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言表达的虚境

2010-08-15刘有斌

中学语文 2010年1期
关键词:归有光枇杷树语言表达

刘有斌

对语言的好评,常用“生动、形象、传神、含蓄、蕴藉、隽永、意在言外、境界全出”等词语来形容。这些好评实际上是作者在语言表达上的功夫已臻上乘,使语言产生虚境的结果。那么什么是语言的虚境呢?虚境是语言的张力所致,是指语言能引起读者的想象、联想、体验、情感等,从而使读者在作者的语言之外又创造出一个内心世界。相对于“实”的语言来说,那些由阅读语言文字引发的内心世界的欣赏活动就是 “虚”的,这“虚”的内心世界活动的产生既是写作者的成功,也是阅读者的成功。正如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中所说:“文笔如放风筝,要飞起来,不可爬伏在地上。要有自己的想象,而且使读者的想象也活跃起来。”初学写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有一个通病,那就是太“实”,语言缺乏张力。语言表达要想上层次、出境界,就必须使语言产生虚境,那么如何使语言产生虚境呢?本文拟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善用形象说话

形象能诉诸人的感觉,引发人的联想、想象及体验、情感等,善用形象说话可使语言产生虚境。如王维《秋夜独坐》中的诗句:“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此两句诗的前一联是“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仅十个字,就给读者叙写出一幅形象的画面,营造了一个无限凄伤的意境:一个为人生易老而悲伤的老人,夜间独坐空堂,时光在静静地流逝(“欲二更”),除了诗人自己,堂上只有灯烛,灯下草虫悲鸣,屋外听见雨声,于是这老人从雨声想到了山里成熟的野果,仿佛看见它们正在被秋雨摧落。这幅形象的画面使人感觉出无知觉的草木昆虫同有知觉的人一样,都在无情的时光飞逝、岁月流逝之中零落哀鸣的悲哀。这真是言语虽短而意境却幽远啊。这完全是善用形象所带来的效果,若直说,则味尽失。

再如《论语》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中的一段精彩文字:“(曾皙)曰:‘莫春者,春服即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孔子为什么要称赞点(曾皙)呢?正是因为点的这一段文字全用形象说话,把一番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一幅画面中透露出来,含蕴而又有情致。《论语》中这类例子还有许多,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讲的都是人生道理,却借用具体的典型形象说出,这比起板着面孔说教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能给人带来更多的联想与感悟。

二、善用修辞手法

修辞从目的上看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就其手法而言,种类繁多,但能使语言产生虚境的手法主要是比喻、移就、拟人、夸张等。请看2008年高考湖北一考生的一句精妙的话语:“你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爱很重很重,压得你的心坠落下去,从虚无的半空中坠落到尘埃里,开出洁白的花朵来,馨香流淌。”该句中的“爱很重很重”,“心坠落下去”运用了移就(移觉)的手法,“从虚无的半空中坠落到尘埃里,开出洁白的花朵来,馨香流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正是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我们仿佛感到了小作者爱的分量,看到了小作者心灵变化的轨迹,嗅到了小作者爱的行为传来的芳香。

好的修辞手法不仅能产生形象感,还可蕴含极深的道理。如“寂寞是蹲在门外的夜,孤独是守在屋里的灯。”这两句比喻极为含蕴委婉,十分隽永。把“寂寞”比作“蹲在门外的夜”十分形象。夜是漫长的,它没有光明,令人难熬,就像寂寞的感受一样。但是“夜”尽之后就是天明,天明之后人就不会“蹲在门外”而是跨入“门”(这里的“门”可理解为事业之门,追求之门等)里了。后一句把“孤独”比作“屋里的灯”,“灯”是光明的,而人身处“屋里”,比喻已跨进事业之门,而“孤独”正是追求光明的必经之途,一个人只要能忍受孤独,胸中自有天地,自有理想,自有追求,那么他的心就是亮堂的,就不会感到黑暗。

夸张也是使语言产生虚境的修辞手法之一。例如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庐山瀑布,由实生虚,不同凡响。庐山瀑布并无多大,但作者突出其由下远观的壮观景象,写出了迷人的境界。那庐山瀑布,由远处观之,在阳光下,香炉升起的紫烟,飘逸而下,让人感到瀑布仿佛自天上银河而来,气势非凡,令人心旌神荡!这一番虚境,完全是由夸张手法所致。

