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0-08-15屠立达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关怀新生大学

屠立达,刘 涛

(浙江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作为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新生面临着高中到大学生活的过渡时期,他们需要适应全新的自然环境、学习环境、人际环境、管理环境和心理环境[1],要经历“社会角色变化、环境改变、脱离原有社会关系等多方面转变的复合体”[2],并最终完成生活上的自理、学习上的自觉、管理上的自治、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目标上的自我选择[3]等。因而,他们历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重点关注的对象,如何更好地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环境,转换身份、寻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各自的成长目标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所探讨的重要命题。

生命关怀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在学校教育价值取向研究中萌生的一种崭新的研究思路,它是指“充分关注人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充分尊重人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以提升个体生命质量,服务个体生命成长,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一种人文关怀方式”[4]22。生命关怀理念,不仅深切契合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立足点,将之引入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终极目标的追求;更是适应当前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要、引导其顺利转型的有效之举。本文旨在探讨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定位、内容方式和具体目标。

一、生命关怀,意味着要充分了解大学新生生存状态和成长需要

生命关怀,它首先要求“人们对人的生命本身的重视与关切,特别是对人作为个体存在所具有的差异性与其个性发展需要的充分尊重”[4]22。将生命关怀引入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意味着我们要深入研究大学新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把握他们生存状态的基本特征,不断满足个体生命的成长需要,这是开展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关键。

大学新生具有较为明显的自身特征:他们思想活跃,愿意表现自我,但又缺乏合作意识;他们积极乐观,但又缺乏独立生存能力,伴有较强的依赖心理;他们有较强的自信心,但又缺乏现实的目标,缺乏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他们求知欲强,敢于尝试,但是又缺乏足够的抗挫折能力;他们期望在大学之中实现理想,却往往又会在现实之中迷失蹉跎。对于大学新生,在成长转变过程中,有些人会不适应,会产生阵痛,会产生独特的需求。这就呼唤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全面认识大学新生的成长需要,以一种更加人性化和理性化的方式主动担负起大学新生生命护航的重要使命。

(一)大学新生需要适应生活环境、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大学新生告别父母和以往熟悉的环境,开始进入大学集体生活。新生们必须要在陌生的环境中自己处理生活中各种事务,需要有足够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使一些习惯于高中那种关系紧密、有父母师长可依赖的“群居”生活的新生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同时不少新生感觉难以适应大学宽松的人际环境。新生大多有强烈的与人交往意愿,但是其强烈的自尊心和羞怯感往往使得他们被动等待他人采取主动,在交往中往往缺少对他人足够的包容能力和交往技巧,这些都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产生障碍,致使其感觉困惑、烦恼,进而产生孤独、自卑等挫败感。他们亟需获得适当的帮助和疏导,来使他们尽早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体认大学现实生活方式与期望的差异,尽早熟悉大学环境,掌握大学生活、人际交往的技巧,确立自己在大学集体中的位置。

(二)大学新生需要转换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有些习惯了高中“一套教材”“一个标准答案”“老师讲授、学生学习”教学模式的大学新生,他们往往对大学百家争鸣、强调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很不适应。他们发现大学课程多、课时少,老师上课节奏快、授课内容往往超出教材的范围,更强调思维上的启迪而很少给予直接明确的答案。更多的知识需要学生以翻阅参考书、去图书馆、动手实践等各种方式来获得,需要他们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与老师、同学共同追寻真理的轨迹。大学老师不再对他们的学习紧密监督,而需要自己来寻找学习兴趣、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计划。

从思维方式来看,新的生活转换也对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提出重要挑战。在大学之前的教育中,学生习惯了一元性的评价方式,形成了对立性的思维方式。进入高校后,每个学生的生活、地位都处于重组之中,面对新的、多元、开放的高校生活,一些新生往往会陷入迷茫,或充满失望,或欢欣雀跃。但不管怎样,都缺乏对高校生活的合理认识,缺少立体、综合、辩证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与高等教育的思维方式[5]。要跨入真正的大学生活,必然需要新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三)大学新生需要确定自我发展目标

