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兼好的无常观与周易思想——以《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为中心

2010-08-15陈秉珊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变易程氏程颐

陈秉珊

(浙江外国语学院欧亚语言文化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徒然草》是日本著名的古典随笔文学作品,该作品中多处引用了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语句,其中,出典于儒家作品最多。作者兼好法师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具有双重性,即肯定性的吸收和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的吸收主要表现在反映无常观的章段中,如第一一二段中,他说:“精神得不到平静,被琐事缠绕,大好时光白白地流逝。这实在太可惜了。现已到了放弃诸缘之时,想到人生的短暂,我们无须刻意去守信,思礼节。”[1]168-169强调在有限的人生中,人不应被“信”“礼”这些道德规范所束缚;在第二一一段中说:“不能对才华寄托希望,才华出众的孔子也未交上好运;不能对道德寄托希望,德高望重的颜回也无法摆脱不幸。”[1]244-245指出在流转无常的人世间,才华和道德都显得苍白无力,从而揭示了世间万物皆不可靠这一主题。在这些反映无常观的章段中,兼好法师以犀利的言辞,强调人生的短暂,从而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批判。与这些章段一样,第九十一段中也体现了作者的无常观,然而与这些章段不同的是,该段中的无常观却是与儒家思想相调和的产物[2]。该段的大意是这样的:

阴阳道里并无“赤舌日”一说,过去也无人忌讳此日,然而近来有人提起,说这一天做事不会成功,得到东西会失去,制定计划会落空。说来此言愚蠢至极。因为选择吉日所做的事,其未成功的次数与在凶日里做事失败的次数几乎相等。

世间万事变化无常,在这无常变易中,认为有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有开始不可能就有结局,万事犹如梦幻,一切都是暂时的。忌讳赤舌日,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吉日行凶其结果必为凶,凶日行善其结果亦是吉。吉凶由人,与日时无关。[1]152-153

该段中,兼好针对世间忌讳“赤舌日”的迷信传说,根据无常变易之理予以驳斥,指出在流转变化中,万事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时,又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认为吉凶是由人的行为决定,与时日无关。《徒然草》的早期注释书中,指出该段是以《周易》为肌肤的章段[3]。

与《周易》相关的书籍很早就已传入日本。藤原佐世著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中记载的就有郑玄注《周易》十卷,孔颖达撰《周易正义》十四卷等十多种。平安朝时代的易学,是通过郑玄、王弼等古注理解的,到了镰仓时代,随着宋学的隆盛,程朱的新注始受关注[4]。

《徒然草》是成书于镰仓时代末期、南北朝的动乱之前的随笔作品。《徒然草》中,反复引用《周易》中的语句,但关于兼好如何吸收周易思想,先行研究中却从未提及。作为出家人,兼好的无常观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又与佛教无常观有很多不同,它反映了一种处事哲学,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本文以《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为中心,通过比较分析《周易》及其注释书,考察兼好是如何吸收周易思想,并使其融入无常观中的。

一、《徒然草》中的“吉凶由人”与《周易》

第九十一段中,有关“吉凶在人,与日时无关”一句的出典,自《徒然草》最初的注释书《寿命院抄》以来,几乎都例举了《事文类聚》前集卷十二中的以下部分:

古者国家将有事乎戎祀。必先择时日,以定其期。是用备物于有司,习仪于礼寺,俾臻其虑而戒其诚。非所以定吉凶决胜负也。……必审方位,而后为之。且吉凶由人、焉系时日。夫四达之衢、轮蹄未尝息也。五都之市、货贿未尝绝也。万家之邑、斤斧未尝断也。五都之市,战伐未尝已也。其凶也必由于人,其吉也必由于人。[5]

从划线部分可以看出,《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中的有关吉凶的阐述与之非常接近,视之为出典确实很适合,然而近年来的考察研究的结果表明,兼好接触《事文类聚》的可能性极小。

