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汗水和生命铸就历史丰碑: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

2010-08-15陈晓燕

黑龙江史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铁道兵北山大兴安岭

陈晓燕

(大兴安岭地区文物管理站 黑龙江 大兴安岭 165000)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北山公园山顶上,该纪念碑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它是大兴安岭地区近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内涵、文化性质、年代清楚,文化面貌新颖,特征鲜明。它对于深入挖掘大兴安岭地区近现代文化的内涵,研究近现代这一地区的民族关系、经济开发与文化等,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完好地保存下来,有利于我们作系统的调查研究,为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提供新的科学证明。2005年1月31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黑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纪念碑地理位置及设计、选址经过

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占地面积1 300平方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24°07′52.5″,北纬50°25′38.1″。纪念碑由主碑、附碑和麋鹿雕塑三个部分组成,主碑是两根高耸的不锈钢材质制成的铁轨,宽1.3米,高20米,两根铁轨的中部由铁道兵军徽相接,象征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为祖国架桥铺路和对大兴安岭开发建设20年的贡献;主碑后面是花岗岩和大理石构造的附碑,高3米、宽10米、厚1.5米,正面中间位置书写着“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1964—1984”的题字,两侧是两幅反映当年铁道兵奋斗施工场面情况的玻璃钢浮雕,背面是由大兴安岭地委、行署撰稿、全国著名书法家李铎先生书写碑文;主碑的前边是一头昂首挺立的麋鹿雕塑,象征和表述着边疆各族人民对铁道兵部队的无私援助。纪念碑铁轨碑身(主碑)、简介碑(附碑)、驯鹿雕塑三部分文物本体结构完整,稳定性好。

纪念碑是由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著名画家高虹、许宝忠设计的。当时,他们在筹备中国军事战争大型画展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欣然接受了纪念碑的设计任务。1986年春节前夕,两位古稀的老军人专程赶到加格达奇进行实地勘测。他们踏着深深的积雪,爬上加格达奇北山,迎着呼啸的北风,寻找设计灵感。在听取了工程局领导的详细介绍,查阅了当年的历史资料后,提出初步设想:大兴安岭是我国最大的绿色宝库,而加格达奇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这座纪念碑的建成,既是对打开这座绿色宝库的人们的纪念,又是一件艺术品,应独具特色,成为寓意深远的精神象征。短短的两个月时间,他们完成了加格达奇地形的沙盘、纪念碑的模型和纪念碑建成后的油画。纪念碑的设计分别送工程指挥部何辉燕副司令员和大兴安岭地区领导进行审查,得到了一致赞同。设计人员把纪念碑的建址选在加格达奇的北山,理由是按加区的总体规划,北山将建成一个美丽的公园,纪念碑修在上边便于游人观览,也能够起到传承一种精神的作用。在几次考察研究中,觉得东端这座山头比较适宜,一则原铁道兵会战指挥部就在此山脚下,再则此山头旁边有两条公路翻越山腰,便于运输建材,也是众人游览的胜地。

二、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历史功勋

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正式开发大兴安岭这片中国最大的原始林区。同年11月,铁道兵三、六、九师8万官兵和近2万名林业工人,按照党中央部署浩浩荡荡开进大兴安岭。他们冒着零下四五十度的严寒,战天斗地,铺路架桥,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开发大兴安岭地区的会战。

铁道兵8万官兵进驻大兴安岭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严寒。寒冷,是大兴安岭的第一个特征,也是会战大军的首要敌人。1964年冬季,铁道兵六师27团的几个先遣队在岭北一个被称作西里尼的地方安营扎寨,西里尼是鄂伦春语即无法生活的死地。最低气温零下50多度。这支部队进驻时,硬是用斧子砍,铁镐刨,在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劈开了一条人行道,然后经过24天顽强突击,开通了34公里的越岭公路。

