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人肉搜索”中的道德观研究

2010-08-15孙小虎

科学之友 2010年13期
关键词:人肉搜索道德观道德

孙小虎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人肉搜索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媒介,部分基于用人工方式对搜索引擎所提供信息逐个甄别真伪,部分又基于通过知情人匿名或公开“爆料”的方式搜集信息以查找人物或者事件真相的群众运动。

1 在网络“人肉搜索”的背景下,网络中道德观的基本现状

1.1 网络“人肉搜索”中道德观的认识

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观研究不仅是高校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一部分,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这种新的搜索现象本质上是社会伦理和道德问题的折射,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并且这种搜索方式无论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产生着重要的作用。拟从一个整体性的高度,来分析、把握人肉搜索网络正反两方面作用带给我们的影响。

1.2 网络道德观的特点建设和出现的问题

“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作用,“人肉搜索”是群体心理的产物,也是社会问题的折射。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观研究作为一项研究课题,它还处于起步阶段,可供查阅的相关资料也比较少。通过互联网检索到的相关论文主要有卢春伶,谭有模的《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析》是“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发挥着社会安全阀作用,其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中国社会转型导致的传统道德沦丧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作为现代科技的杰出代表,网络正对我们的文化、生活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巨大影响。网络以信息共享为出发点,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间隔,为人类拓展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交往空间。在网络平台上,个人可以自由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并需求共鸣。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现象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人肉搜索”是群体心理的产物,也是社会问题的折射。因此,要消除这种网络集群行为对社会秩序和社会伦理的消极影响,我们应努力寻求社会问题的现实解决途径,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探寻网络群体心理规律,并通过宣传等方式,提倡网民的自律,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交流环境,消除话语暴力和过激行为。田飞龙的《“人肉搜索”的社会功能及其规范化需求》,他所提倡的是“人肉搜索”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中国特色”,一种通过大规模的网民参与而实现的网路社区的互动模式,它的一般操作模式是:以“人”为本,搜索需求方先在相关网络社区发帖求问,然后由互联网上海量的网友从不同地域、阶层和知识背景作出解答,最终获得一个综合性的答案。本文作者在总体上支持“人肉搜索”这一“中国特色”的网络社区互动模式,其根据在于它提供了中国转型时期公民社会与政府体制“双重不规范”条件下公民生活的一种替代性机制,具有公益性和互助性的特征,甚至具有刺激公民社会发育的独特功能。但同时,为求与公民隐私权的平衡,以及与中国正在生成的公民社会实体与政府实体的衔接,“人肉搜索”存在明显的规范化需求。人们需要通过各种层次的制度建设,尤其是网络社区的建设,抑制其负功能,彰显其正功能。马迎飞的《我的网络道德观》中“人肉搜索”存在明显的规范化需求。在互联网环境中,由于存在道德批评的不系统和不完整、道德理想环境的模糊和不存在道德权威等问题,网络道德规范的建立任重道远。最初的网规是一些技术性的规则,如TCP/IP协议。目前,网络的使用者自发制定了一些网络道德规范,同时网络可以通过一种网络身份的确认来增强道德规范的制约力量。在这种规范之下,网络道德有可能向良性发展。张文杰,姜素兰的《网络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网络发展对伦理道德的影响不可能一夜之间形成,所以人们在评价它的影响时既要有一种超前意识,又要有一种现实的态度。在我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初期,人们就应该认真研究它可能并已经带来的任何道德方面的复杂性影响,考虑利用网络对社会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以便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我国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以上所列举的文献资料只是所查阅资料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从查阅的现有资料来看,目前网络“人肉搜索”的道德观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人肉搜索”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的结合。通常情况下,来自社会的道德监督的声音通常比较微弱,道德一向都以自律来发挥作用,然而两种方式的效果都较差。有了“人肉搜索”就有了“道德法庭”,在道德世界中就有了机制进行惩恶、奖善、扶弱……这样就能使德治和法治双管齐下,社会更稳定。另一方面有利于新的主导性伦理道德观的建立。“人肉搜索”的过程是多元伦理道德观矛盾冲突的过程,通过彼此的博弈能够引导社会主体在观念选择上达成共识,从而使伦理世界结束混乱重新走向有序。“人肉搜索”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需要不断地发展,从而扬长避短以至臻于完善。在这一过程中,除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外,还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从而使它不再游走在道德与法律的边缘,文明健康的发展。