拟人是一种赋予物以人的情感、心理、情态、行为的修辞手法,正因为这样,通过拟人手法才可以由实及虚——观物而推知人的情感、心理、情态等。如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拟人句“软泥上的清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里以我观物——赋予清荇以人的行为“招摇”——又可以物观我,实臻妙境——诗人写清荇在水底“招摇”,实际上是写自己对清荇的喜爱,在作者的眼里,这可爱的康河柔波里的清荇似乎像一个多情的女子或要好的伙伴,在水里向自己招手,自己也恨不得化作一条水草,钻入水里,去和那“油油的”的“清荇”作伴呢,果不其然,作者紧接着就来了这么一句:“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三、善用凝炼的叙事

除以形象说话及用修辞手法来使文章语言产生张力,创造虚境之外,凝炼的叙事也是创造虚境的重要手段之一。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一段文字:“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此段文字中,归有光客观冷静地平淡叙事,看起来似乎不带有任何情感,实则凝炼之极,蕴含着深挚的情感。作者先说“室坏不修”,为什么不修呢?原因是“吾妻死”,心里十分悲痛、难过,没有心情去修。后来为什么又“使人复葺南阁子”并让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呢?原因是作者怕睹物思人,所以叫人改变南阁子的造形。劳神费力地修了之后,为什么又“不常居”呢?原因还是怕看见物是人非的情景让人伤怀。再如,唐刘方平“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出门”一联诗也是凝炼的叙事,但在这看似冷静的叙事中,却含蓄地蕴含着几多人生的伤感与忧愁啊!庭中空空,春天将逝,梨花残落满地,主人公不愿出门,怕睹残花而自伤,这是何等凄苦的境界啊!

四、善用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在语言表达中使用的频率很高,善用动词和形容词,往往能使语言生动传神、境界全出。古人“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等经典例子自不待言,就是选取时文中的例子亦足以说明。如彭学明《庄稼地里的老母亲》中的两段文字:“秋日的阳光跟在母亲身后,啃着泥土,吃着青草,舔着庄稼。”“顶着夏日的辣热,母亲双手的剪子在田地里又修又剪,皮破了,茧老了,汗干了,手粗了,整个夏天秀发飞动,翠生生地漂亮起来。”上面文字中的“啃”、“吃”、“舔”三个字把阳光写得生动活泼,甚至有些顽皮,含蓄的表现了阳光普照大地,催长万物的意境。而 “破”、“老”、“干”、“粗”等字眼则真切地再现了饱经沧桑,辛劳勤苦的母亲的形象,含蓄地表现了正是人民的辛劳使大地变得美丽的意蕴。

五、善用烘托之法

烘托的特点是明写此而实表彼。精妙的烘托能让敏锐的读者涵泳其中,探幽发微,而后有恍然大悟之感。古人最善用烘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艺术效果,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烘托。琵琶女演奏过后,东船西舫的听众鸦雀无声,忘记了叫好,还失神般地沉浸在琵琶演奏的艺术境界之中,可见琵琶女演奏的技艺是多么的高超,演奏的效果是多么的感人。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再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最后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些看似极为平静的叙述语句,实则蕴含着翻江倒海般的汹涌情感,非涵泳不能得之。试想:庭中的那棵枇杷树,是归有光妻子死之年所亲手栽植的,归有光睹树能不思人?——妻子的音容笑貌,和妻子之间的欢愉,甚至小小的拌嘴,都会翻涌上心头……可是那一切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每观树在,归有光真得难免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凄怆。而妻子亲手栽植的那棵枇杷树,已日见长大,变得亭亭如盖,浓阴密布了。那日见长大的枇杷树啊,不正如归有光对妻子那与日俱增的深深思念之情吗?此番意味,作者并未直接写出,而仅通过寥寥数语的叙写烘托而出,其语言功夫可谓已臻化境,这正如杜牧在《答庄允书》中说的“辞愈朴而文愈高”了。鲁迅先生也是善用烘托的高手,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反复说刘和珍是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其用意在于从反面对照烘托:就是这么一个“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却遭到了反动派的 “虐杀”,而反动文人竟然说她是“暴徒”,可见反动派们真是凶残下劣之极!

在语言表达上追求虚境,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语言的虚境也是汉语独特的魅力所在,更是语言表达能力达到高层次的标志,作为教师和学生应把它作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目标来对待。

猜你喜欢

归有光枇杷树语言表达
校园里的枇杷树
编写剧本台词 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案例分析
归有光的空中楼阁
——《项脊轩志》文本细读
庭有枇杷树,已亭亭玉立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千丝万缕难理情,一景一言皆回忆
寒花葬志
院子里的枇杷树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