高中的生活,尽管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对于大多数高中生来讲,都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目标——考大学,不仅目标明确,家长、教师和学生一起进步的合力也容易形成。而到了大学,自由成了最鲜明的特征,没有家长的苦口婆心,没有教师的日夜监督,自我发展的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设计。迷茫中前行,混沌中寻找自我,是大学新生发自内心的需求,而这又恰恰是最为困扰他们的一个难题。缺乏自我发展目标不仅表现在一些浑浑噩噩、放松学习,将大学理解成“由你玩四年”的新生身上;也表现在许多学习依然勤奋、成绩不错而不知自己兴趣优长、未来发展方向的新生身上,他们同样需要得到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全面认识自我,进而确认自己的生命发展目标。

大学新生,渴望着大学教育成为其生命成长的重要方式,期待着通过大学教育而整体性地提升自身的存在水平[6]。因此,以“生命关怀”为基本理念的思想政治教育应体现在每一个大学新生的生命成长之中。了解新生生命存在状态和成长需求,是实践生命关怀理念、促进新生生命成长的基本前提。

二、彰显生命关怀的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新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大事。尽管国内高校历来重视这项工作,但是不能否认,当前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诸如定位的不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教育;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思想素质的提高;教学方式落后,说教居多,效果不理想等。强调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生命关怀,也意味着以此为契机,改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构造新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一)准确定位,唤醒大学新生的生命自主意识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难以让人满意,归根到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定位上存在着两种认识上的偏差。一是忽略了生命的本体地位,只将知识的获得、智能的训练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甚或采取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样的价值本位和教育方式缺乏对生命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因此也很难得到被教育者发自内心的真正认同,自然也很难对他们产生应有的影响。二是无原则地放任学生,认为教师少管、甚至不管学生,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发展空间,就是最好的教育。这种所谓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模式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教育这一“人文性”活动的基本立场。对于大学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改变认识上的两种误区,尽可能做到“收”与“放”的统一。

首先,要树立起学生本位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新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认识到大学生已经是具备了自主意识和自立能力的成人,改变以往教师一方居高临下、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倡导师生平等民主关系,教师在教育中要尊重学生,通过师生间双向互动交流,得到新生的认同、产生共鸣,从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简言之,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想要增强其实效性,就要让新生感觉其生命个体受到充分尊重,让他们感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学校(老师)对学生一味的管教,而是在尊重新生主体意识情况下帮助他们适应环境、确立自我、早日成才的一种生命辅导方式。

其次,加强有针对性引导,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于出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大学新生,由于成长环境、心理特征等的特殊性,其自我生命意识尚未达到管理自我的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为简单形式的宣讲或专业知识的灌输,而要认识到生命的本体地位,唤醒大学新生的生命意识,让他们不仅能够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感受到未来世界的召唤,更要通过生命意识的觉醒,培养起他们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思想政治教育才会显示出最为强大的生命力。

(二)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式,满足大学新生的成长需求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强调学生的本体地位,就要认识到这些已属于“90后”群体的大学新生身上很多思想行为、性格特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与以往时代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思想政治教育无法照本宣科、应付了事,必须根据不同时期大学新生的不同特征更新内容、创新方式,才能真正起到服务于新生生命成长,实现提升新生的生命质量追求。

对大学新生的生命关怀必须以对其合理需要的不断满足为基本前提,而合理需要的满足又要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者准确把握当前大学新生需要的基础上。随着新生生活环境的改变,他们对不同方面需要会出现程度的不同。如大学新生对于物质领域的关怀需要基本满足以后,对于精神领域的关怀需要则不断上升,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深刻领悟并积极把握的一个工作要点。加强精神关怀,实现对学生精神需要的满足成为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大学新生的生命关怀又不能仅停留在对其合理需要的满足,而应进一步提升其生命质量。育人是高校承担的基本使命,当代中国高校所育之人,首先应当是具有积极的生存方式、富有生命活力的健康个体。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新生环境适应、学习方式的转换、自我发展目标的确立过程中,秉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发挥其特长,激发新生的生命激情,使其长久保持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活力的生命情态,只有如此,大学生才会拥有学习、生活和工作上不断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才会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关系等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不至于迷失自我,丧失自我发展与进步的激情和动力。

