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事卫所与基层社会——明代徐州卫的设置及其影响》

2010-08-15胡梦飞戚明健

黑龙江史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南北徐州官兵

胡梦飞 戚明健

(徐州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军事卫所与基层社会
——明代徐州卫的设置及其影响》

胡梦飞 戚明健

(徐州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江苏 徐州 221116)

明代在全国各地普遍设立卫所。在当时的徐州地区有两卫,徐州卫是其中之一。徐州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社会环境是徐州卫设置的主要原因。徐州卫的设置对明代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试从维护地方治安、保障漕运、屯田、救灾这四个方面对这种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明代 徐州卫 设置原因 社会影响

一、明代徐州卫概况

明代在军事上实行卫所制度,在全国各州县普遍设立卫所。《明史》卷八十九《兵志》记载:“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在现在的徐州地区主要驻扎着三个卫,即徐州卫,徐州左卫和邳州卫。明代邳州属于淮安府管辖,所以明代徐州驻有两卫军队:徐州卫和徐州左卫。

徐州地方志记载徐州卫:“吴元年置,设指挥使,正二品;指挥同知,从二品;佥事,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又有镇抚,从六品;知事,从八品”。徐州卫起初统领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每所有正千户,正五品;副千户,从五品。景泰五年(1454年),增设中左、中右两个千户所,加起来前后七个千户所。按照明代卫所之制,每个千户所统兵一千一百二十人,徐州卫官兵数量大约有七千人,再加上后来徐州左卫的五个千户所,明代徐州地区驻扎的军队数量在一万人以上。当时,徐州全境的人口大约有三十四万人(《明史·地理志》),如此之高的军民比例可见徐州军事地位的重要。

二、明代徐州卫设置的原因

1、徐州地处南北咽喉,地理位置重要

古城徐州“东襟淮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南北朝时期徐州被称为“北门锁钥,南国门户”,在徐州发生的战争历史上有记载的就有二百次之多。《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九称徐州:“汴泗交流,山岗四合,接齐鲁之疆,通梁楚之道,诚南北之咽喉,攻守之要区也”。明代两都并建,徐州处于南北二京的中心位置,属于南北交通咽喉,自然要在这里驻扎重兵。

2、徐州位于南北漕运的中点,地处五省通衢,人员流动性大,外来人口多,成分复杂

徐州段运河是明代南北大运河“咽喉命脉所关,最为紧要”的一段,明代每年由此北上的漕船约12000艘,运军12万人,运送漕米达400万石。当时“凡江淮以来之贡赋及四夷之物上于京者,悉由于此,千艘万舸,昼夜无息”。明人陈仁锡《重建徐州洪神庙记》称:“凡四方朝贡转漕及商旅经营者,率由是道。”成化年间的徐州“民船贾舶多不可籍数”。当时河北、山东、安徽、河南、江苏五省客商由水路纷至沓来,徐州自此有“五省通衢”之说。外来人口众多,民事纠纷不断,为保障南北漕运畅通,维护来往商旅安全,在徐州驻扎重兵很有必要。

3、明代以前徐州地方社会动荡不安,多次爆发过农民起义

徐州地处交通要道,战乱不断,又处多省交界地区,人员复杂。唐朝末年,这里曾爆发过庞勋起义。宋金对峙时期,徐州地处两国前沿地带,形势更加复杂。元朝末年爆发的芝麻李起义,更是对明代徐州地方社会影响巨大。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州爆发了由萧县人李二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很快占领徐州,扼断了南北漕运的咽喉。至正十二年(1352年),元军在丞相脱脱的率领下攻打徐州城。至正十三年(1353年)四月,“降徐州路为武安州,以所辖县属归德府,其滕州、峄州仍属益都路”。元朝统治者们认为只有武力镇压才能使徐州人民屈服,这给明初统治者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4、徐州当地民风彪悍,浓厚的尚武风俗

由于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乱频繁,天灾人祸接连不断,造就了徐州人民争强好胜、好气斗勇的风气。“其俗好勇尚气,秀杰者多倜傥非常之士,而黠骜者亦剽悍而难驯”。“勇杰敢死、豪杰之士挺生其间,而专利逞忿之徒孽芽作慝”。只有在此驻扎重兵,才能震慑当地民众中的不法之徒,维护地方社会稳定。

