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010-08-15陈静

关键词:大众化中国化信仰

陈静

哲学诠释学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陈静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一个深刻而现实的实践课题,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的理论课题。从哲学诠释学视角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无疑能够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凝聚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诠释学;诠释学困境;效果历史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的要求,这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和内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由抽象性到具体化、由学术性到通俗化、由少数人掌握的理念变成广大人民群众的共识,成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的过程[2],其根本要求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民群众的理想信仰和现实生活中的困惑所引起的冲突,在解决冲突中,使人民群众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理解与应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哲学意蕴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用马克思话来说:“我们不仅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改造世界”,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正价值在于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在应用的过程中提升理论水平。对于理解中的应用性问题,哲学诠释学有过精辟的论述。

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创立的哲学诠释学认为,应用是所有理解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应用性是理解的一个基本特征。理解的应用性表现在理解活动的全过程。首先,应用是理解活动的动因。我们知道,人的所有理解(实践)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实际上就是为解决自身认识和改造世界进程中所出现或遇到的问题,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自动会到广义的文本中去寻找答案,在寻找答案时会对文本有所选择。选择的依据就是为了应用,为了解决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理解本身就是一种广义上的应用。在伽达默尔“效果历史”的眼光看来,不应该把文本仅仅看作是历史的或过去的文献和记载,它应该借助于读者的理解进入读者生存性处境之中,并发生着影响。所以,文本要得到正确理解就必须在理解者的具体生存环境中以不同的方式被理解。例如,对某一法律条文的解释与这一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是紧密相连的,是统一的。因此,伽达默尔认为这里的理解实际上已经是一种应用。他说:“理解乃是把某种普遍的东西运用于某个个别具体情况的特殊事例。”[3]400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它首先要完成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是完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命的一半,它还要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掌握,并且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可以说已经比较成功,在当代已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民群众去理解、掌握和应用它。毛泽东曾经说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如果你能够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说明一个两个实际问题,那就要受到称赞,就算有了几分成绩。被你说明的东西越多、越普遍、越深刻,你的成绩就越大。”[4]815

二、诠释学困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动力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中国舆论宣传中已经取得了绝对优势,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专业化、系统化、整体性研究的同时,也比较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有些形势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从国际上看,随着苏东剧变,特别是随着西方文化全球化的速度加快及多元化趋势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从国内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国内外各种思想和价值观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对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当代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些事实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人民群众传播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哲学诠释学理论中提出的诠释学困境。

“诠释学困境”是指经典理论与现实生活之间所发生的冲突以及由这种冲突所引起的人们对经典的不同理解之间的冲突[5]。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并指导中国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个时期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佳时期,或者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彻底时期,此时人们把马克思主义视作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典。

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典,在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过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度不够,导致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这种忽略导致人们在坚持理想信仰的同时又困惑于实现生活的不理解。更明晰的解释就是,用他们所信仰的理论无法解释实现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例如,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现在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表面上看起来与共产主义目标越来越远。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最新成果中对此问题解释得非常清楚,但是人民群众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群体并不理解,从而对自己的信仰是否正确有所怀疑。还有贫富差距问题、城乡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中国人权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解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问题,但老百姓不理解,更不能用自己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清楚,理所当然地会出现这种诠释学困境。

要解决这种诠释学困境,只有依靠我们所信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就是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就是“通过对文本的重新诠释,消除人们所信奉的经典与现实生活中之信仰的紧张关系,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协调,其实质就是借助于对经典文本的重新理解为现实生活开辟道路。”[6]422

就目前来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的诠释学困境是人们理想信仰与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包括人们的利益冲突和权利的冲突),这种冲突是在一个共同的文化框架和普遍信仰(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发生的,这就使人们愿意并且可能在坚持共同(普遍)信仰的前提下争取和表达自己的现实诉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诠释,既保持了形式上的合法性,又实现了内容上的变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协调冲突,更新理想观念,调整权威解释,使人们继续在社会主义建设这一伟大旗帜下走上有所不同的新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社会和平改革的思想之路,是进行思想革命的通道。

三、理解的创生性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历史目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加深理解。由于个人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现象不相符合,出现了所谓的诠释学困境。要解决这种诠释学困境,就需要在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创生出适合诠释者自身生存处境的新意义,即理解的创生性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不仅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马克思主义,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普遍性,但每个个体具体生存的环境是极具个性的,这就需要理解者带着自身的视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加深理解,将理论接引到自身生存的当代语境中,使理论能够发挥超时空的作用,以实现理论的“创生性意义”,在实现理论的“创生性意义”时就涉及到诠释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效果历史”。

效果历史作为哲学诠释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过去与当代、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的历史,其途径就是以理解为中介,能够把理论所代表的一般精神与读者自身个别的诠释学处境协调起来,对人类的生存方式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理论对理解活动的影响和作用。理解不是一种由理解者自主控制的纯主观的认知和实践活动。理解具有一种高于人类有限意识力量的作用,无论人类是否意识到理论的影响,是否承认它的影响,它都已经借助于生活和语言对人的理解和整个实践活动发生着影响[5]。因此伽达默尔说:“凡是在效果历史被天真的方法论信仰所否认的地方,其结果就只能是一种事实上歪曲变形了的认识。”[3]386其次是理解活动对理论的影响和作用。伽达默尔认为,我们为了生存,必须使自己与某种理论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以理解为中介。经典文本所代表的视域与个体生存的视域达到了相当的融合,通过这种融合,理论以一种新的形态融入到当代生活中,延续着自己的存在。这种存在当然是一种更加适合自身生存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存在,从而实现理论效果历史的目的。

在效果历史理念之下,理解不仅和应用成了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而且理解也不可能停留在对理论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的把握上,还必须进一步把理论的一般性和普遍性与读者的个别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即用理论的一般性应用解决诠释者个别的诠释处境,至此理论在解决基本问题上创生出新意义。因此,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不仅仅是以是否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字面含义乃至作者愿意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放置在诠释者自身特殊的诠释学处境中展开理解,从而创生出适用于解决诠释者诠释困境的新意义,那么我们就应该承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而应该是一项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

当然,在现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原初形态的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成果,也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崭新的理论成果,他们都需要在应用过程中放置在我们生存的当下诠释学处境中,加以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具有马克思主义当代性的维度。

四、结语

当代中国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既不能仅仅停留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而不顾社会发展的现实及个人生存的当代处境,也不能止步于为了把握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而单纯地对社会现实的研究。我们的研究应该是在理解与应用辩证统一的基础上创生出新意义,在效果历史意识支配下,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们的生存处境很好地沟通起来,在解决信仰和现实冲突的过程中即诠释学困境中使我们的生存方式更加积极。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A1).

[2]刘俊献.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0(5).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王文兵.理解之花常开:走进诠释学世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6]潘德荣.诠释的困境和出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D261

A

1673-1999(2010)24-0019-03

陈静(1973-),男,安徽阜阳人,安徽工程大学(安徽芜湖241000)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10-09-24

安徽省教育厅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9sk536)

猜你喜欢

大众化中国化信仰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论信仰
铁的信仰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