2 网络“人肉搜索”中的道德观分析

(1)理论价值分析:以网络“人肉搜索”的定义作为出发点,透过现象分析网络中出现的道德问题。

(2)应用价值分析:从网络应用到到现实生活中,网络“人肉搜索”对个人和社会的道德观产生的影响。

(3)研究价值分析:通过网络“人肉搜索”对网络社会舆论和个人隐私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折射进行分析。

(4)系统分析:从网络“人肉搜索”的整体状况出发,深入研究网络人肉搜索中道德观的发展方向,构建完善的网络道德观体系。

3 网络“人肉搜索”中正确的道德观研究对策

(1)通过各种层次的制度建设,尤其是网络社区道德的建设,抑制其负功能,彰显其正功能。

(2)构建一个良好的网络参与秩序,充分发挥“人肉搜索”的积极作用,良好的服务社会。

(3)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和加强监督。

(4)提高网民网络文化素养,增强网络道德自律。借鉴有利于网络社会发展的经验使德治与现实社会法治良性结合。

(5)利用网络对社会舆论进行必要的引导,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环境,以便于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通过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保证我国网络建设的健康发展。

4 结束语

“人肉搜索”只能针对于公共利益有直接关系(包括违法行为和违反最基本社会道德)的行为或事件,而不能针对完全属于个人生活中的事情。否则,应该承担由此造成的消极后果。最基本的社会伦理道德的贯彻和落实不是通过国家强制力,而是通过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来实现的,通过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或“道德审判”,则可以使人们树立和维护正确的道德观,贯彻和实现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在法治社会里,公民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不仅仅是针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还应该包含针对违反基本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规定人的行为进行监督。

[1]卢春伶,谭有模.网络“人肉搜索”集群现象浅析[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21卷,第3期,2002年6月:66-70.

[2]孟强.“人肉搜索”引擎网络江湖的奖善罚恶令[J].2008年:95-98.

[3]张娟,李伟华.人肉搜索:亦正亦邪待规范[J].第8期,2008年 7月:30-32.

[4]Kollberg,L.,The Moral Amosphere of the school,In Girour,H.&Purpel,D.TheHidden Curriculum and MoralEducation,1983,61-81.

[5]戴黍.网络伦理:现状与前景[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11月:10-12.

[6]柳忠友.试论网络伦理道德的构建[J].理论月刊,第27卷,2005年:41-43.

[7][美]嘉格伦.网络教育:21世纪的教育革命[M].万小器,程文浩.

[8]曼纽尔·卡斯特,郑波、武炜译.网络星河——对互联网、商业和社会的反思 [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4期,2007年:103-105.

[9]唐一之,李伦.“网络生态危机”与网络生态伦理初探[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7期,2000年:40-42.

[10]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J].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64-66.

[11]崔亮,潘宵.人肉搜索想说爱你不容易[J].2008年10月(上):43-44.

[12]李颖.人肉搜索约束道德还是纵容粗暴?[N].广州日报,第9期,2008年 6月:113-115.

[13]杨立新.解决“人肉搜索”中的违法行为关键在于依法规范网络行为[J].第6期,2008年:9-25.

[14]王丽莎.“人肉搜索”和隐私权的保护[J].第7期,2008年10月:102-104.

[15]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第20期,2007年7月:85-86.

猜你喜欢

人肉搜索道德观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谐图趣语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人肉搜索”中个人信息隐私权保护探讨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论“人肉搜索”下公民隐私权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