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位居中流 力尽砥柱
——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赣战略区的地位作用

2010-08-15陈伙成

党史文苑 2010年20期
关键词:红三军团苏维埃中央苏区

陈伙成 陈 力

(军事科学院 北京 100091)

近代中国的土地革命战争,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基本以若干战略区的格局而展开。湘鄂赣边的斗争,不仅始终是全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大体位居全局的中心地带,犹如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巍然屹立于国民党统治的政治、军事中心城市长沙、武汉、南昌之间。在土地革命战争前期,湘鄂赣边是全国红军苏维埃运动最为轰轰烈烈的区域,大有引领全局之势;在土地革命战争的中期和后期,它战斗不息,坚持不渝。尽管湘鄂赣边最终未能发展成为中共中央设想的“中央苏区”,但它始终独当一面,竭尽砥柱之力,在土地革命战争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多年来,由于研究和宣传不足等原因,湘鄂赣边斗争的难能可贵未被人们充分认识。本文试图就此谈点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点燃了全国红军苏维埃运动中心地带的星星之火,对当时的革命斗争全局造成了轰动效应

1927年国共合作的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反动派屠杀政策的逼迫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转入武装斗争,创造和发展红军,建立革命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当时,这场斗争被称为红军苏维埃运动。继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后,中共中央把发动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起义的计划付诸实行。经过动员组织,这一年的9月至10月,爆发了以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起义为主的第一次全国性武装起义。10月,国民党新军阀李宗仁部对唐生智部的战争爆发,广东国民党军李济深部和张发奎部矛盾激化。11月上旬,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利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再次在全国组织举行武装起义,争取革命在一省几省的首先胜利。从12月爆发的广州起义开始,至翌年6月党的六大召开前,第二次武装起义的浪潮在全国掀起。1928年6月至7月举行的党的六大,根据革命潮流已转为低落的客观形势,决定停止执行全国性武装起义的方针,实行争取群众的方针。此后,有些地区的党组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继续领导举行了一些武装起义。所有这些武装起义,不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局部地区的,都是全局或局部的红军苏维埃运动的开端。当时全国红军苏维埃运动以湘鄂粤赣4省为主,向北波及到河南、安徽、江苏,向东影响到浙江,向西蔓延到广西、四川。而这一范围的中间地带,就是湖南的东北部、湖北的东南部 (当时称鄂南)和江西的西北部,即湘鄂赣边地区。

湘鄂赣边是北伐战争前期和中期的主战场,这里的共产党人曾极大地动员组织起人民支援北伐军;而北伐军的胜利又极大地唤醒了工农民众的革命热忱,以至为共产党和其他工农组织的广泛建立提供了可能。这些,使得这里有着很好的革命基础。

在第一次全国性武装起义阶段,中共湖北省委把全省秋收起义的先发点和重点放在鄂东南;湖南省委则把起义重点放在以长沙为中心的湘中湘东 (即湘东北)和包括安源在内的7县镇;江西省委指示没有赶上南昌起义的平浏工农义勇队随警卫团退向赣西北,转至莲花地区寻求发展。根据这些计划和指示,鄂东南一些地方的农军率先起义,接着爆发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赣北星子等县的农民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转入武装革命的标志性三大起义之一;而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起点。

在第二次全国性武装起义阶段,湘鄂赣边又发生了“平江二月扑城”,组织起来的广大农民群众,显示了高昂的革命热情。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滕代远等领导的湖南国民党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等部的平江起义,则是党的六大后爆发的第一次大规模武装起义。

上述这些起义意义重大。主要有三点:一是聚集了武装力量,创造了中国红军的一部分前身部队;二是以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向井冈山进军为起点,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三是为接踵而来的湘鄂赣边红军苏维埃运动的发生,作了深入广泛的群众动员。前两点,极大和深远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全局,后一点,则为湘鄂赣边进一步发展成为土地革命战争的一个战略区,奠定了坚实的群众革命基础。