如今的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社会变革时期,他们的需求极其复杂,对新生加以恰切的生命关怀在客观上存在着难度。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对新生既要加强心灵关爱,使其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又要与之平等地精神对话,引其正确评价自我及行为,寻找生命各种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主动出击,通过个别谈心、网络世界、旁敲侧击、群体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了解和满足新生的不同需求,以切实提升其生命质量。

(三)确立新生思政教育具体关怀目标,提升大学新生的生命质量

生命成长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在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生命关怀理念的落实,在于结合当代大学新生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以对生命的关怀和尊重为基本出发点,直面大学新生的个体生命成长需要,根据新生成长的阶段特点设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帮助学生在大学这一崭新的空间中获得充分的发展。

1.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环境,积极面对人生挑战

新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新生始业教育、新生关怀手册、大学介绍等多种方式,让大学新生尽快了解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将理想与现实尽快对接,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大学的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和生活方式,形成一种更符合实际的大学观。营造校园人文关怀氛围,通过班级、各种社团、学长制等方式等将大学新生纳入大学集体;广泛开展适合新生身心特点的各种活动,推动其尽早融入大学生活。同时要将生命关怀理念渗透进大学入学教育、时事政治与思想政治课堂、相关的主题讲座等活动与平台,唤醒大学新生的生命意识,促成其生命觉醒,推动每一个刚入学的高校学子都能够以积极的生命情态去面对大学人生的挑战。

2.促进新生形成明确合理的发展目标

个体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将自身潜力外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将可能发展空间转化为实际发展空间的过程,这一过程之中,充满着判断与选择,而每一步判断与选择都会对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形成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学新生经常将“郁闷”和“无聊”挂在嘴上,源于他们缺乏明确的自我发展目标,也就缺乏向自我发展目标前进的强大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强化大学生的目标意识,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形成较为明确的、合理的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始终应该注意,对于学生来说,学习始终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发展目标的设置上,学习目标的设置应该居于重要地位。尽管我们一直强调,高校之中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精神发挥为主要特色的学习,但是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对于高校的学习尚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高校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重帮助学生设定清晰可行的学业目标。

3.促使新生主动实践,努力实现目标

没有实践的目标,理想最终只能是空想,所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践目标才是大学生活的重中之重。大学新生,在经历了入学的适应期之后,在各方的教育之下,大多数学生能够激发出一定的进取激情与动力,但是,面对外界丰富多彩的诱惑,这样的激情与动力能够持续多久,恐怕要打上一个很大的问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常抓不懈,不断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和督促每一个个体,使之焕发持久动力,不断为目标的实现而努力。

需要明确的是,根据大学新生特点对其实施生命关怀,对其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进行积极引导和提升,不仅是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应体现于整个新生大学教育的内容中。因此,这一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新生辅导员、班主任、课任老师,还应联合团委、学生处、教学业务等部门共同关注新生生命状态,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不仅寓涵于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之内,还应在新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方面之中得到体现。

另外,强调根据新生特点对其实施生命关怀,并不意味着这一人文关怀方式只应用于大学新生时期。生命关怀视野下的大学新生思想政治教育,其目标不仅仅是帮助新生适应环境,其最终目的还是帮助大学生确立并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因此,生命关怀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积极倡导和构建适合学校和学生需求的生命关怀机制,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关怀实现长期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生命关怀的机制建设,应以关怀大学新生的成长需要为基本出发点,联合多方力量,通过相关的制度、条例加以保障,从而确保学生在高校的生活始终能够受到阳光与雨露的滋润。

[1] 段兴利,叶进,权丽华.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浅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4):68-69.

[2] 陶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83.

[3] 段兴利,张军成,孙伟国.高校学生社团与新生入学适应[J].甘肃社会科学,2004(5):180.

[4] 龙晓菲.凸显生命关怀:寻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J].当代社科视野,2009(3).

[5] 李家成.聚焦大一新生的成长需要[J].思想理论教育,2004(9):79.

[6] 李家成.走向“关怀生命”的学校教育[J].人民教育,2004(21):5.

猜你喜欢

关怀新生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重获新生 庇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