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分制改革与高校学籍管理制度

2010-08-15程爱军田经兵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年12期
关键词:学年学籍学分制

程爱军,田经兵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学分制改革与高校学籍管理制度

程爱军,田经兵

(长江大学,湖北 荆州 434023)

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使得高校的学分制改革成为一种必然,我国高校也大多已经开始了学分制改革的探索.随着学分制改革的推进,与之配套的学籍管理改革也势在必行.本文从成绩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工作三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探讨.

学年制;学分制;学籍管理

1 学分制改革的趋势

1.1 学年制与学分制之比较分析

首先,历史渊源不同.学年制和学分制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高校视野里的对学年制和学分制的认识主要来源于苏联和美国.学年制创始于欧洲,在苏联得到广泛而长期的运用.苏联的高等教育始建于18世纪,其主要借鉴对象便是当时高等教育发达的西欧国家如德国、法国等的学年制教育模式.[1]而且苏联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刚好与强调严格按照的培养计划进行教学的学年制相吻合.学分制起源于德国柏林大学,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得到发展完善和广泛运用,这也是美国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不无关系.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标榜平等与自由,强调人的自由发展.表现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则是给予学生更多自由选择、保障其个性发挥的学分制得到普遍的接受.

其次,培养理念不同.学年制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适用于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因此通过设计严密的培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之内通过课堂教学、专业实习、辅导讨论、毕业设计等环节的培养,让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顺利的成才.学分制则更适合培养具有广泛兴趣和创新精神的通用型人才.学分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不同的课程,甚至自由的转换所学的专业.目的是满足每个不同的学生智力、能力上的差异,让他们的个性和才华得到充分的展示.

最后,培养方式不同.基于不同的培养理念,学年制和学分制在培养方式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学年制教学活动的展开依赖于刚性的教学计划,所有的专业均详细计划了在什么时间完成何种课程的学习,所有课程结束后需经考核合格方能毕业.课程多数都是必修的,没有或者很少有选修课程.学年制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备,对不能正常通过课程考核的学生的学籍处理也非常及时.学分制的教学计划则相对宽松.学生可以在完成约占总学分一半左右的必修课的基础上,自由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人能力所学课程.学分制注重目标管理,在弹性学制允许的范围内,只要修满规定的各类学分和总学分就可以毕业.中途还允许学生休学、保留学籍等.

1.2 学分制在我国实施的历史与现状

对于学分制,我国高教历史的研究者肯定不会陌生.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在国内就曾经率先实行“选课制”,民国时期,学分制在很多高校都曾经风行一时.福建省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福建高等学校多数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达到一定的学分才能毕业.”[2]清华、中大、金陵等著名大学也都实行学分制.

建国以后,鉴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国内情势,我国高校学习苏联实行学年制模式.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1978年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又开始尝试实行学分制.此后,学分制的风潮一轮接着一轮.到目前为止,大多数的高校都已实施了学分制改革,部分高校已经实施完全的学分制,如河南大学(2001年)、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南京艺术学院(2001年)、浙江大学(2003年)、西安交通大学(2007年)、西安科技大学(2007年)等.而其他的大多数高校也都实行了学年学分制、学分学年制、分级学年学分制等.[3]

1.3 学分制改革的必然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需要掌握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更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型人才.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疑是学分制教育模式相对于学年制的教育模式的显著特点.另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学生需要自主择业,学生也就相应地对学习内容拥有更大的选择权.这同样也需要改革古板的学年制,实施灵活的学分制.

2 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过程中的学籍管理改革

由于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教育模式的培养方式和教学管理上存在着巨大差异,在学年制向学分制转变的过程中,学籍管理制度的改革也就不可避免.

2.1 成绩管理

选修课程的大幅增加首先带来的是对原有成绩管理体制的冲击.在学年制下,同一专业的学生教学计划是一致的.固定班级的学生都会参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其成绩管理就相对的简单.而选修课则完全打乱了原有的班级,参加同一门课程的学习和考核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甚至不同的院系.在这种情况下,再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成绩管理显然就行不通了,而只能用分别以学生和课程为单位来进行成绩管理.所幸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这种适应于学分制的成绩管理模式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在信息化的成绩管理系统中,应该支持各门课程的老师能够通过网络录入成绩.这样就可以方便的以课程为单位提取本课程所有学生的成绩,也可以提取某一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单.而纸质的成绩单,则应以课程为单位留存于各开课院系,作为最原始的成绩记录.

2.2 学籍档案管理

在完全的学分制下,学生只要在弹性学制内完成学业就能够顺利的毕业.所以学生的学习进度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变得快慢不一,从而给学籍档案的管理带来冲击.学籍档案是学生在校的学习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学生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籍档案不仅是反映学校教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载体,也关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由于学分制条件下学生学籍信息的瞬息多变,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进行学籍档案的管理.这样不仅能满足学籍信息动态管理的需要,也能为学籍信息的统计和查询提供极大的方便.然而即使在学籍管理信息化的条件下,也依然要保证纸质档案的完整、有序.

2.3 学生工作

相对于以上两项工作,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生工作可能更富挑战性.在学分制下,以往整齐划一的班级课堂不复存在,而代之以每人一张单独的课表.长期以来以班级为单位来开展的工作,比如学生的思想政治活动、奖助学金的评选、文体娱乐活动等等都难以甚至无法开展.学生由于缺少集体的约束,也往往会产生自由散漫的心理,特别是一些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从而导致学生在大学期间无所事事,虚度光阴.针对这种情况,学者们提出以所完成的学分来划分年级进行管理、以社团为单位来进行学生管理、以宿舍为单位来进行学生管理等多种管理方式.笔者以为,以上各种方法都是可取的,问题的核心是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

3 学分制改革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如同计划经济有计划的长处,市场经济有市场经济的短处一样.学年制和学分制相比,也同样不是一无是处.不仅如此,学年制甚至还有一些学分制不可比拟的优点.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中,学生的自由选课、自主学习的分量很大,这样导致很多自我约束力较差的学生在选课上避难选易,目的只是凑够学分.在学习上也比较松弛,不能真正的学有所得.这样也就势必会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曾经作为学分制标杆的哈佛大学,在实行学分制整整114年之后的1986年,取消了学分制.[4]不能不说是学分制发展的一大标志性事件,也让我们在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过程中更多的考量如何取长补短,找到一条适合各高校自身条件的教育管理模式.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范围很广,但是具体的实施细节千差万别,存在着学年学分制、学分学年制、分级学年学分制等各种细分的教育模式.这正是我国的教育工作者根据自身高校的特点和情势做出的不同探索,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而盲目的追求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则是非常危险的.同样,适应学分制改革的学籍管理模式,也不可能是千校一面.前文所述的成绩管理、学生档案管理和学生工作方面的改革措施,当然也只能是抛砖引玉.

〔1〕章达友.苏、美高等学校学年制与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教育评论,1987(2).

〔2〕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福建省志·教育志.方志出版社,1984.

〔3〕李联明.高校学分制实施历史及现状浅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

〔4〕石火学.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质疑[J].高等教育研究,1995(6).

G 473.3

A

1673-260X(2010)12-0225-02

本文为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籍管理专业委员会专项研究课题阶段成果,课题名称《高校学籍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课题号:0910B03

猜你喜欢

学年学籍学分制
高校学籍异动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学籍学历电子注册管理系统在学籍管理中的应用与实现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全国第17届可拓学年会”征文启事
第二届星火学年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杨浦区老年大学举办2015
——2016学年期末汇报演出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
教育部要求小学须在新生入学后1个月内为其注册学籍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