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文运动”的当代教育价值

2010-08-15唐晓敏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古文儒家历史

唐晓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古文运动”的当代教育价值

唐晓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文艺学研究中心,北京100024)

唐宋古文运动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和复兴儒学的思想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教育改革运动。这一运动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学内涵,对当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古文运动;文以明道;历史教育;创造性思维

发生于唐宋两代的“古文运动”是一场文学革新运动,一场复兴儒学思想的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学内涵,对当代教育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古文运动的思想核心是儒家之道,即孔子、孟子的思想、意志、情操与精神境界。韩愈讲“修其辞以明其道”,柳宗元讲“文以明道”,欧阳修讲“道胜则文不难而自至”,他们都对“道”予以极大的重视。而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特点。先秦儒家对“道”是非常重视的。孔子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讲:“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这表明儒家的一种价值观,即对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视。儒家认为,人在世界上需要做各种不同的事情,但人生有一种内在的具有根本意义的东西,有了它,各种不同的事情才都能做得好,而内在地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道”。儒家的“道”,概括地说,对外而言指的是仁政的社会政治理想,对内而言,指的是仁爱的人格精神。而具体说,则既是一种坚强的意志,一种勇往无前的精神,一种“虽千万人,吾行矣”的魄力,一种“障百川而东之,挽狂澜于既倒”的气概,同时也是一种仁爱之心,一种对同胞乃至自然界万物命运的关切与同情,一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这就是说,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首先是培养人的仁爱情怀。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论语》中出现了105个“仁”字。什么是“仁”?唐代韩愈《原道》讲:“博爱之谓仁”,“仁”是一种深厚的情感,仁者具有一颗善良、温厚、易受感动,懂得感恩的心灵,具有一种深广的同情心。但这不是说仁者即是“弱者”,因为“仁”也给人力量。所谓“仁者无敌”。或许可以说,中国古代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一个特点就是,让人“软的”更软,“硬的”更硬。他们心灵柔软,看不得百姓的痛苦,同时又“威武不能屈”,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和独立的人格精神。

儒家重视道,但同时认为,“道”的追求,人格的培养,思想境界的提升,不能简单地通过灌输而获得,而是需要一个“育”的过程。儒家经典《中庸》即强调一个‘育’字,曰‘万物育焉’,又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育’即是一种内在生命之各自成长。教育者所做的不是直接给人灌输一种现成的思想,而是为其思想和精神生命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韩愈在文论名篇《答李翊书》中,就此讲了许多非常深刻的话。他非常重视“道”即人的道德修养,他认为,道德修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应该做的是“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烨”。这对今天的道德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根本上进行的教育,过于急功近利,是很难有什么效果的。

“古文运动”倡导者的另一重要思想是重视“古”的价值。韩愈评价好友时,“古”是一种褒奖和赞美,如赞赏孟郊时说:“足下才高气清,行古道,处今世”,“混混与世相浊,独其心追古人而从之”。(《与孟东野书》)自述志向时讲“其业则读书著文,歌颂尧舜之道。”(《上宰相书》)言及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始专于讲习矣,非古训无所用其心。窥前灵之逸迹矣,超孤举而幽寻。”(《复志赋》)“古人虽已死,书上有其辞。开卷读且想,千转若相期。”(《出门》)柳宗元同样重视“古”的价值。他自言“小子久以文字进身,尝好古人事业。”(《上河阳乌尚书重允欲献文启》)“振高义于流俗之外,合大度于古人之中。”(《上广州赵宗儒尚书陈情启》)赞扬他人时也说:“吾子行厚而辞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形貌,虽仆敢为师,亦何所增加也?”(《答韦中立论师道书》)欧阳修也是如此。如赞美好友石曼卿时即说道:“曼卿少亦以气自豪,读书不治章句,独慕古人奇节伟行非常之功,视世俗屑屑,无足动其意者。”(《石曼卿墓表》)重视“古”,也就是重视历史教育。这也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特点。春秋时期,孔子编订《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而“六经皆史”,六经的教育可以说即是历史教育。重视历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是非常有智慧的作法。因为,历史是了解我们所自来、是人类的集体记忆。对个人而言,历史是对现实的超越。了解古代是超越现实的方式。历史是前人与今人之递嬗,学习历史,即是与另一个人、另一个民族、另一个时代的对话。就能与原作者虽隔千秋远离万里,却能如夜来畅叙,促膝谈心。进而能超越当前而与未来、过去相结合,达到一种与万物为一体的高远境界。阅读历史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摆脱平庸。平庸是一种被动而又功利的谋生态度,是对外部世界之精彩的失视,历史可以让人复明。宋代士人黄山谷说过:“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在他看来,“用古今浇灌”可以让人摆脱平庸。这有深刻的道理。生活必然有征服和占有的功利追求之心。反之,对过去的回顾则无物可以占有,无物可以征服,它是超功利的。历史能将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后人。所以,人既要执著地追求未来,也需要遥望过去,对过去的回顾会带给人高远旷达的胸怀。钱穆曾感叹:“今日中国中学毕业生,彼乃无自己阅读本国古书之能力。彼乃不啻生在一无文化传统之国家。彼心神所接触者,仅限于眼前数十年间之思想事物而止。彼之情感何从潜深?意志何从超拔?趣味何从丰博?胸襟何从豁朗?此等教育,大率为目前计,不为文化之传统计。”[1]这值得我们深思。目前,因受到市场经济、消费主义的影响。人们对现实予以太多的重视,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思想大师、文学巨匠对“古”的重视,应该是我们的一副清醒剂。

