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2010-08-15孙年年

文教资料 2010年12期
关键词:生产力人类生产

孙年年 古 琳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之间的运动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而社会的基本矛盾说到底还是人的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觉的活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的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的,正如恩格斯所说:“人全是具有意识的、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1]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带有某种目的,而目的产生又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从根本上说是人的需要决定着社会的发展。

一、人的需要的含义及特征

在马克思看来,需要绝不是主观自生的东西,而是具有对象性的、历史的规定出来的某种客观的东西,是在社会实践中展开的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一定的、必然的、客观的联系。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人的对象而存在于人之外的,因此,人只有“积极地活动,通过活动来获取一定的外界物,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2]从哲学上可以把人的需要定义为:“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现,是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能为人所意识的、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物质生活条件与精神生活条件的依赖,以及促使人通过社会性的自觉能动活动创造这些条件而得到满足的要求,是一个不断满足而又不断产生、日益丰富、无限发展的动态开发系统。”[3]

人的需要同动物的本能需要有根本的不同,人的需要是具有多方面特征的有机统一体。首先,人的需要既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的需要虽然表现为主观的欲望或要求,但并不是主观自生的,人的任何一种需要都是在客观的、现实的自然条件或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会产生不同的需要。人所需要的对象有时是外部世界中不现存的东西,这就必然会促使人把这种主动的追求转化为现实的主动行为,通过自觉能动的活动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出满足自己需要的对象。并且在改造世界的同时,又产生新的需要。因此,人的需要是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其次,需要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物质需要又包括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性的对象物,对物质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比如没有食物,人类就无法生存。另外,享受的需要也是人类发展必需的,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人类就会享受自己创造的其他物质财富。同时人的精神需要在现代社会也日益凸显,它摆脱了直接肉体生命的限制,摆脱了纯粹物欲的制约。人类的这种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与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最后,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人是社会的人,人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马克思指出:“在人类社会中生产需要的对象,因此也就生产着需要本身。需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扩大的。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需要才会产生和实现,不存在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需要。同时人既有社会属性,也有自然属性。但决定人的本质的是社会属性。作为社会人,既有自然的需要,又有社会创造的需要,人是有意识和自我意识的,是自觉能动的存在物。”[4]人的需要的满足不是靠大自然的恩赐,而是靠自己在社会实践中获取的。所以,人的需要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二、人的需要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来看,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产力除了受生产关系的反作用之外,还受着自身内在动力的影响,这就是人的需要。人的需要,使劳动者产生劳动的动机和欲望。所以是人的需要决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5]人的需要促使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使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人的需要以上的特性也决定着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如果没有人的需要,社会生产就不会发展。同样,社会生产的发展又丰富了人的需要。这样的循环往复,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对于社会生产力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人的需要迫使人们必须进行生产劳动,它决定了潜在的生产力转化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人的需要在自然界中无法自发的获得满足,人类只有依靠自己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创造出自然界没有的东西,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在尚未通过生产劳动发挥出来之前,还只是一种潜能。当人们出于一定的需要和自然界直接联系起来时,人就会采取生产劳动的手段,改变自然的物质形态,满足自己的需要。由此可见,生产力的发展完全是出于人的需要。

2.人的需要促使劳动者不断提高劳动技能,改进生产工具。由于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都在不断的生成之中,因而人们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人们在生产中,就必须自觉地注意积累和提高生产劳动技能,革新生产工具,改良劳动对象以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获取更多更好的劳动成果,并使自己的更高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生产力的三要素中,劳动者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人的需要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源,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源。

3.人的需要不断发展,使劳动对象也不断扩大,人类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地扩大。人的需要在以前只是认识自己生活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到现在已经认识到了外太空的领域。比如,宇宙飞船使人们的认识范围从地球发展到了太空。这样,人类认识对象的扩大,必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像“神七”的发射成功就促进了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三、认清人的需要与发展生产力关系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们要把满足人民不断发展的需要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根本目的。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得到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合理发展和提高,对于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作用。这也和现阶段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相符合,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归根到底,还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2.生产与需要互相依存,互为存在前提。生产是需要实现的起点,而需要则是生产观念上的起点。一方面,生产是由需要引起的,没有需要就没有生产。另一方面,需要的满足,新的需要的产生又是通过生产实现的,没有生产也就没有需要。生产和需要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如果只是片面强调积累,只顾经济建设,不顾人民生活,就会挫伤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片面强调积累,忽视消费,出现了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的状况,生产力发展也受到了限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兼顾了经济建设与人民生活的关系,强调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的生活,因而使社会主义建设开创了新的局面。

3.人的需要也有合理和不合理之分。我们要敢于肯定那些合理的需要,比如,人民群众痛恨腐败现象,就要求政府机构能够政务公开,让政府的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群众才能感到领导者的责任精神,才会对社会充满信心。相反,对于那些不合理的需要,要给予批评和处罚。另外,需要既包括个体的需要又包括社会的需要,绝不能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牺牲社会需要。要正确看待个人需要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评价个人需要的同时,要看其是否与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如果相一致就应该积极地满足这种个人需要,如果不一致的话就要及时停止这种个人需要的实践。

总之,人的需要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这是由人的需要的特性决定的。人类在从事某一项社会活动时,一定是基于某种需要。但在从事实践活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分清合理的和不合理的需要,使个人需要的满足与社会需要的实现相一致。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间的正确关系,不仅不能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的需要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才能使社会获得更大的进步,人类的整体需要才能得到满足,从而最终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16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157.

[3]龚振黔.人的活动研究[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79.

[4]范清楚.关于人的需要在发展生产力中的作用问题.汕头大学学报,1988,(1-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94.

猜你喜欢

生产力人类生产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Сварочное Проμзвоσсmво(《焊接生产》)2012年第5期要目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
凡事就怕做到极致 一个词的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