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制“响尾蛇”导弹与1958年的中苏关系

2010-08-15

潍坊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中苏关系响尾蛇苏方

李 华

(嘉兴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美制“响尾蛇”导弹与1958年的中苏关系

李 华

(嘉兴学院, 浙江 嘉兴 314001)

1958年9月下旬,赫鲁晓夫要求将坠落在中国境内的美制“响尾蛇”导弹送苏联研究。因中方对该导弹先行研究拖延了移交时间,加之苏方人员怀疑中方有意扣留了导弹上的敏感元件,结果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单方面作出了废除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决定。此项决定加速了中苏关系走向破裂。

1958年;“响尾蛇”导弹;中苏关系

沈志华先生发表在《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5期上的《赫鲁晓夫、毛泽东与中苏未实现的军事合作——关于远东防空协定、长波电台及联合舰队问题的再讨论》一文中,提到一重要史实:1958年中国“拖延向苏联提供坠落在中国境内的美制‘响尾蛇’导弹,引起赫鲁晓夫的强烈不满”。其后,沈志华先生发表在《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上的《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一文,再一次谈及美制“响尾蛇”导弹一事,并认为:“它极大地伤害了赫鲁晓夫的个人感情”。因该事件并非沈先生两篇大文讨论的重点问题,故均没有展开叙述。为了解这一事件更多的细节,本人曾试图通过平面和网络媒体查阅有关资料,结果发现:迄今为止,国内学术界尚无专文系统全面地论述过此事。因此,笔者在研读当事人回忆录等史料的基础上撰写了本文,以期钩稽美制“响尾蛇”导弹对1958年中苏关系的影响。

“响尾蛇”导弹是1953年美国研制,并试射成功的一种空对空导弹。1957年开始装备美国军队,并将其命名为“响尾蛇”。该导弹采用红外制导,发射后导弹控制舱前面的导引探测目标发出的红外辐射,使导弹自动跟踪目标飞行,直至击中目标。该导弹一般由火箭发动机、后稳定翼、导引头、制导控制电子设备、动作控制部分、飞行翼片本身、弹头、引信系统、电池等九个主要组件构成。当年的“响尾蛇”导弹系AIM-IXL型,其起飞质量为84千克,射程为18公里。[1](P2282)“响尾蛇”系列空对空导弹除了装备美国空军歼击机外,也装备海军,用于空战或截击。西方传媒称它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空中杀手”。这种新型导弹研制成功以后不久,也被装备到了盘踞台湾的国民党空军部队中。

1958年9月,美国指使蒋介石空军用美国的“响尾蛇”导弹向大陆空军发动了进攻。9月24日,在中国大陆空军与台湾国民党空军的一场空战中,国民党空军共发射了5枚当时最先进的美国“响尾蛇”导弹。发射导弹的空域是浙江省的温州、瑞安和乐清地区的上空。当天的空战结束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温州地区分别捡获了“响尾蛇”空对空导弹的红外线接收部分、导向部分、未爆炸的弹头部分和固体火箭部分,并将其重要部分运往北京。[2]

听到中国方面捡获了“响尾蛇”导弹的消息后,苏联驻华军事顾问迅速报告了莫斯科。一直对美国军事上的新发明,尤其是和导弹有关的发明“很感兴趣”的赫鲁晓夫兴奋不已,他觉得“又有了一次了解美国技术的机会。”正所谓“美国人通过中国把样品亲自给我们送上门来了。”于是,他立即指示驻华大使馆官员代表苏联政府致函中方说,他们知道中方缴获了什么什么导弹,苏联方面拟请友好邻邦将导弹送交苏方研究,答应届时“与中方共同享用分析结果和导弹的图纸。”[3](P266)以后还可以利用美国技术,为两国“共同利益服务”。中方一开始“没有回音”,继而答复“正在搜寻。”再后来说明,“自己现在正在研究这枚导弹”,因为只有这一枚,所以暂时“不能给”苏联,待到研究好了,会主动与苏联“交换情报。”[1](P2280)因为中方没有立马满足苏联的要求,所以性急的赫鲁晓夫对于中国的答复,表示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首先,在赫鲁晓夫看来,美制“响尾蛇”导弹“技术很复杂,而中国的技术发展还没有达到能够迅速地、内行地研究这枚新型导弹的水平。”他认为苏联“在这方面的素养更高些”,毕竟苏联“已经在建造这类导弹,并且这类导弹已经被用于装备了”,所以“需要美国的样品以便用来进行对比。”有鉴于当时苏联军备的整体水平还落后于美国,赫鲁晓夫急于根据美国人的创新,“搞出点有趣的东西来”供苏军借鉴。[1](P2280)

