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形体课程改革之我见

2010-08-15张婧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爵士舞古典舞形体

张婧

(湘南学院音乐系,湖南郴州423043)

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形体课程改革之我见

张婧

(湘南学院音乐系,湖南郴州423043)

舞蹈形体课是各大高校音乐专业的必修课程,对于学习音乐表演的学生来说,进行舞蹈形体训练是重要的也是必须的。但从当前舞蹈形体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课程结构及教学内容都比较程式化和单一,没有注重舞蹈对于音乐表演的实效性和在艺术实践上的运用,也就失去了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鉴于此,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从两方面分析舞蹈形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形体课程改革

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舞蹈形体课旨在训练学生的肢体协调性,增强舞台表演能力,使他们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够在歌舞表演当中自如地运用舞蹈语言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但在现阶段,各大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舞蹈形体课的教学实际与课程预期相比,稍显滞后。一般都是按照以往师范类音乐专业舞蹈形体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来授课。殊不知,这已经脱离了音乐表演专业发展的要求,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可以通过几种途径和方法来丰富和完善舞蹈形体课的课程设置,以求更科学更有效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从科学的发展观来说,凡事要从实际出发,要遵循事物的普遍规律。所以,我从两个方面分析舞蹈形体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一)从音乐表演专业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编写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课教材。

音乐表演专业的舞蹈形体教学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学不同,舞蹈专业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舞蹈技巧和表演技能,在舞台上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而高校的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舞蹈形体课是该专业必不可少的专业技术课程。一些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视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容易忽视表演的学习,不注重“台风”和“范儿”的推敲研究。通过舞蹈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解决这样一些问题,不仅学习了舞蹈,塑造了健康的形体,同时更增强了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涉及音乐、戏剧表演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意识,共同为歌舞表演的人才培养而服务。随着专业性逐步加强,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更全面和苛刻。

其次,大学生入学时一般都已成年,骨骼的发育基本定型,软开度比较差,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舞蹈风格的掌握及舞蹈形态美、动作的协调性等方面,由此使学生从中体会舞蹈的内涵,丰富审美心理。通常,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每周只有2—4节舞蹈课,如果把精力集中在学习某个高难度技巧上,就会失去更多学习基础知识的机会,那是不现实的。因此,舞蹈形体教材的编写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善于发现和利用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舞蹈的有利条件,应该看到他们都具备了较高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对音乐和节奏的感受力也很强。所以高校的舞蹈形体教材编写时要注意这一点,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扬长避短,科学教学,从而达到全面发展、开发智力、提高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目的。

(二)从现阶段各个高校的音乐院系对于音乐表演专业设置舞蹈形体课的现状分析,其中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都趋于单一和程式化。

从各高校的舞蹈形体课教学大纲中可以看到,各高校仅仅开设两年(有的学校只开一年)的舞蹈形体课,其中无一例外都是以芭蕾基训、古典舞基训及中国民族民间舞为主的一种模式,另外一些院校会加入外国代表性舞。由于教授内容涉及面广,课时量又比较少,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知识点只能“泛泛”而教。另外,这门课程也似乎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老师教了学生学了,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在于定位的不准确性上。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学生能掌握这些舞蹈知识,但是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大,究其原因是所学的舞蹈知识在他们的艺术实践中运用不大,两者是脱节的。单一、严格的舞蹈基本功训练必定是枯燥的,一开始就用芭蕾或古典舞训练的标准来要求他们,显然也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他们已经过了身体柔度、协调能力训练的黄金时期,一味地坚持效果甚微。

在一次舞蹈必修课间,我无意中发现几个男生在练习街舞,这深深触动了我,为什么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不能“洋气”点呢?基于此,在学生中开展了调查,竟然是100%的学生想接触和学习流行舞。于是,在表演专业的舞蹈选修课上,我选择了爵士舞和现代舞作为教学内容。这样一来,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大大增强了,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就连在表演专业舞蹈必修课上,一直喊苦喊累的学生如今都爱上了舞蹈,练基本功也不觉得痛,也不觉得苦,多跳几遍组合也不觉得累了。

如何使这门课程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获益、如何突出教学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经过几年的教学,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在课程的结构和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合理安排芭蕾基训、中国古典舞基训、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和舞蹈鉴赏以及剧目排练的教学。

1.芭蕾基训——在大一一期开设,将科学的芭蕾训练体系,融入于塑造美的形体训练中。学生在进行基础学习和训练时,都要从芭蕾基训开始。要注意的是在训练中不必强调动作的技术技巧性难度,关键是注重规范性的练习,让其有正确的舞蹈概念、舞蹈意识和舞蹈形态。

2.古典舞基训——在大一二期开设,中国古典舞的基础训练融入了戏曲、杂技、武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这是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在教学中要从基训的风格性、身体艺术表现力和技巧的民族性的高度这三方面加以结合和运用。

3.民族民间舞课——在大二一期开设,民族民间舞蹈从人们的生活劳动中产生,具有鲜明的人文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形成了具有个性化、人性化、民族化的艺术表现风格。生动活泼的艺术形式,丰富淳朴的表现内容,能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对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作用。

