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浅谈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因素

2010-08-15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0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主观事物

大自然是美的,艺术也是美的。艺术是自然社会在人类的精神意识领域里的反映,因而艺术的本源在于社会实践的客观存在,并且一切艺术在创作过程中,都存在潜意识的移情作用。人们常说鄂尔多斯草原的辽阔无边、阿尔山的奇秀、青海湖畔的浓装淡抹等等,这些令人心旷神怡,叹为观止的自然界之崇高美,幽雅美,都是人们情感参与下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认知的结果。因此,情感在文艺创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了。

自然万物是美的,但美的发现需要审美者具备情感的丰富性。有了丰富的情感,就可以运用神奇的想象力纵横驰骋,天马行空,创造出一个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意象。没有丰富的情感参与,即使我们登临雄伟壮美的泰山之巅,沐浴在绮丽柔美的西子湖畔之怀,搏浪于滔滔的长江之中,又怎会有深刻的艺术感受和认知呢?李白与朋友汪伦有着深厚的感情,因而当汪伦在桃花潭处为他踏歌送别时,李白满怀内心的感动即兴吟咏“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情深款款,触景而发,直抒胸臆。

这些说明,艺术创作的前提首先就是创作主体要有丰富的情感体验,艺术灵感就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蕴孕并且最终产生。

人们对大自然美的感受、认知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这种审美鉴赏的思维活动,主观上要求把自己的情感认知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作欲望。这种创作欲望的强烈与否,与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情感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主观上对事物的情感淡薄,就无法对事物激起审美兴趣,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创作意念。只有对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达到一定的感受认知水平,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投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因而使得其作品生动且感人。著名的罗马诗人名言——“愤怒出诗人”正恰是一个经典例子。其实,诗人愤怒的原因在于主观上情感的专注。由于情感的专注,使思维主体往往处于如痴如醉的“迷狂”状态。这种情感的高度集中,使得思维主体对客观意象的感受认识如同被阻塞高涨的江河水一样最终在“灵感”的突破口下倾泻而下。郭沫若在创作《凤凰涅槃》时就是如此。“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人们只有对事物对象倾注饱满的情感,才会激发强烈的内心冲动——创作欲望。

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但面对大千世界,如何创造性地实现“艺术”的再现和表现呢?这就需要创作主体对客观存在即社会生活进行情感的系列思维活动。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画竹》创作论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他在《题画竹》中阐述了画竹的全部过程: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眼中之竹——审美感受;胸中之竹——艺术构思;手中之竹——艺术传达。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构思当然是最重要的环节,但它是建立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没有审美感受的初始化阶段,自然万物始终还是原始状态的自然现象和景观,与人类的精神意识活动没有任何的联系,因而也就不存在反映和再现的问题,更谈不上进入创作过程。因此,只有在创作主体对客观事物通过情感的主观感受,即主观上对社会人生的一种直觉,当然这其中自然地凝聚了人们丰富的社会历史的实践经验,才能催动创作进入艺术构思的阶段,促进并深化艺术构思的成熟过程。

情感的审美主观性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改造。面对着客观存在的物象,由于创作主体的审美情趣不同,创作主体自然而然地根据自己的审美需求进行物象组合,最后酝酿催化为“其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的艺术构思。

千人百面,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的角度观察物象也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可看作因情感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审美感受吧。王国维曾把艺术创作的最高意境称之为“境界”,并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物我相融,浑然一体,就是艺术创作的极致效果——“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人们对审美对象有着独特的情感体悟,才能创作出物我交融的极致境界。苏轼对自然界万物有着特别细腻而深刻的情感体验:“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是因为坡公融进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从而创作出无我之境。

“创造性”是文艺作品的灵魂,是创作主体对事物的独特情感体悟的表现,古今中外的艺术家都曾为此探索不已。宋代文学家梅尧臣强调“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为善也。必能状难舍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至矣。”对于那些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常给人以情真意切的感受。法国近代大雕塑家曾说过:“所为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因此,艺术创作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对特定对象有着独特感悟和发现。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创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优秀的艺术作品才可能产生。

总之,文艺创作离不开人的情感体验。综上所述,情感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重要的。“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因而充分认识并发挥它的作用,对促进文艺的创作有着深刻的意义。

[1]章利国.《造型艺术美学导论》.河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

[2]中川作一著,贾晓梅译.《视觉艺术的社会心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

[3]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北京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4]杜埃.《谈生活、创作和艺术规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主观事物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美好的事物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奇妙事物用心看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TINY TIMES 3: A REAL H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