综观土地革命战争前期的历史,不难看出,湘鄂赣边的斗争是党领导的革命武装斗争最为活跃和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更是创造并较好地保存了红军队伍的地区。可以这样说,在土地革命战争的全局中,湘鄂赣边的斗争起步就处于领先地位。

二、引发了红军早期主力部队的迅速发展和红一、红三军团的建立,为红一方面军的组成造就了基本部队

红军早期的主力部队基本集中在罗霄山脉。主要有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的南昌起义保存的队伍,毛泽东率领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军,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的平江起义建立的红五军。这3支队伍中的后两支,原发于湘鄂赣边。他们的彼此关联和各自的活动,又引发了湘鄂赣边、湘赣边乃至赣南、闽西这几个地区红军的迅速发展。

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由此迎来了1928年4月的井冈山会师。朱德、陈毅、王尔琢率领南昌起义保存的队伍和湘南农军与毛泽东所部会合,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即红四军)。是年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也转战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使井冈山地区的红军占到了全国红军总量的约四分之三。那时,全国红军苏维埃运动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井冈山的红军和斗争,成为当时革命的旗帜,党和人民的希望。

1929年1月,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闽西转移,又引发了赣南、闽西两地的红军苏维埃运动进入迅速发展的新阶段。1930年春,赣南组成了红六军 (后改称红三军),闽西组成了红十二军,红四军也迅速发展到约8000人。同时,赣南、闽西还建立了数以万计的红军后备力量――赤卫军。6月,红四、红三、红十二军合编组成红军第一军团,约1.5万人;稍后,又有赣南新组建的红二十、红二十二军编入,全军发展到约2万人。

其间,红四军深化了人民军队建设,确立了红军的党组织制、党代表制和政治机关制这些政治建军的新制度。1929年12月的古田会议,确立了人民军队建军的根本原则。这些,不仅对红军建设的全局具有指导意义,而且代表了当时人民军队建设所达到的高度。

平江起义建立的红五军,先后分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和湘鄂赣边红军支队。1929年9月,这两部又合编重新组成红五军。此后,红五军分兵于鄂东南 (包括赣北武宁、瑞昌等地)、湘鄂赣边、湘赣边 (包括袁水流域乃至吉安城郊)广大地区,打击敌人,发展红军苏维埃运动。在此基础上,引发乃至策应了国民党军独立第十五旅一部在大冶、阳新的起义和瑞昌、九江等地红军的建立,并推动了所到地区群众武装的大发展。1930年4月,红五军军部率主力回到湘鄂赣边。之后,其第五纵队扩编为红八军,另组建了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同年6月,红五、红八军和湘鄂赣边红军独立师合编组成红军第三军团,共约1.5万人。

红一、红三军团的组成,使这两支部队实现了由游击军向正规兵团的变革。组织形式的改变,带来了作战形式的改变,红军开始了由游击战向正规战之运动战的军事战略转变。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红军走过幼年历程,开始朝着初步和相对的正规建设的道路迈进。

三、造成了红军苏维埃运动空前的政治影响,引起了长江局军委和中央政治局对红三军团及湘鄂赣边斗争的高度关注与定位思考

1930年夏,红三军团和湘鄂赣边斗争,把湘鄂赣边的红军苏维埃运动的发展推向了高潮,为全国所瞩目。

红三军团组成约半个月后,即1930年6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长江办事处 (后改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在规划红军发展远景时提出,以赣南、闽西地区的红1军团,湘鄂西地区的红二军团,湘鄂赣边的红三军团,鄂豫皖地区的红一军为基础,分别发展建立一个方面军,以造成中国红军第一至第四方面军四个战略集团。

7月下旬,红三军团在平江打败国民党军进攻后转入反攻,一举攻占湖南省会长沙。是时,朱德、毛泽东率领的红一军团根据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进至南昌郊外。为避免强攻南昌可能造成的损失,他们未贸然行动。在得知红三军团占领长沙的消息后,朱德、毛泽东即率部西进向红三军团靠拢,于8月12日抵达湘鄂赣边的万载地区。

