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中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的差异

2010-08-15童修文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谚语交际

童修文

(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563002)

从中英谚语看中西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的差异

童修文

(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贵州遵义563002)

谚语是民族文化的宝库,从中英谚语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文化在各方面的差异。中西文化受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在人际关系取向上呈不同的价值观。文章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对中英谚语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剖析了中西文化在人际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谚语;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差异

引言

每一种文化都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念系统,这套价值观念系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它告诉人们如何评判社会和交往中的人和事,又如何去对待这些人和事。即告诉人们什么是真的、善的、美的,什么是假的、恶的、丑的,人们应该爱什么,应该恨什么。人的交际能力也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习得的,和价值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掌握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有利于指导人们在该社会中的交际行为和交际方式,从而避免跨文化交际失误的产生。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也是文化的载体。各个民族通过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语言记载文化、反映文化,进行文化交流。因而,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能够看到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能够看到一个民族的价值观。谚语是民间流行的简短而含有劝告或借鉴意义的语句,是千锤百炼出来的生动语言,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结晶和人类智慧的闪光,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也最能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有很多关于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谚语,作为中西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谚语能分别反映中国和西方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价值取向。本文拟从中英谚语探讨中国和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差异。

一、关系至上和个人本位

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儒家思想长期以来占据着统治地位。受几千年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文化呈群体取向,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与之相适应,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推崇“关系至上”,个人应当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付出努力和牺牲。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卑己尊人,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以达到与人和谐相处的目的。

关系至上的原则倡导泛众的爱,最大限度地爱每一个人,关心人,重视人,善待人,重义轻利,成人之美。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唯人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为朋友两肋插刀。

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关系至上的原则也倡导“利他”的价值观,即自己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而将好处和利益让给别人。这方面的谚语也有很多:

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

将心比心,便是佛心。

待人要丰,责己要厚。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关系至上的原则在倡导“仁爱”的同时,还要求爱有差等,即付出的爱要有等级的尊卑和先后的次序。儒家思想强调以伦理为本位,以“忠孝节义”为道德核心,来调整人际关系。汉语中这方面的谚语极为丰富:

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父母在,不远游。

夫唱妇随。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士为知己者死。

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这是因为统治西方的基督教所崇尚的是个体,而中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更使得西方大胆地放弃封建时代的观念,注重人的自身价值。个人本位的思想是西方文化的首要原则,这种原则倡导人的自由与平等,每个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就连父母与子女也不例外。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社会文化价值观的实质,突出地体现在人道主义、人权和平等等方面。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循平等的人际关系,利己、对抗、竞争、平等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西方人道主义思想强调个性的解放,认为利己和自私是人的本性,更注重“自我”。这种宣扬利己主义的英语谚语有很多:

Every man is nearest himself.

每个人都最亲近自己。

Every man likes his own thing best.

每个人最喜欢自己的东西。

Every man thinks his own geese swans.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鹅想象为天鹅。

Every miller draws water to his own mill.

每个磨坊主都往自己的磨臼里注水。

Every one fastens where there is gain.

每个人都盯住利之所在。

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

自我保护是自然的第一法则。

Self comes first.

自我第一。

个人本位的思想在强调个人价值至上时,倡导人们通过对抗而摆脱别人的统治,提倡人们勇敢地通过竞争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要过于顾忌所采取的方法。这方面的谚语也有很多:

As the slave departs,the man returns.

摆脱了奴隶的地位,才能回到人的地位。

The battle is to the strong.

两军对垒强者胜。

Every body for himself and 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

人各争先,落后遭殃。

The race is to the swift.

跑得快者取胜。

All is fair in love and war.

恋爱和战争是不择手段的。

The end justifies/sanctifies the means.

目的正当就可不择手段。

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道路通罗马。

Any stick will do to beat a dog with.

打狗用什么棍子都行。

A courageous man never wants weapons.

勇士不缺乏武器。

个人本位的思想中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平等观念,认为人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都是平等的。在英语中,有不少表现平等关系的谚语:

Men are born equal.

人生来平等。

All men are equal.

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Six feet of earth make all men equal.

六英尺长的土地使所有人一律平等。

Jack is as good as his master.

杰克和他的主人一样好。

Six of one and half a dozen of the other.

