奇.郭凡等译.文化与交流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刘琼.“说礼行”仪式的文化人类学调查 [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猜你喜欢

周旋盘根男方
和自己周旋
男方拒不配合,婴儿出生证明能办理吗?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水泵盘根加工装置的制作和应用
自制
女方有第三者,离婚时男方能否要求女方过错赔偿?
井口密封器盘根专用扳手的研制应用
高压阀门密封盘根的选用与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