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研究

2010-08-15史正宪马振华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大众

史正宪,马振华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研究

史正宪,马振华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大众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中的理论准备及三次高潮的发展脉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历史进程

毛泽东同志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论断。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内在一致的两个方面,而且反映出马克思主义被中国大众所掌握的程度逐渐加深。追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明确其科学内涵与鲜明特点,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所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其理念、观点等基本原理通过民族化的形式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逐渐演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过程。具体而言,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着的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在于“众”,即理论必须掌握群众;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化”,即理论必须化为大众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根本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与人民大众生活联系起来,结合起来,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现实指导,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使其通俗化、普及化和群众化。可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前提,二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但是,两者各有侧重。首先,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侧重于工具理性,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工具、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解决实际问题,促进革命、建设与改革事业的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侧重于价值理性,即通过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使其为广大群众所掌握,进而成为引导大众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的自觉意识与理想信念。其次,从认识论的过程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即结合中国实际产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于指导实践;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回到实践并实现第二次飞跃的关键。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既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大众化的过程。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言,新文化运动、延安整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而且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深化。

(一)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准备

以五四运动为界,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同封建主义的斗争为主要内容,后期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开始其大众化进程。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活泼的文化氛围;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学习、研究和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找到并掌握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理论武器。

就新文化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而言,它为大众化提供了理论准备,开启了大众化的历史序幕。就其受众而言,主要集中在当时的思想文化界,主要是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青年。以陈独秀、李大钊等为代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后,利用《新青年》等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影响了当时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青年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面,主要以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主义和阶级斗争学说为主,未能触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组织性与自觉性方面,主要以分散的个体研究为主,缺乏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因此,这一时期的大众化表现出较强的“精英化”色彩,与真正的“大众化”相距甚远。尽管如此,先进的马克思主义者逐渐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武器用于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二)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就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自觉的推动主体,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渐成为中共党的自觉意识。然而,在中共成立后的较长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党的幼年时期,党内的思想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观主义错误尤甚,并给党和革命事业带来了严重损失。为了批判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及党内存在的“两化”倾向,促进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42-1945年在全党开展了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即整风运动。

就延安整风运动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而言,它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一次高潮。就其受众而言,范围明显扩大,主要集中在党内和解放区的军民中;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方面,内容更加广泛,介绍和宣传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著,而且也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在组织性和自觉性方面,党的自觉性与组织性、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系统性明显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变革,尤其是新中国的成立,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提高了中国人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

(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次高潮

建国后,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执政党。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取胜的马克思主义如何用于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一时间,教条主义倾向十分严重,而“两个凡是”使教条主义达到了极致。邓小平等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1978年10月,以《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标志,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而言,它不仅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舆论上和思想理论上的准备,而且对于促进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端正思想路线,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成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二次高潮。这一时期在总结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以此为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开展。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呈现出范围广泛、内容深刻、组织性与自觉性强等特点,而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形成也有着深远影响。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第三次高潮

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先后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工作,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大众化,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掀起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高潮。主要体现在:一是开展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活动,宣传和阐释党的重大理论观点、战略思想与工作部署;二是开展党员“保先”活动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全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三是组织开展宣讲活动,从中央到地方,结合实际,帮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四是探索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方式,如学习培训班、主题教育活动、制作通俗理论读物和电视理论专题片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干部群众所理解、所掌握。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的启示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基在于“众”,关键在于“化”。在这个过程中,必须通过不断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化大众”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寻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进程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启示。

(一)汲取经典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养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与中国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不断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因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推进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原著的大众化,更要高举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占领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制高点,保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领导权。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于马列经典作家的思想存在着种种误读与曲解,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许多业已被证明是正确的思想已经过时,所以,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我们重新回归马克思主义,更正误解,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大力宣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在于“众”,即理论必须掌握群众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回归到人民大众,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即理论必须掌握群众。为此,必须了解大众的现实需求、关注大众的心灵世界。

1.了解大众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列宁也曾称利益为“人民生活中最敏感的神经。”[2]这就要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关注大众的世俗生活,关心大众的物质利益诉求。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进一步发挥其理论实效,就必须深入了解大众的现实需求,使其基本价值反映大众世俗生活。其中,关注大众物质利益的实现,就是这种现实关注的重中之重。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前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各方面利益关系变动较大,各种矛盾可能会比较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走近大众现实生活世界,关注大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物质利益问题,才能获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从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2.关注大众的心灵世界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走入大众的精神或心灵世界,把握大众的“心”情,解决大众精神世界的心灵问题,由教条化或说教式的马克思主义成为具有包容性、为大众立言、与大众进行心灵对话的马克思主义[3]。即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在思想感情上与群众打成一片,“什么叫‘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4]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各种思潮交相呼应、社会价值多元复杂。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加注重改革开放给大众的心灵世界带来的种种影响,只有关注大众的心理需求,才能真正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化”,即理论必须化为大众的自觉意识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本质上讲,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人民大众的思想武器,用马克思主义来引导自己的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最终达到一种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在如何“化”大众的问题上,必须考虑理论表达的通俗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注意与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的联系等三个方面。

1.理论表达的通俗化

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角度看,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求其表述方式的通俗化。马克思主义通俗化主要是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提出的要求,是指在保证理论的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与完整性的前提下,力求使理论、观点、思想的存在形式适合群众的文化水平、满足群众的实践需要,实现从理论语言到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生活话语的成功转换。例如:毛泽东在论述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理论时,从分析农会的革命活动入手,指出农会的会员到“反对农会的土豪劣绅的家,一家人涌出去,杀猪出谷。”[4]这种朴素的语言容易被群众接受,也容易把马克思主义的道理理解得深刻而透彻。

2.传播方式的多样化

注重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传播方式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的传统传播方式主要有:一方面利用书籍、报刊、杂志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新的传播媒介,如网络、视频教学等方式以其便利、高效等优点受到传播者的青睐,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过程中,也应当适应信息化趋势,通过网络就某些观点在网民之间进行讨论、形成互动,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理解,进而了解民意,把握社情,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

3.与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

从本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归宿在于人的全面发展,因而它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伴随着实践深入和人的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因而有必要与当前我国的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联系起来。在学习型组织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和个人工作的思想实际,引导群众自觉运用先进理论认识和改造世界,从而达到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落到实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6.

[3]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0.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

book=1,ebook=270

A81

A

1673-1999(2010)13-0001-03

史正宪(1951-),男,甘肃灵台人,兰州大学(甘肃兰州730000)政治与行政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马振华(1984-),女,山东滨州人,兰州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2010-04-06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大众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