《事文类聚》是收录了有关唐宋代中国社会的类书,完成于宋末元初。关于该类书在日本的传承,住吉朋彦先生做了详尽的考察。据其考察,《事文类聚》在15世纪后半期以后,以禅林为中心被广泛阅读,其中较早的例子是义堂周信的《空华日用工夫略集》永和二年(1376)三月十五日条中记载的“余略答之,又引事文类聚”[6]。而《徒然草》执笔于元德二年(1330)至元弘元年(1331)之间[1]279,以此推测《事文类聚》传入日本是在《徒然草》成书之后。

此外,类似《徒然草》中的吉凶判断的描述并不仅限于《事文类聚》,《周易正义》《尚书正义》《周易程氏传》等经书的注释及日本类书《管蠡抄》中都可见到。这些注释书及类书在《徒然草》成书之前已广泛流播。最值得关注的是,在《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中,兼好是根据无常变易之理做出的吉凶判断。从这一点来看,“吉凶由人,与日时无关”并非简单地引用了某作品中的相关语句,而是在对某作品中的思想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周易》为儒家经典,根据阴阳二爻的变化,占卜人的命运,并遵循变化之理,论述天地人三才之道。以下是《周易》系辞传中的描述: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7]255关于该段,《周易正义》中这样解释:

系“圣人设卦观象”者,谓圣人设画其卦之时,莫不瞻观物象,法其物象,然后设之,卦象则有吉有凶……。“辞焉而明吉凶者”,卦象爻象,有吉有凶,若不系辞,其理未显。故系属吉凶之文辞于卦爻之下,而显明此卦爻吉凶也。……初时于事有失有得,积渐成著,乃为吉凶也。然《易》之诸卦及爻不言吉凶者,义有数等。或吉凶据文可知,不须明言吉凶者。若乾“元亨利贞”及“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之属。寻文考义,是吉可知,故不须云吉也。……亦有爻处吉凶之际,吉凶未定,行善则吉,行恶则凶。是吉凶未定,亦不言吉凶……[7]255

《正义》对吉凶变化做了详尽的解释,划线部分中的“吉凶未定”,即吉凶是变化不定的,然而并不是说人在吉凶面前无能为力,吉凶是由人的行为决定的,“行善则吉,行恶则凶”,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正义》中所强调的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的。以下是对《周易》中的“定天下之吉凶”一句的解释。

“定天下之吉凶”者,言易道备载诸物得失,依之则吉,逆之则凶,是易能定天下之吉凶也。[7]302

这里提到了“易道”。所谓易道,即事物的变化之理。《周易》中认为万物处于不断变化中,这种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据这一变化可定天下之吉凶。《正义》认为,对这一变化之道,“依之则吉,逆之则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事物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一点,与根据无常变易之理判断吉凶的兼好的观点是一致的。

《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中,兼好对世间忌讳“赤舌日”的迷信传说进行反驳时,首先提出无常变易之理。认为有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有开始不可能就有结局,万事犹如梦幻,一切都是暂时的。也就是说,世间一切事是在不断变化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通过遵循这一“变化之理”,得出“吉日行凶其结果必为凶,凶日行善其结果亦是吉。吉凶由人,与日时无关”的结论。根据以上考察,这不是简单地引用了某作品中的相关语句,而是兼好的无常观与《周易》中的“变化之理”产生共鸣的结果。

二、《徒然草》中的“无常变易”与《周易》

在《徒然草》中,“无常”一词多次出现,然而将“无常”与“变易”并用的例子,仅限第九十一段中,而“变易”一词作为“易”的解释语,在《周易》的注释书中频繁使用。以下是《周易正义》序中的相关部分:

……谓之为“易”,取变化之义。既义总变化,而独以“易”为名者,《易·纬乾凿度》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变易者,谓生生之道,变而相续,皆以纬称“不烦不扰,淡泊不失”。[7]4