其次,赫鲁晓夫觉得很奇怪:“怎么能这样?我们把什么都给了中国:我们的机密军事技术、图样、生产工艺流程图、样品,我们直接向中国人提供装备”。此外,还有“援助设备、顾问、安装技师、工程师、设计师,像亲兄弟一样和他们分吃最后一块面包”,而他们“在和蒋介石的部队作战时缴获了武器却不肯给我们?”[1](P2280、2281)

正因为赫鲁晓夫对中国先行研究“响尾蛇”导弹的做法“不能同意”,所以接下来他摆出了“百折不挠”的姿态,并“决定向中国人施加点压力。”事有凑巧,当时苏联正在准备给中国发送研制P—12型中程弹道导弹的生产资料,而中方也非常着急地催促苏方赶快发出。[1](P2280、2281)于是,赫鲁晓夫向其在中国的军事顾问们下达了如下指示:一方面,让他们在谈判时公开表达不能马上拿到中国战利品——“响尾蛇”导弹的“不满”和“委屈”;另一方面,要求他们在私下里暗示说,在向中国移交导弹生产资料方面,遇到了“技术性困难”,很可能“无法如期交出。”[1](P2281)基于苏方一再催促与要挟,中方几个月后不得不向苏方转交了“响尾蛇”导弹及其组件,它们被统一送到了莫斯科附近的一个科学研究所。

苏联导弹设计师考察后发现,这枚“响尾蛇”导弹“令人极感兴趣”,与苏联的同类导弹PC—2Y相比,“响尾蛇”导弹优点十分明显:首先,它轻便;其次,操作简单,只消用一把扳手就可以很容易地拆卸和组装。而苏联的导弹“工艺性不够好,组装起来较为复杂,重量也较大。”综合比较发现,美国“响尾蛇”导弹“制作更精良。”因此,苏联政府决定,如法炮制“响尾蛇”导弹,只需“做一些小小的修改。”但是在仿造过程中,苏联设计师发现“响尾蛇”导弹上的热感应元件没有了。这种元件“尺寸很小,形状像纽扣。”它们对准确地操纵导弹至关重要。“没有它们,导弹就不成其为完整的导弹。”[1](P2280、2281)尽管中国已经将导弹的元器件全部送到了莫斯科,可苏联专家认为:导弹坠地时断为两截,并无其他损坏迹象。遗憾的是,缺少重要零件——热感应头部的敏感元件。他们认定:中方在将导弹运送苏联之前,“已经过多次拆卸,是重新组装之后才交苏联的。”原来所谓“搜寻”的时间,“都花在这个上头了。”[3](P267)赫鲁晓夫了解这一情况后,“再一次向中国人索求”所谓的敏感元件。但中方的回答是,确实已经把所有的部件都送来了。赫鲁晓夫也“没有再坚持”。他当时猜想,这有两种可能性:“也许他们在拆装导弹时将这些零件丢失了,也许他们故意不给。[1](P2282)”但是,他宁愿相信后一种可能性的存在。为此,赫鲁晓夫曾“大动肝火”,并且在他儿子面前埋怨说:“我们无偿地向朋友提供知识、图纸、工艺,什么都毫不隐瞒地如实相告,这里涉及到的又不是中国的秘密,而是美国的秘密。”中方的回答,显然没有让赫鲁晓夫满意。他“第一次感觉到‘兄弟情谊’中出现的深深裂痕。第一次想到提供最新军事工艺、教中国人造火箭、造原子弹等是不是明智之举。”[3](P266—267)赫鲁晓夫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是这样记述此事的:“中国人要么丢失了这些部件,要么就是故意不肯拿出来,但不管事实真相如何,这件事进一步影响了我们对中国人的看法和感情。”[4]根据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赫鲁晓夫的回忆,“响尾蛇”导弹之事,在他父亲“重新考虑对中国的态度方面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它仿佛是个由头。”从此,他开始担心:当初缔结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秘密的协议“是否操之过急”。旋即,一个意念在他脑子里产生了:“原子弹秘密无论如何也不能给(中国)。”[3](P267、268)