三、明代徐州卫的社会职能

1、防御社会动乱,维护徐州地方治安

平定地方叛乱是卫所作为军事机构的首要职能。徐州卫在平定明代徐州地方动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徐州地方志记载:“正德七年正月,流贼杨虎陷睢宁。二月,刘六等屯宿迁小河口。指挥周正拒之,退屯城子河。四月壬辰,都指挥杨鼎击走贼于徐州庄里集”。“万历二十七年,浙江民赵占元至徐谋作乱,徐州及丰、沛人多有从者,未及发,兵备郭光复捕获诛之”。

另外,徐州卫中有我专门从事缉捕地方盗贼、私盐贩、巡视河堤的官兵,如徐州卫“巡河五人,巡盐二十人,捕盗二十人”,徐州左卫“三百七十六人巡捕,二十人巡盐,十人巡河”。这对于维护明代徐州基层社会的治安具有重要作用。

2、参与漕粮运输,保障漕运安全畅通

永乐年间,宋礼疏浚会通河以后,徐州卫士兵直接参与了南北漕粮的运输,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时淮、徐、临清、德州各有仓。江西、湖广、浙江民运粮至淮安仓,分遣官军就近挽运。自淮至徐以浙、直军,自徐至德以京卫军,自德至通以山东、河南军。以次递运,岁凡四次,可三百万余石,名曰支运”。徐州卫“其漕运浅船二百五十支,运军两千五百十六人”。卫所士兵从事漕粮运输,解决了原来民运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徐州当地民众的负担,但后来由于漕运弊端的出现,运军负担过重,待遇微薄,也使得卫所士兵大量逃亡。

为了保障漕的运安全畅通,正德年间,在徐州设置了按察分司。徐州按察分司属山东按察司,负责整饬徐州兵备兼督理屯田河道。“正德六年始置,嘉靖初增屯田、河道、漕运,统徐州、徐州左、邳州、宿州、淮安、大河、高邮、扬州、仪真、沂州等十卫五所”。这说明徐州卫的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保障明代南北漕运的安全畅通。

3、卫所屯田对地方农业生产的影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减轻政府和百姓军粮负担,在全国各地军队驻扎之处实行军屯。“东自辽左,北抵宣、大,西至甘肃,南尽滇、蜀,极于交址,中原则大河南北,在在兴屯矣”。据徐州地方志记载,徐州卫官兵中“初额凡七千八百四十人,屯种四千五百十人”,从事屯田的官兵占了卫所官兵总数的大多数。嘉靖年间,“徐州地于十四年丈量为四万一千九百七十三顷一十九亩零”,“徐州正卫屯地为两千五百八十五顷三十三亩七分”,“徐州卫草场地三十六顷三十六亩”。大量卫所官兵从事屯田,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粮供应问题,减轻了徐州当地民众的经济负担,但另一方面,军屯占有大量田地,也加剧了当地的人地矛盾。

4、卫所士兵在徐州当地救灾事务中的作用

徐州地方志中关于徐州卫所官兵参与地方社会救灾的记载较少,但不等于没有。据《明英宗实录》卷五十七记载:“正统四年秋十月,直隶徐州奏境内蝗。上命行在户部移文巡按御史严督军民官司扑灭尽绝以闻”。另外,在徐州发生自然灾害时,明代政府多次减免徐州卫所官兵的税粮负担,这在间接上对徐州地方社会灾荒救济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结语

明代徐州卫的设置对徐州地方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防御地方动乱,维护基层社会治安。大规模的屯田在减轻民众负担的同时,也加剧了本已紧张的人地矛盾。徐州卫的设置有效的保障了南北漕运的安全畅通,但长期的军运加重了卫所官兵的负担,加上待遇微薄,士兵大量逃亡。另外,卫所官兵在地方救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的来说,徐州卫设置的积极影响要远大于消极影响。通过对徐州卫设置原因和社会职能的分析,对于我们研究明代军事制度也具有典型意义。

[1](清)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明)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Z].北京:中华书局,1962.

[3]中国方志丛书·(嘉靖)徐州志·地理志上(卷四)[M].台北(:台湾)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4](明)陈仁锡.皇明世法录[M]//四库禁毁书丛刊·史部(第15册).

[5](民国)铜山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2),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6](同治)徐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61),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胡梦飞,山东临沂人,1985年生,徐州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明清史。

猜你喜欢

南北徐州官兵
疫散待春回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丑人林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