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其获得途径探析

2010-08-15徐鹤

中小学电教 2010年3期
关键词:专业知识新课改学科

☆徐鹤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及其获得途径探析

☆徐鹤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一、几种典型的知识分类理论

我们要探讨教师的专业知识,就不得不对知识的分类进行探讨。20世纪50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家们从学习过程的心理实质和特点将知识进行了分类,其代表人安德森等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类。他们指出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按其表征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两种,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它是一种静态性的知识,只是对事情的一种描述;而程序性知识是解决“如何做”的知识,它是动态性的知识。陈述性知识较易获得,但遗忘也较快,它是很容易修正的知识;而程序性知识较难获得,但不容易遗忘。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者之间存在联系与互动。

20世纪70年代中叶,加涅把知识按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运动技能、情感态度。有学者认为加涅提出的语言信息等于陈述性知识;而认知策略、智慧技能、运动技能的相加则相当于安德森等人所谓的程序性知识。

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哲学家、物理学家波兰尼在研究知识的性质时根据知识的不同形态,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分类理论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上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当把教师工作看作一门专业,因为它需要专门知识和特殊才能,这些都要经过长期持续努力与研究,方能获得与维持,”很显然这是以一种非常正式的形式宣告教师的专业地位的确立。

既然教师是专业人员,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就必须具备从事专业工作所要求的基础知识,这是最基本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研究中开始较早的一个研究领域。但迄今为止,教师究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没有达成共识。

在关于教师专业知识的研究中,较具影响的当首推舒尔曼所构建的教师专业知识的分析框架。舒尔曼把教师的专业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法知识;课程的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有关学生的知识;有关教育情景的知识以及其他课程知识。

随后许多学者都对教师知识的类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斯滕伯格、默里埃尔贝兹、德里尔等),虽然不同的学者对教师知识的分类不同,但都会包括四种重要的成分:即学科知识、一般教学知识、教学内容知识以及关于情景的知识。

三、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根据近期的研究,笔者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有了更多、更深的体会,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知识的传递者、知识的创造者、蜡烛、园丁等,他们有了自己的新定位、新角色。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方面的知识、关于课程方面的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有关教师自我的知识、关于教育情境方面的知识、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关于教师的实践知识。

1.所教学科内容知识

这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对学科内容灵活、深刻的领会对于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每位教师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学科内容知识。

学科内容知识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所教授学科的有关知识,如:概念、原理、事实等。

第二,其它学科知识,新世纪新课改要求教师不但具备本学科知识,还应掌握尽量多的其它学科的知识。

第三,有关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教师主动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的的具体表现,新世纪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否则是难以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的,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与时俱进的教育)。

第四,有关本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动向的知识。

2.一般教学方面的知识

一般教学知识是指超越了具体的学科内容,适用于课堂管理和组织的一般性原则与策略。华东师范大学郝宁先生认为所谓的一般教学知识包括:教学技术、教学测量与评价、班级组织与管理、心理辅导技术、教育研究方法等。

3.关于课程方面的知识

关于课程方面的知识指对本课程和教材等的改革、发展及应用情况的了解。

具体包括如下内容:

首先,教师应尽量了解各种课程材料的内容。不仅掌握、准备、教授国家、学校规定的课程资源,教师自己也应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资料、资源库,尽量多地涉猎广泛的课程资料。

其次,关于课程方面的理论知识。如:课程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

4.教师的策略性知识

其一,教师对学科内容、学科现状、学科发展、学科趋势、学科教学法等的理解。

其二,对教育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以及将这些原理运用到教育、教学中的具体策略。

其三,教师认知结构中的教学经验,这种经验的积累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完成的,并应该更好地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5.关于受教育者的知识

作为教师不但应该充分了解自己的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等,了解这些只能是教死书,死教书,如教育教学不是建立在对教育对象受教育这一具体现状了解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关于学生的知识包括对学生兴趣爱好、现状等各方面了解的基础上,任何教育都是无意义的。