序中首先说明“易”为“变化”之意,且沿用《易纬·乾凿度》之说指出易包含易简、变易、不易三层意思。从“变易者,谓生生之道”一句可知,《正义》中,将“变易”视为“不变之理”。在程颐著的《周易程氏传》的序中,也用“变易”一词解释“易”。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8]689

程颐说“易”就是“变易”,只有“随时变易”才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周易程氏传》中,程颐还多处以“无常”解释“易”。

易随时取义,变动无常。[8]760

天地交而万物生于中,然后三才备,人为最灵,故为万物之首。凡生天地之中者,皆人道也。天地不交,则不生万物,是无人道,故曰匪人,为非人道也。消长阖辟,相因而不息。泰极则复、否极则倾。无常而不变之理,人道岂能无也?既否则泰矣。[8]759

易之取义无常也,随时而已。[8]954从划线部分看出,程颐解释“易”时,反复提到“无常”。根据“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可知,这里的“无常”与“变易”是同一个意思。所谓“易”,就是“无常而不变之理”。只是需要指出的是,程颐所说的“无常”与作为佛教思想的“无常”有不同之处。关于这一点,《程氏外书》中这样论述。

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此所谓常也。为释氏者,以成坏为无常,是独不知无常乃所以为常也。今夫人生百年者常也,一有百年而不死者,非所谓常也。释氏推其私智所及而言之,至以天地为妄,何其陋也。[8]394

在佛教思想中,“无常”是表现佛教三大根本原理的三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槃寂静)之一。佛教的无常观揭示了一个不可否认的实相,即世间万事变化无常,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常”一词作为佛教用语使用以来,被赋予短暂、死亡之类的特殊意义[9]。上文中,程颐针对佛教以死为无常的观点进行反驳,认为“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此所谓常也”。从程颐的“无常”解释中,可以清楚地感到对现实的肯定,即有变化才能谓之常。这与《周易程氏传》中所述的“无常而不变之理”意思相通。即对“变化”的肯定。

“无常”一词在《周易》原文中出现两次,即文言传的“上下无常非为邪也。进退无恒非离群也”及系辞传的“上下无常、刚柔相易”。这是“无常”一词使用较早的例子。《周易》中的“无常”与佛教用语的“无常”无关,上述的《周易程氏传》中的“无常”与《周易》本文中的“无常”同意,程颐以“无常”解释“易”,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周易》中的“无常”与作为佛教根本原理的“无常”在原点上,所表示的意思是相同的,即二者都表示“变化不定”。《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中,兼好将“无常”与“变易”并用,笔者认为这是与他所理解的“易”产生共鸣的结果——可能是通过《周易程氏传》理解《周易》的。

三、《徒然草》中的佛儒结合

《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中,兼好在驳斥世间忌讳“赤舌日”的迷信传说时,认为有的东西其实并不存在,有开始不可能就有结局,万事犹如梦幻,一切都是暂时的。很明显,兼好的无常观基于佛教的这种空幻思想,这种空幻思想,似乎与后文中的“吉日行凶其结果必为凶,凶日行善其结果亦是吉”相矛盾,然而在兼好看来,“无常变易”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即“变化之理”。他认为只要尊重这一“变化之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会逢凶化吉。“吉凶由人,与日时无关”,反映了兼好的既有的佛教无常观与儒家思想的融合。关于兼好思想中的多重性,富仓德次郎先生这样说:“兼好所处的时代是五山文学兴起的时代。可能兼好与这个靠自力的教义接触很多。当年的禅宗通过与宋学的结合,发挥了其威力,儒佛融合在兼好思想中也有体现。”[10]所谓宋学,即北宋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代表的新儒学。富仓先生的这一观点,对考察《徒然草》第九十一段中兼好是否通过《周易程氏传》理解的周易思想非常重要。在这里,首先对《周易程氏传》的作者程颐对佛教中的空幻思想所持的态度进行一下确认。