红三军团一举攻占长沙,与湖南国民党军何键部轻视湘鄂赣边红军的发展不无关系。当时,何键依附于蒋介石集团,为配合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的中原大战,他奉命将主力推进到湖南与两广边界,准备阻挡两广国民党军北上参加冯阎的反蒋作战。两面作战历来为兵家之大忌。可是,没把红军放在眼里的何键却命令留守长沙的部队以6个团主动向平江出击,企图消灭红三军团。结果,红三军团在反攻中一举夺取了长沙,不仅使何键丢尽了颜面,也震惊了国民党统治集团。为夺回长沙,何键立即调集22个团发起反攻。红三军团毕竟势单力薄,遂主动放弃长沙,撤到浏阳境内。

已进至万载的红一军团,得悉何键部正兵分三路追击红三军团后,即于8月20日发起浏阳文家市战斗,歼灭何键“追剿”军第三纵队戴斗垣旅。22日,红一、红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

红三军团攻占长沙得而复失的事实说明,红军的军团,实力仅相当于国民党军的一个整编师,难以单独遂行战役任务。彭德怀、滕代远等胸怀大局,急革命战争发展之所急,不等红三军团发展扩编成红军第三方面军,而是与朱德、毛泽东协商达成共识,两个军团合编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以便在统一指挥下遂行战役任务。虽然这一举措使得中国红军的历史上从此失去第三方面军的番号,但红一方面军的及时组成,对红军战争全局的发展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应。随即,红一方面军发起第二次进攻长沙的战役。中国革命的影响聚焦于湘鄂赣边的斗争。

轰轰烈烈的湘鄂赣边斗争,引起中共中央对湘鄂赣边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和定位思考。8月下旬,中央即提出在湘鄂赣三省苏维埃区域中成立中央局的设想。10月,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全国红军苏维埃运动发展规划时,明确将全国划为六大战略区。其中,以红一方面军和湘鄂赣边、赣西地区为中央苏区,并决定建立中央政治局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指导其他各苏区的红军斗争和苏维埃运动。这一计划如若实现,湘鄂赣边战略区将是对中国红军苏维埃运动起决定作用的中央苏区,那将是真正的中流砥柱。

四、促成了赣南、闽西苏区发展成为实际上的中央苏区,并以威逼长沙、南昌的战略态势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长江局军委计划将红三军团发展为红三方面军,中央政治局计划以湘鄂赣边为中心发展建立中央苏区,说明当时湘鄂赣边红军苏维埃运动的蓬勃发展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也说明当时湘鄂赣边的斗争在主观上已具有对全局起决定影响的地位。然而,湘鄂赣边客观上所处的区位和不利条件,决定了它不可能在实际发展中达到这一地位。湘鄂赣边地处长沙、武汉、南昌3个中心城市之间,政治上十分敏感,是国民党统治的必争之地;它北有长江航道,南近株萍铁路,东为南浔铁路,西临粤汉铁路,交通相对发达,便于国民党军迅速调动大部队和运输军需给养;它的境内虽有幕阜山等山系,但总得说不足以造成迫使敌“围剿”军单方面分进的不利态势。在敌强我弱的战争特点下,这些客观上的不利因素是红军很难克服的。对此,毛泽东早已看到。在写于1928年11月25日的 《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毛泽东说,罗霄山脉的“北段地势不如中段可进可守,又太迫近了大的政治都会,如果没有迅速夺取长沙或武汉的计划,则以大部兵力放在浏阳、醴陵、萍乡、铜鼓一带是很危险的”。

彭德怀也清楚地看到了湘鄂赣边的区域位置不利于红军大部队作战的因素。故当着1930年10月蒋介石调动重兵对红军实施大规模“围剿”时,他说服部属执行毛泽东提出的“诱敌深入”的反“围剿”方针,全军东渡赣江,利用赣南苏区的有利条件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这才有了红一方面军接连数次反“围剿”的胜利,赣南闽西苏区才得以发展为实际上的中央苏区。