4.现代舞训练——在大二第二期开设,具体的课程安排,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素质设计训练内容,在自由的训练中将学生身体运动的潜力逐渐挖掘释放出来。例如,地面的快速滚动练习,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在用力,哪个部位可以放松;快速跌倒和爬起动作,能在练习力度的同时,使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好的训练。目的只有一个,用最直接的方法强化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爆发力。

5.爵士舞——在大三一期开设,爵士舞动作的本质是一种自由而纯朴的表现,舞蹈时所散发出愉悦的气氛和那种快乐的精神非常具感染力。爵士舞的表演空间很广,个人的色彩和独特的风格才是舞动时最令人注目的地方。对于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来说,鲜明的个性和极富表现力的身体是每个表演者所必须的能力,所以爵士舞对于开发学生的表演欲有着积极的作用。

6.剧目排练——在大三二期开设,是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条件创作一些民族民间舞、现代舞和当代舞作品。同时还排演一些优秀的经典舞蹈剧目。作为老师要把学生表演的潜能挖掘出来,让学生能有更多的艺术实践机会,提升他们的综合表演能力,这也就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了。在今后的生活中,他们必会格外关注所接触过的这些舞蹈。我一直认为,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认知不单单只是停留在身体上,也许是更高层次的关注。

7.舞蹈赏析部分——在大一、大二、大三与其它舞蹈课程同时开设,课时量可适当减少。主要是大量观看优秀经典剧目,讲解创作背景和舞蹈风格特点.培养艺术眼光和品位,提高学生基本的审美品质和艺术理论水平。其实鉴赏力是需要培养的,耳濡目染,正确引导,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结合每个学期所教授的内容,相应地进行赏析作品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力的同时更能使他们准确把握各舞种的风格特点,能更好地为舞台表演实践服务。

(二)从舞蹈形体课的普及性、实践性、实用性和针对性来说,将舞蹈组合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在教材选择上应当有所区别。体形训练内容难易度适中,协调性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编一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舞蹈小组合,达到训练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力求创新,突出参与性与创造性。学生虽然缺乏舞蹈基础,但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强。舞蹈教学要善于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再让我们来看看作为拓展课程的舞蹈形体课的学习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开发艺术形象思维能力,陶冶情操,从而对音乐专业表演起到一种辅助作用。一是了解和继承我国民族民间舞的优秀舞蹈,掌握其特点和提高鉴赏能力;二是通过对舞蹈组合的学习,提高自身各部位的灵活程度,加强四肢密切配合,使舞蹈动作更加协调统一,寻找美感,增强舞蹈的感染力。大量的舞段练习不但使身体得到充分的训练,而且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升了兴趣。

另外,选择组合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民族民间舞组合,我觉得应该选择那些在我国影响大、普及面广的经典舞蹈组合,还有就是选择那些具有独特风格、学生能够掌握的组合,以及表演中存在薄弱环节、通过训练能够解决的问题的组合。例如新疆维吾尔族舞蹈,要求舞蹈者的身体各部位动作同眼神密切配合,传情达意,从头、肩、腰、臀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与静的结合,动作大与小的对比、移动性、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了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用这样的舞蹈组合提高学生在表演中手、眼、身法步的配合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这种舞蹈是寻找舞蹈感觉的过程,又是对造型艺术美的探索。

以上是我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必修课——舞蹈形体课的一点改革探索。有人会说了,多舞种的课程结构是不是不切实际,要进行这么多舞种的学习,学生能否接受和消化,为我所用;会不会是本末倒置,本来学生是学音乐的却还要学三年的舞蹈,觉得没有必要。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对学生表演能力和表演素质的培养是长远的,舞蹈对于交叉艺术学科的影响也是深远的。我们先不要去怀疑学生能否掌握这些舞蹈知识,关键在于要极大地挖掘学生的表演意识和表演潜能。从舞蹈艺术的特点来看,它对学生的肢体表现力是一种开发和提高,而学生的肢体表现力又能弥补其他艺术表演的不足,换句话说,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会更丰富和真实。本课程涉及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爵士舞、剧目排练及舞蹈鉴赏等多方面专业技术课程,组成课程群。通过课堂训练与实践演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舞蹈知识,对舞蹈的历史发展和艺术表现手段有清晰的理解;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所教的舞蹈动作和技巧,并掌握动作的要领;能够较为准确地把握不同风格的舞蹈,通过剧目排练能够将课堂所学动作运用到表演中,为塑造形象服务。

[1]吕艺生,朱清渊.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熊家泰.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贾安林,钟宁.中国民族民间舞初级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5]隆荫培,徐尔充,欧建平.舞蹈知识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爵士舞古典舞形体
承古之韵的当代“古典舞”
沈阳体育学院开设爵士舞选修课的可行性研究
流行爵士舞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特征探讨
论节奏感在爵士舞中的重要性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论古典舞气息在古典基训课堂的重要性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的身韵教学
鸡霉形体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爵士舞队形创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