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自然还在文学方面。唐宋古文家之“文”具有非常高的文化价值和文学价值。应该看到,中国古代的“文”,与现代的所谓“散文”并不完全等同。现代文学理论中的“散文”概念是西化的概念,它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但又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一种文体。而中国古代的“文”却更富有历史文化内涵,文辞往往也更为优雅、简练,更富有表现力。因而在基础语文教育乃至大学的中国语言文学教育中,具有不能忽视、不可替代的独特的价值。首先,学习古文,是培养人的文字功底的重要手段。正如有研究者说的:“20世纪上半叶的语言大师们都精通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深厚、扎实、完整的文言根基,文笔纯粹、凝练、典雅、古朴,能够自如、闲熟地从古诗文中选取极富表现力和生命力的词汇、诗句,生动、鲜活地表情达意,寥寥几句,便传神极致。”[2]其次,古文也包含非常丰富的、多方面的历史文化知识。古代优秀的作品,是基于“义理、考据、辞章”而创作的,而“义理、考据、辞章”既指文章的思想、材料、文采,实际上也指哲学、历史和文学。如《古文观止》虽然只是当时人学习古文的入门读物,但也包含非常丰富的知识。金克木对它这样评价:“读《古文观止》可以知历史,可以知哲学,可以知文体变迁,可以知人情世故,可以知中国的宗教精神与人文精神,几乎可以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最后,中国古代散文多用譬喻来表达思想,这也非常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认为:“譬喻—类比式的思维把各不相关的事物或观念之间的相同之处点明出来,这就开辟了新的思路,使人能对问题提出创新的解答。……因此,譬喻——类比思维的能力是构成创造性的一个重要成分。”[3]而多用譬喻——类比来说理,这正是中国古代文章的特点。因此,阅读中国古代的典籍有利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对此,日本科学家汤川秀树就深有体会,他说:“如果阅读古代的哲学典籍例如古希腊的中国的典籍的话,就会发现其中充斥着‘比喻、寓言’之类的描述。古代的思想家实际上并不仅仅利用比喻或寓言来对人们教授深奥的哲理,我想他们自己在大多数情况下,恐怕也是依靠这样的类推来得到独创性的思想吧。”[4]而他也是通过这种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

总之,古文运动距今虽然已有千年的历史,但这场文学与思想文化运动并没有成为过去,它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的文化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1]钱穆.文化与教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潘文国.危机下的中文[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8.25.

[3]诺敦·亨特.人心中的宇宙[M].章益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3.

[4]汤川秀树.人类的创造[M].那日苏译.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21.122.

(责任编辑:王 林)

On the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Values of Ancient Prose Movement

TANG Xiao-min
(Literature research center,Beijing Second Institute of Foreign La nguages,Beijing100024,China)

Ancient prose movement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is a movement of literary rennovation,a cultural movement of rejuvenation of Ru thought and a movement of education reform,which contains aboundant educational connotations,exerting profound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education.

ancient prose movement;interpreting truth through articles;education of history;creative thinking

I206.2

A

1009-3583(2010)-06-0028-02

2010-10-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2009年度重大项目“隋唐五代文学艺术思想史”(项目批准号:2009jjd750006)研究的一项成果,得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

唐晓敏,男,黑龙江绥化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传播学院教授,院长,文艺学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古文儒家历史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