铁道兵三、六、九师进驻大兴安岭,按照林区开发会战的整体设计,采取统一指挥,分段突击,逐段推进,主体工程与站后配套工程紧密结合,迅速形成生产能力的打法,发扬战争年代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向冰河雪岭开战,以最快的速度推进铺轨进程。1966年10月首先在加格达奇至塔河铺轨通车,打通了岭南与岭北的交通要道,使牙林线直达森林腹地。1967年6月嫩江至加格达奇铺轨通车,打开了绿色宝库的大门,缩短了从内地到大兴安岭腹地的路程,加快了林区开发建设的步伐。三师在完成加塔段任务后,于1968年12月铺轨到樟岭。嫩林铁路穿过冰河,越过雪岭一直向北,逐年延伸,于1972年8月到达古莲河,全长676.7公里。嫩林线上的呼中(林海到碧水)和塔十(塔河到十八站)两条支线,分别于1970年7月和1981年11月通车。

铁道兵三、六、九师官兵在大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奋斗了20个春秋,他们的足迹踏遍这里的每一片土地,汗水融化了北疆零下四五十度的这块冻土。他们将图纸上的一条红线,变成了通向祖国各地的铁路,将设想变成了现实,在大兴安岭林区修筑铁路847.26公里,桥梁6552米,隧道14条、10 573米,涵渠13529米,房屋建筑305745平方米。在这条贯穿于大兴安岭森林腹地的钢铁大道上书写了高寒地区建设史上的奇迹,在铁路两侧的松林中长眠着300多名奉献者的英灵(其中经过考证有207名烈士已收录史书)。

1984年的元旦,对于铁道兵这支英雄的部队来说,是悲壮的、令人终身难忘的。英雄的铁道兵脱离军队序列,并入铁道部。几十万铁道兵官兵,在祖国的四面八方,面对军旗,敬了一个长长的军礼之后,慢慢地卷起了血染的战旗,默默地摘下了心爱的帽徽、领章。一个兵种在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就这样消失在和平年代,许多负伤不叫痛、流血不流泪的军人们,流下了惜别的泪,几十万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在历史的天空中缓缓地画上句号。当年大兴安岭开发会战指挥部指挥、铁道兵副司令员何辉燕作为这支部队的高层指挥者,曾经想过用怎样的方式给后人留个纪念。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名烈士的遗体,修建纪念碑是很有必要,不是为我们自己,是为前人,也是为后人。

1988年7月,“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诞生了,28日,中共大兴安岭地委、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在加格达奇北山隆重举行“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纪念碑”落成典礼,以此铭记铁道兵开发大兴安岭的艰辛,铭记为此而光荣献身的156名铁道兵烈士。纪念碑犹如顶天立地、铮铮铁骨的铁道兵战士,巍巍耸立在加格达奇的北山顶上。虽然这座纪念碑建筑时间比较短,但它再现和记载着铁道官兵是开发大兴安岭的开路先锋,是他们敲开了高寒禁区的大门,在原始森林里安营扎寨。他们爬冰卧雪,开路架桥,不惜流血牺牲。经过20多年的拼搏奋战,终于建成了800多公里横贯大兴安岭腹地,四通八达的钢铁运输线,修建桥梁124座,隧道14条,把遥远的北疆与祖国首都紧紧连接在一起。

这座纪念碑镌刻着铁道兵的光辉业绩,也是子弟兵和兴安人民奋战的结晶。它将永远矗立在兴安人心中,激励后人不断奋进,去取得更大的成就。同时纪念碑的建立对继承和弘扬大兴安岭人开发创业精神、完善市区建设、提高城市旅游级别起到了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铁道兵北山大兴安岭
张志民
乡愁
后崴子北山地点发现的旧石器研究
关于大兴安岭冰雪产业发展的思考
2架增雨飞机为大兴安岭送雨
去北山公园秋游吧
大兴安岭四季(四首)
鹧鸪天•铁道兵纪念碑
不朽的军歌 珍贵的遗产
军魂永在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