湘鄂赣边的斗争虽未能发展到对红军苏维埃运动全局起决定作用的地位,但却致力发挥了自己应有的作用。由独立师发展起来的湘鄂赣边红十六军,在中共湘鄂赣边省委的领导和中央苏区对全战局的支柱作用下,坚持斗争,不断壮大,一度曾发展到万余人。1930年底至1932年底,湘鄂赣边是全国六大战略区之一;1933年至1934年夏它仍为全国八个战略区之一。它象一个坚强的堡垒,巍然屹立于国民党统治的长沙、武汉、南昌三大城市中间,牵制了湖南国民党军何键部的大部分兵力,威迫着蒋介石“围剿”军的前指南昌行营,作为中央苏区西北部的卫星苏区,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

在湘鄂赣边战略区的斗争中,还必须看到修水的区位作用。基本处于湘鄂赣边区中间地带的修水,四面环山地势有利,中部人口密度相对较大,有较好的革命斗争基础。正因为有这样的区位优势,修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共湘鄂赣省委机关的所在地;当红军艰苦奋战或处境不利时,它又是红军的休养生息之地。也因为如此,修水最终为国民党军重兵占据,修水人民因此而遭受惨重的损失。

五、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为新四军在民族解放战场上英勇杀敌输送了一支劲旅

如前所述,湘鄂赣边战略区具有特殊的区域位置,故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国民党军重兵反复“围剿”。同时,湘鄂赣边与中央苏区乃至湘赣边、闽浙赣边等中央苏区的其他卫星区是一个战略整体,没有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胜利和作为支柱战略区作用的存在,湘鄂赣边苏区也不可能单独存在。但它又毕竟是个独立的战略区,有着关系自身生存发展的反“围剿”问题。

1933年春,“左”倾教条主义统治下的中共中央由上海迁到中央苏区,直接控制了中央苏区红军以及邻近的湘鄂赣边、湘赣边、闽浙赣边3个卫星区的战略甚至战役的指挥权。作为独立战区的湘鄂赣边战略区,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根据自己的情况独立作战的指导权。一方面,国民党军重兵对湘鄂赣边战略区实施“围剿”;另一方面,“左”倾教条主义中央要求湘鄂赣边区的作战完全从属于中央苏区的作战需要。这就使湘鄂赣边战略区的红军首先遭受到严重的挫折。

1933年5月,中央决定将红十六军缩编为红十六师,与湘赣边战略区红军组成红六军团。9月,国民党军在对中央苏区红军发动第五次大规模“围剿”的同时,也调动重兵“围剿”湘鄂赣边的红军。但“左”倾教条主义中央不顾湘鄂赣边战略区当面的严重形势,命令红十六师前出南浔路作战,威迫“围剿”中央苏区的国民党军之战略补给线。红十六师因脱离根据地远征而遭受严重损失,余部于1934年夏率先转入游击战。湘鄂赣边成为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第一块游击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撤出中央苏区开始长征。此前,湘赣苏区红六军团已先期转移,湘赣苏区丧失;此后,闽浙赣边苏区的红十军团在怀玉山战斗中失利,闽浙赣边苏区丧失。湘鄂赣苏区和原中央苏区、湘赣苏区、闽浙赣苏区一起,陷入白色恐怖。上述地区留下来的红军和其他地区留下的红军一起,在南方八省顽强坚持了长达三年的游击战争。

在严重的敌情和极其残酷的环境中,湘鄂赣边红军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援下,克服重重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斗争,虽经“三起三落”,仍不屈不挠,最终保存下来一支1100余人的队伍。1938年2月,这支队伍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走上抗日救国的前线。

出自湘鄂赣边的红军,前期的红三军团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编入八路军;后期的红十六军保存的队伍经过南方三年游击战,编入新四军。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上,他们为抗击日本侵略者而继续奋战,续写新的篇章。湘鄂赣边的斗争,因此而有了光辉的结果!

历史应当大书,人们应当铭记,湘鄂赣边老区为中国革命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付出的巨大牺牲!

猜你喜欢

红三军团苏维埃中央苏区
苏维埃运动在湖南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老党员们的“新党课”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德怀红三军团消失始末
太行山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苏维埃考
茂名:粤西地区第一个苏维埃政权成立地
东方军入闽作战的经过及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