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怎一个“忽视”了得——浅析“集体备课”中的几点误区

2010-08-15

中学语文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研集体交流

赵 刚

[作者通联:安徽肥西铭传初级中学]

“集体备课”并不是一个新名词,目前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集体备课呈现出奇怪的现象:经过集体备课,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竟然出现一样的导入新课,一样的质疑讨论……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

一、强调“共性”,忽视教师的“个性”

备课是展现教师教学艺术的序幕。集体备课是在充分酝酿、日趋完善的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挥教师个人潜能,在“二次”备课中显现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但不能让集体备课替代教师个人备课,更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进同一模式。

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以期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情。上述提到的不同教师上同一教材“如出一辙”的现象,忽视了实际,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而且会步入另一种教学极端——思维抄袭,最终失去自我。

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应该鼓励教师写个性化教案,根据自己的特点灵活选择,体现个性特色。在组内集体交流后,提倡进行整合与块状设计。整合的教案中要留下一定空间,便于执教老师作个性化的修改。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其他教师不必要的机械重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钻研、反思、改进。这“空白”之处为教师提供了思考时间,使集体的智慧得以升华,使教师的个性得以张扬。

二、重视“集中”,忽视平时的“交流”

有的学校非常重视集体备课的规范。如制定了“四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固定备课等内容。每次集体备课先拟定讨论课题,安排好备课内容和中心发言人,让每个教师都心中有数。这样,确实使每次集体备课都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组内集体交流过程的实质就是集体备课中落实教法的过程。但是,在集体交流中设立了主讲人,无形中就设定了最好的、权威的,也就产生了大部分人是听众,而不是平等的参与者、争辩者、商榷者。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集体备课要侧重于组内的交流与讨论,在争辩中 “思维碰撞思维”、“智慧点燃智慧”、“情感沟通情感”,最终择取较好的观点。

备课形式的固定,只是其中之一。让教师把集体备课作为一种习惯,应该放开备课形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资源,获取教研信息,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把这些带到备课组。如果只是靠集中固定的几课时,很难把问题真正地解决。注重平时在教学空暇中,教师共同研究讨论,确定重、难点,把在教学中碰到的问题或感受倾吐出来,那么,问题也就可以及时地反馈。集体备课需要的是“集中”,但是更需要平时的交流,应该说“形散神聚”的散文形式是集体备课的理想状态。

三、注重“课前”,忽视课后的“反思”

很多学校非常重视预先备教学重、难点。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当然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集体备课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情况,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只有事先搜集了大量的资料,才能为集体备课打好基础。

如果说课前的精心准备能保证上好一堂课,那么课后的教学反思能帮助我们一辈子上好课。然而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课后,教师认真反思,吸取教训,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感悟点,这些其实也是在备课。教师们将教学感受记录下来,这是最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既可以及时纠正错误,传播经验,也可以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不断提高自己的备课与研究能力。反思的内容可以写这节课成功与否,教学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过程,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解决的依据办法,验证的效果,反馈矫正的措施等。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经验日趋丰富,触发灵感,轻松走入教研领域。

新课程提倡教师即研究者,要求教师会反思,常反思,善反思。提倡教师一课一反思,记录课堂发生的事件,捕捉教学细微之处。每次集体备课时首先交流上周教后感,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解难释疑。集体备课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的平台,这种平等、民主的氛围,促使其不断反思、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集体备课让我们从“个体备课”走向互相交流合作,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误区。我们要走出这些误区,使“集体备课”之花开得更灿烂。

猜你喜欢

教研集体交流
我为集体献一计
如此交流,太暖!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警犬集体过生日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