为阐述儒家学说,程颐常以禅宗为其反面教材,在《程氏遗书》中,他这样的记述。

佛学只是以生死恐动人。可怪二千年来,无一人觉此。是被他恐动也。圣贤以生死为本分事,无可惧,故不论死生。佛之学为怕死生,故只管说不休。下俗之人固多惧,易以利动。至如禅学者,虽自曰异此,然要之只是此个意见,皆利心也。……学禅者曰:草木鸟兽之生、亦皆之幻。曰:子以为生息于春夏,及至秋冬便却变坏,便以为幻,故亦以人生为幻,何不付与他。物生死成坏,自有此理,何者为幻?[8]3-4

如划线部分,程颐举学禅者之言,指出禅宗以自然界中的万物自春夏的成长到秋冬的衰亡为“幻”,“故亦以人生为幻”,从而批判了佛教的空幻思想,将物之“生死成坏”视为“理”,这与上文所述的《程氏外书》中的“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此所谓常也。为释氏者,以成坏为无常,是独不知无常乃所以为常也”是同一道理,也就是说,儒学中明确地指出“有生必有死,有始必有终”这一规律,但仔细阅读程颐的作品可知,他并非对佛学全盘否定。《周易程氏传》中有这样的描述。

六居上,比之终也。首谓始也。凡比之道,其始善则其终善矣。有其始而无其终者,或有矣;未有无其始而有终者也。故比之无首、至终则凶也。[8]743

有关儒佛结合,日本著名哲学家森三树三郎说:“宋学的目的是克服佛教和老庄的哲学,建立儒教的哲学,为此以儒教的经典为根据,致力于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理论,然而老庄和佛教思想已渗透到儒学家的教养中,结果有时也无意识地摄取了其中的思想观点。”[11]强调“有生必有死,有始就必有终”为事物的变化之理的程颐,在《周易程氏传》中却说“有其始而无其终者、或有矣”,这暗示了他所解释的易理中,也渗透了佛教思想。

如前所述,作者兼好法师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具有双重性,即肯定性的吸收和批判性的吸收。批判性的吸收主要表现在反映无常观的章段,然而在第九十一段中的无常观却是与儒家思想相调和的产物。通过以上考察可以说,这是兼好的无常观与《周易》思想产生共鸣的结果。兼好法师的无常观之所以反映了一种处事哲学,更多地体现了对人生的积极态度,笔者认为这与遵循变化之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周易》思想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其中以无常解释易道、且渗透了佛教思想的《周易程氏传》对兼好的无常观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

注释:

①本文依据的《徒然草》版本为新编古典文学全集,小学馆1995年版,汉译均由本文笔者自译。

[1] 永积安明.徒然草[M].东京:小学馆,1995.

[2] 广田让.中世隐者文艺的系谱[M].东京:樱枫社,1978:78.

[3] 三谷荣一,峯村文人.徒然草解释大成[M].东京:岩崎书店,1966:605.

[4] 铃木由次郎.易经[M].东京:集英社,1974:38.

[5] 安良冈康作.徒然草全注释上卷[M].东京:角川书店,1968:390.

[6] 住吉朋彦.室町时代《事文类聚》享受的位相[J].和汉比较文学,1993:7.

[7] 孔颖达.周易正义[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9.

[8] 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1.

[9] 田中隆史.关于郭象的“自得”[C]∥大久保隆郎教授退官纪念论集:汉意是什么.东京:东方书店,2001:297-302.

[10] 富仓德次郎.类纂评释徒然草[M].东京:开文社,1956.

[11] 森三树三郎.中国思想史[M].东京:第三文明社,1978:336.

猜你喜欢

变易程氏程颐
苏东坡的母亲
THE NUCLEAR OPTION
常数变易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妙用
一类常微分方程的解法研究
清代潜山井股程氏家族史构建研究*
非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常数变易法
《豫》卦释义
程门立雪
抬头辩解,不如低头认错
初等数学中的几种常数变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