一个是六,一个是半打。

We are all Adam’s children.

我们都是亚当的子孙。

Human blood is all of a colour.

人类血的颜色都是一样的。

Every man is a King in his own house.

每个人都是家里的皇帝。

Every man should take his own.

每个人都应得到自己的一份。

Every one is a master and servant.

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仆人。

二、面子功夫和个体精神

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是宗法社会结构,伦理是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规范。因而,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因此,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最善长于“面子功夫”,特别“爱面子”,“摆架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服从权威和长上;(2)各守本分;(3)群体主义和关系取向。

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维护上尊下卑的秩序。因此,中国社会贵和,即人要服从权威和长上,做到忠顺、敬老、尊师、能忍等,以达到“和合”的目的。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

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

个人事小,国家事大。

良骥不陷其主。

良马恋主。

长者赐,不敢辞。

凡事要好,须问三老。

爱徒如子,尊师如父。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天地为大,亲师为尊。

得低头时且低头。

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

万事和为贵。

家和万事兴。

为人处世两件宝,和为贵来忍为高。

严密的等级身份制使得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处处都按照自己的身份去做,即各守本分。因而,人们在交往中特别爱面子,小心谨慎、谦恭辞让、重义守信、安分守己。这方面的谚语也有很多:

前悔容易后悔难。

绳捆三道紧,帐算三遍稳。

言多失语,沉默是金。

三思而后行。

祸不入慎家之门。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本领小的骄傲大,学问深的意气平。

得放手时须放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好狗不和鸡斗,好男不和女斗。

有理不打上门客。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应人事小,误人事大。

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千金难买信得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朋友妻,不可欺。

在这种等级身份制和伦理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把集体荣誉看得很重。群体取向和关系取向在上文中已有论述,而群体取向在汉语谚语中的反映也很明显。很多谚语都劝告人们相互团结,共同努力,在必要时牺牲自己的利益以组成一个强大的集体。

木多可以盖成房,人多可以搬走山。

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

虎离群无威,雁离群难飞。

单人不成阵,独木不成林。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

孤雁难飞,孤掌难鸣。

一个巴掌拍不响。

众人抬柴火焰高。

一人计短,百人计长。

一人进山难打虎,众人下海可擒龙。

和中国相反,西方的社会格局以契约为基础,很早就出现民主制度,人际交往不是以安分守己为准则,而是人人平等。个人本位使得人们更加赞赏个人的精神气质、竞争能力和品德以及交际的风格,即个体精神。这种个体精神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立性;(2)创新性;(3)注重隐私。

西方社会倡导个人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关系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因此,西方社会倡导独立、自由、自助、自恃。特别是在借钱与还债的问题上,无论对债权人还是债务人,都不提倡借钱,表现得和中国相互帮助的传统迥然不同。这方面的谚语不胜枚举:He who depends on another dines ill and sups worse.

依赖别人的人,吃不到香的喝不到辣的。

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天助自助者。

Neither a borrower nor a lender be.

不向别人借,也别借给人。

Pin not your faith on mother’s sleeve.

不能把信心建立在母亲的袖子上。

Paddle your own canoe and don’t put your oar into my boat.

你划你的船,别把桨插到我的船上来。

Lend your money and lose your friend.

借出你的钱,失去你的朋友。

He that borrows must pay with shame and loss.

借债的人必然要用耻辱和损失偿还。

Better give a shilling than lend and lose half a crown.

宁可给人一先令,也不要借出从而失去两个半先令。

Friendship stops when borrowing begins.

借钱开始的时候,友谊就停止了。

个体精神突出强调个人的创新性,因为个人的竞争能力决定了人的交际能力,因此,人必须不断的变换环境以扩展自己的才能,所以,求异和求新便成了西方人所倡导的交际风格。这方面的思想在谚语中也有反映:

The best may amend.

最好的也可改进。

New things are fair/fine.

新鲜事物是美好的。

Change brings life.

变化带来新生。

The new drives out the old.

推陈出新。

Change of pasture makes fat calves.

常换草场,牛羊肥壮。

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

除了变化以外,没有永恒的。

Changing of works is lighting of hearts.