具体来说关于学生的知识包括:

第一,对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的了解。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基本内涵是说,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经过学习所能够达到的程度之间的距离,他指出教育应尽量的缩短这个区间,在这个区域内发生作用。

第二,学生的认知程度和心理发展阶段知识。如:各个阶段、各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和各年级学生认知方式的特点等;还包括对生理、心理方面不健全儿童的心理的学习、认知方式的认识。

6.教师自我认知方面的知识

有关教师自我的知识,是指教师对自身的看法和认识。这是教师教育教学中应具备的非常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目前教师普遍忽略和缺乏的知识。有关自我的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动力源泉。

有关教师自我的知识具体包括:

第一,教师的自我意识。包括教师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自我效能的认识(只有教师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的职业有信心,教师才能更充分地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

第二,自我监督的知识。教师必须有自我监督的知识和能力,因为教师的职业已经不同于以往的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到让人目不暇接,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然没有办法做到与时俱进的教育和教学。

第三,自我反思的知识。新课改提倡教师自我反思,现在流行的行动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提倡教师的自我反思,可见反思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意识到自身的不足,知不足后才知进取。

7.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知识

我们知道教育、教学都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教师不但应该有课的每个环节、每一节课、一个单元的短期目标,还必须有教育的长期目标意识,这对于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有很大的作用。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其一,教育的价值和目的,如:国家教育目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等。

其二,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例如:义务教育法、教师法等。

其三,关于学校组织和运作情况。

其四,关于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关系认识。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途径

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得是长期的、有意识的、艰难的过程。笔者认为教师知识获得最主要有以下途径:

(1)认真对待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师只有了解学校这个自己工作的主要场所,认真对待自己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点滴,才能使自己对学校、对教育教学产生深厚的情感。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终身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教育系列丛书中也相当重视终身学习的地位,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更需要树立这种理念。

(3)开展实践性学习,树立教学反思观。教师应该建立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反思-再实践的机制。

(4)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教师只有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并根据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法、教育目标等。

(5)与其他教师积极互动。新课改提倡教师间的合作、互动、交流,特别是实施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候,更加需要教师间的合作交流。

(6)教学相长。在实践中进步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以不断地反思自己,也可以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为自己充电。

(7)教师成为研究者,从研究中学习。教师进行研究能够使教师更积极地研究教育、教学、学生,从研究中教师能够掌握更多的教育、教学理念等。

(8)通过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

总之,知识经济是一种知识高度密集,以知识创新、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为主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对教师要求的突出特点在于教育理念的更新,自主专业发展能力的形成,以及教育研究综合素质的提高。[1]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随之不断提高,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专业化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基本问题,其实质就是教师知识结构不断的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不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所以,应该建立一整套完整的教师培养计划。

[1]张喜萍,韩清林,杨红.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背景的教师知识结构优化途径探讨.教育研究,2008,(8).

[2]黄埔全.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与教师培训.教师专业发展,107-169.

[3]吴卫东.教师主业发展与培训.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教师是如何学习的,38-52.

[4]刘捷.论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基础.中国教育学会编,32-35.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师的专业素质,51-67.

[6]姜勇.论教师的个人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转向.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6).

[7]施良方等.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84.

[8]洪明.内隐知识理论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9]程敬宝.适应成人教育特点,体现继续教育性质,反应回归教育要求——在职教师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

[10]洪明.内隐知识理论及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3,(2).

[11]程敬宝.适应成人教育特点,体现继续教育性质,反应回归教育要求——在职教师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系统思考[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3).

[12]刘清华.教师知识的模型建构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70.

[13]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1).

[14]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培养初探.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15]申继亮,辛涛.论教师素质构成.中小学管理,1996,(11).

[16]冯文全.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创造教育[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0,(3).

[17]张天宝.主体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5.

[18]辛涛,申继亮.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编辑:刘少颖]

猜你喜欢

专业知识新课改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山西省芮城县 畜牧兽医发展中心开展专业知识大实践活动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专业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创新教学研究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