这场由“响尾蛇”导弹引起的中苏外交风波的事实真相,当然还有待于相关中苏外交档案等资料的进一步揭示。不过,事件的大致情况已经清晰。笔者拟就事件本身及其后续影响,发表如下几点看法:首先,“响尾蛇”导弹是中国军队在自己的领空空战后搜寻到的“战利品”,中国专家试图拆装以弄清其内部构造,这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领导人都会做出的反应,完全可以理解,无可厚非。其次,急于得到中国“战利品”的赫鲁晓夫“感受到委屈”的原因是,他自称“把什么都给了中国”、对中国“什么都毫不隐瞒地如实相告”。但这些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①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苏联的确给过中国大量军事技术援助。但是,它在尖端技术上对中国的援助是有保留和有限度的,旨在使中国与苏联之间保持相当的差距。实际上,中国自身也是认可苏联实行军事科技“内外有别”原则的。赫鲁晓夫之所以援助中国,是因为他要确立自己在苏联党内和社会主义阵营内的领导地位,必须得到中共的支持与帮助。第三,悬挂于国民党空军歼击机之下的“响尾蛇”导弹从高空坠落,一些个只有纽扣大小的热感应元件丢失,完全有可能。因而,苏方猜疑中方扣留了导弹的敏感元件不想送他们研究,不免存在冤枉。最后,值得注意的是:苏联第134实验设计局的导弹设计师,根据中国送去的美式“响尾蛇”导弹及其零部件,“以极短的时间”,竟然原样仿造出了性能优越的苏式“响尾蛇”导弹,并且命名为“K-13”。该型号导弹装备苏联空军米格—21战斗机后,“服役时间很长。”[5]这一事实充分表明:中国赠送苏联的“战利品”,大大缩小了苏联与美国在空对空导弹方面的差距。如此看来,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中央主席团出于猜忌等原因,于1959年6月20日单方面废除1957年10月15日与中国签订的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的《国防新技术协定》的做法,既十分草率,也没有道理。赫鲁晓夫自己也承认:“响尾蛇”导弹在中苏关系上“留下了某种印痕。……这枚导弹风波所带来的不快滞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败坏了我们的心情。”[1](P2281—2282)“问题就出在一颗导弹上”。[3](p268)

众所周知,1958年,对于中苏关系来说,真可谓是多事之秋。有关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争执刚刚平息,又发生了第二次台海危机。而台海危机尚未完全停止,又发生了引起猜疑的美制“响尾蛇”导弹风波。应当承认,这接二连三发生的几件事情,“都对中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程度不等的负面影响。”[6]

[1]尼基塔·谢·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三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二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2806.

[3]谢尔盖·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

[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译.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415.

[5]孙凌云.俄美的“战利品”之战[J].国际展望,1999,(10):25—26.

[6]李华.北京与莫斯科:结盟·对抗·合作(1949—2007)[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43.

责任编辑:徐隆彬

K512.56

:A

:1671-4288(2010)05-0051-03

2010-06-24

李华(1962-),男,江苏南通人,嘉兴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中苏关系响尾蛇苏方
响尾蛇的故事
沙漠大冒险
会奏乐的毒蛇——响尾蛇
1956年赴苏接收中共档案
解放战争时期中苏关系演变原因分析
花兔奶奶和响尾蛇
抗日战争时期中苏关系的历史走向
驳“经济问题政治化”
是爱情就让它纯洁吧
冷战时期中苏外交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