变换工作怡情益性。

与中国人喜欢亲密无间、无话不谈相反,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个人隐私。个体精神使得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在心理上所占有的领地,如果个人的心理领地受到侵犯,他们的态度就立即会变得冷淡和疏远。因此,西方人不愿别人干涉和过问自己的私事,包括年龄、婚否、收入、住址、经历、工作、信仰等等。这种注重隐私的交际规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最为典型的一句谚语是:An Englishman’s home/house is his castle.(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就是告诫人们,英国人的家,不请莫进去。他们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因为英国人对个人隐私非常看重。

三、人情准则和公平准则

中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偏向于“情感型”的人际关系,人的关系网是在与其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扩充而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人情准则就成了个人关系网能否得以维持的活动机制,这一准则首先表现在内外有别,特别是家里家外有别,因为与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要比与外部成员之间的关系更深;继之表现的是礼尚往来和知恩图报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人际关系得以持久。

家里事,家里了。

家丑不可外扬。

人前教子,背后训夫。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人心换人心。

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

吃饭不忘种谷人,饮水不忘掘井人。

有恩不报非丈夫。

富人报人以财,穷人报人以命。

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则是一种“工具型”的人际关系,以功能为取向,人际交往只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或获取某种东西。因此,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公事公办,而不顾及人情、面子,以“公平交易”为准则。这种公平准则体现在办事过程中,是依法办事,人事两清,公私分明;表现在交往中,强调实用性,理智、逻辑超过感情,对任何人都一样,公平对待。

At a round table,there is no dispute of place.

圆桌就座,座次无争。

Turn about is fair play.

一人一遭,天公地道。/轮着来,公平合理。

Hear all parties.

各方意见都要听。

Hear both sides.

兼听则明。

Be just to all,but trust not all.

对谁都要公正,但不能都信任。

Dry light is the best.

不加渲染的见解最好。/无偏见者为最佳。

Fair’s fair.

彼此都要公道。/公平处理。

Give everyone his due.

要公平地对待每个人。

Give the devil his due.

即使对坏人也要公平对待。/勿掩恶人之善。

An upright judge has more regard to justice than to man.

公正的法官重法不重人。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西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最显著的差异在于群体取向和个人取向的差异,这主要是中西历史传统的差异造成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倡导在人际交往中首先考虑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推崇“关系至上”。也正因为如此,人们在交往中特别爱面子,擅长“面子功夫”。而在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人们在交往中以个人为本位。因此,个人的奋斗精神备受人们称赞。中国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偏重于感性,在交往中注重人情;而西方人际关系的价值取向偏重于理性,在交往中更注重公平。但中西文化的差异远不止于此,中英谚语也包罗万象。通过谚语这一个窗口,我们可以看到中西两种文化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传统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本文仅就人际关系价值取向进行了探讨,所选谚语也难免挂一漏万,希望本文能够抛砖引玉,让广大学者做出更有意义的研究。

[1]George Howard Opdyke..The World’s Best Proverbs and Short Quotations[M].Chicago:Laird&Lee,Publishers,1900.

[2]韩红梅.语言交际与文化价值观[J].社会科学论坛,2005,(09).

[3]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刘知国,肖媛媛.通过英汉谚语看中西文化的异同[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4]罗静.思维方式差异在英汉谚语中的表现[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

[5]宿春礼.常用谚语大观[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6]王德春,杨素英,黄月圆.汉英谚语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7]温端政.分类谚语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8]吴松初.中西“人本”思想的演进与比较[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1995,(02).

[9]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5.

[10]朱正健.4500双解英语谚语[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魏登云)

On the Value-oriented Discrepanc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West from the Angle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TONG Xiu-wen
(English Department for Non-English Majors,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2,China)

Proverb is the treasure of national culture,and we can know cultural discrepancy between China and West 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ake on different value outlooks towar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derived from historical traditions and beliefs.This paper essays to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and an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overbs and then analyze the value-oriented discrepanc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proverb;interpersonal relations;value-oriented;discrepancy

G04

A

1009-3583(2010)-06-0054-04

2010-04-15

童修文,男,湖北监利人,遵义师范学院大外部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语用学、大学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谚语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两块磁的交际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谚语趣画(二)
高考模拟题精选之情景交际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