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辩证关系研究

2010-08-15牛晓丽中北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51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建设

牛晓丽(中北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51)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辩证关系研究

牛晓丽(中北大学教务处,山西太原,030051)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次重大的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取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提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正确和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建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了解和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与内涵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内涵

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又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五个统筹”,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内涵

和谐社会,是注重激发社会活力,协调社会利益,整合社会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的社会。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中,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整合社会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分配差距过大等问题。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最迫切的任务是构建一种促使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还有学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社会结构等方面来研究。我们认为应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来建立一整套运行有序、和谐稳定的社会机制。

二、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途径

首先,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和谐社会中各系统相互衔接和良性互动的基石。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物质文明建设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充足的物质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社会的良性运行。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和谐社会民主法治的发展和公平正义的完善。[1]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使全体社会成员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就是要求社会各系统之间要有机促进,良性发展。主要体现在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相协调,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要求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我国人口众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如何在资源消耗少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当代人和后代人发展的需要,这是关系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手段和途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科学发展观是和谐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手段和途径。科学发展观贯穿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着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在引领和谐社会的经济建设中,进一步揭示了发展的出发点,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引领和谐社会的政治建设中,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推进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引领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中,提出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弘扬民族精神,和谐社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入人心的过程;在引领和谐社会的社会建设中,体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

首先,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实现科学发展观中“五个统筹”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样的和谐社会中,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法治健全,公平和正义得到充分体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充分的协调和处理,各种机制运行有序,社会管理完善,人民安居乐业。这样的和谐社会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蓝图和理想,是实现“五个统筹”的力量源泉。社会和谐才能使科学发展观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城乡发展水平的不协调、东西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发展存在的贫富差距等问题,都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实力的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逐步缩小这些差距,消除这些不协调、不平衡和不均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其次,和谐社会的构建是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和最终实现目标。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总起来说,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实现以人为本的发展,这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根本精神是一致的。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落脚点。和谐社会将社会各方面和各系统的协调和谐作为主要内容,它完成了科学发展观中提出的以人为本的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和谐社会关注的社会建设,协调人民内部各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终将实现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兼顾,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统一性

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价值取向是一致的。人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从根本上解决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把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力,努力创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3]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发展的社会[4],是以人与人的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统一于以人为本的理念中。

其次,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中就有发展观,即唯物主义辩证法。恩格斯说:“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列宁说过,“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历史上常见的?)发展(进化)观点”,即我们常说的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毛泽东也说过:“在人类认识史中,从来就有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两种见解,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显然,科学发展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发展观的根本原理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根本原理,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简称历史观,它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当代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其中国当代形态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应该是和谐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它根据实践的新发展,建立在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现阶段我国阶级阶层关系客观的正确认识基础上,包含了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的许多新认识和新思考,是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结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党在新世纪全面正式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5]可见,构建和谐社会和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创新,都是我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最新成果。

[1] 杨仁忠.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内在关联及指导意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8,9(5):11-14.

[2] 贵研基.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哲学思考[J].理论探讨,2007,11:19-22.

[3] 李同果.从系统论的角度解读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7,9(3):7-9.

[4] 周业友.论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24(1):13-15.

[5] 窦津.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构建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09(4):.120-121

On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about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Harmonious Society Construction

Niu Xiaoli

Putting forward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are two major innovations about socialist construction theory for our party in the new period.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s the foundation and means of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source of strength and final foothold of implement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They are both the expressions of"people-oriented"intrinsic values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harmonious society;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D616

A

牛晓丽(198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科学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