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与沟通,聋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切入点

2010-08-15邵志创

科学之友 2010年13期
关键词:手语聋生错误

邵志创

(河南省平顶山市特殊教育学校,河南 平顶山 467001)

《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一书中指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情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已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视。

聋哑学生由于自身的生理缺陷、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以及个性心理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如面对生活的困苦和压抑;面对前途的担忧与恐慌;面对交际的自卑与封闭;面对学习的厌烦与无耐等等。面对聋生的特点,笔者认为这个切入点应该是“尊重与沟通”。

1 教师怎样去尊重聋生呢?

1.1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和聋生交朋友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的角色是“权威型”的,对学生采取的是“俯视式”的教育,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观念显然已陈旧落伍,尤其对于特教老师来说,面对的是残疾孩子,更要处处体现出内心对他们的尊重。要积极转换角色,由“简单粗暴型”向“和蔼可亲型”发展,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去和聋生交朋友,将心比心,坦诚相待。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1.2 保护聋生的隐私,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基础上,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1.2.1 保护学生隐私

隐私是一种权利,人人都有隐私权,既然是权利,就受法律保护,就不能被侵犯。教师要站在“依法执教”的高度,从掌握学生的信息中准确地筛选出哪些属于学生的隐私或比较敏感、在意的问题,如生活方面的、生理方面的、学业方面的、家庭方面的,给以充分地重视和保护。例如,笔者学校有位教师在激励本班学生努力学习时,不小心拿了一位高三复读的学生当“反面教材”,致使这位学生当即愤然离开课堂;还有拿聋生的一些异常行为和出错的作业试题开玩笑的,这些都容易对聋生的心理和人格造成伤害,教育无小节,教师当避之。

1.2.2 尊重学生人格

聋生大部分自卑感强,担心老师看不起他,如果你不尊重他,会引起他的抵触情绪,他就不会喜欢你的课,更不会喜欢你的人,也不会从心里接受你的教育。因此,在学生面前,我总是表现出特有的热情,有病了,带他们看病,缺少衣物,为他们找,回家没路费了,为他们垫付。其目的就是增强班主任的亲和力,和学生建立“铁”的关系。

1.2.3 教师要敬业奉献

聋生喜欢既具有亲和力,又十分敬业的老师,为此笔者将每堂课都备好,准备好课件,认真上课,从不糊弄学生,课后还认真辅导,让学生从心里佩服你,其实这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1.3 宽容聋生的错误,捕捉聋生的闪光点

宽容聋生的错误是特教工作者应有的基本素质。聋生由于生理上的原因,认知程度有限,在组织纪律观念和良好习惯养成方面更容易犯错误。对于聋生所犯的错误,教师应当首先冷静地分析哪些是一般性的错误(如旷课、迟到、不按时交作业等),哪些是原则性的错误(如打架、破坏公物等),然后用宽容的态度去处理。

对于一般性的错误可做一些正面的引导和矫正,然后加以强化即可;对于原则性的错误一方面教师要做到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谆谆教导,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真情和良苦用心,之后再依照校级班规履行处罚措施(当然不是体罚),使学生明白“法纪”的重要性从而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切忌拿学生的错误当众抖搂,或不问青红皂白一棍子打死,不给学生改正的机会。

宽容不等于纵容,它是严格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对学生深层次的尊重、理解和信任。宽容学生错误的同时,还要注意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拿起表扬的武器,利用“放大镜”和“扩音器”给学生以积极的评价,用“优点”去融化学生的“缺点”。对于学生的每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中肯的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成功更是成功之母”,让学生时刻生活在希望之中,从而消除他们内心的忧虑和恐慌,自卑与封闭,让心灵荡漾在阳光之下。

2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尊重”是不够的,还要时刻注意和学生“沟通”

沟通是人类进行情感宣泄的基本途径,面对心中的压抑、痛苦、迷茫,聋生更渴望与人沟通。笔者曾就“当你遇到烦恼时会向谁诉说”这一话题在该校中高年级80余名聋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下:找同伴或者朋友占的62%,找父母的20%,找教师的13%,其他5%。62%和13%这两个数字同时说明:教师在聋生心目中的“朋友角色”不够重,所以他们不愿意与之沟通。针对这种状况,教师在“放下师道尊严”架子的同时,还要采取主动的态度去和聋生沟通。具体可尝试以下做法:

2.1“口语”(手语)和书面语的相互配合

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手语”作为聋生的“语言”,直接表达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手语”交流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但聋哑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内部却有着他们的语言——“土手语”。教师只有准确、细致地掌握聋生的“土手语”,才能真正走向他们的心灵,全面把握他们的情感指向。

由于存在着个性差异,有些聋生不善于通过手语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尤其是关于隐私),再加上手语本身的局限性(不能准确全面的表达思想感情),这时就迫切需要教师通过书面语言来和聋生进行沟通。但因为聋生的书面语言往往会有语句颠倒混乱、词不达意的现象,要说明一个问题或一件事情存在着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进行书面语言沟通时,教师要先做到耐心、细心、静心地“聆听”,当聋生“释放”完后,教师需要表达时,可把你的问话设计成“填空题”或者“选择题”,简单明了,易于聋生理解,便于教师进行“疏导”。进行书面语言沟通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敏感力”,这种“敏感力”来自于长期对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积累,准确地把握学生心理动向。为了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学生想说、乐于说从而达到沟通效果的最优化,大多时候更需要“口语”(手语)和“书面语”的相互配合使用。

2.2 发挥“肢体语言”的特殊作用

肢体语言是指经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借以达到表情达意的沟通目的,它具有形象性、生动性[2]。对于聋生而言这种直观的感受既可以拉近与他们的心理距离,又可以准确地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在聋生失望和无奈时轻拍肩背,表示你的鼓励和安慰;当学生取得成功和进步时,送去一个掌声或浅浅的微笑表示你的肯定和鼓励;在和聋生交流时正视对方,表示你的友善和诚恳等等,这些肢体语言对于培养聋生的自信和积极向上的心态,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

2.3“心理暗示”的交相辉应。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后,做出相对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3]。面对聋生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向上的“他暗示”,如充满热情的教学态度,丰富的情感表现,轻松幽默的语言等去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使聋生保持愉快的心情,激发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促进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

“在你的冷眼里有瓦特,在你的教鞭下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尊重与沟通既是一种态度又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素养。作为特教工作者,需要把这种能力和素养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施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他们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生命的意识,提高他们与人、与社会、与环境的沟通能力,如此,才能顺应社会发展,更好回归到主流社会。

猜你喜欢

手语聋生错误
在错误中成长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奇怪的手语图
不犯同样错误
《错误》:怎一个“美”字了得
可爱的错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