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审视

2010-08-15王益锋

黑龙江史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建设

张 涛 王益锋

(1.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077;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1)

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审视

张 涛1王益锋2

(1.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 思政部 陕西 西安 710077;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71)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本文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对科学发展观作一分析。

科学发展观 哲学 审视

一、引言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与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1]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2]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3]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分析了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依据、丰富内涵、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4]

二、对科学发展观的四点哲学审视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不管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领域都是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两对矛盾规律的运动,一对矛盾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另一对矛盾是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正是因为有着两对矛盾的存在,社会形态才不断向前更替,社会才不断地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出发,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观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首先是发展,不发展就没有出路,就无法巩固社会主义;不发展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发展就不可能解决我们面临的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把“为什么发展”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统一起来,强调又好又快的发展。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力量,因此,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把生产力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又是通过人的意识的活动来实现,决定社会发展的力量并不存在于人的活动之外,而是在人的活动之中。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正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原则。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终目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回答了“为谁发展”和“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为谁发展”,就是要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谋发展、促发展,进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让发展成果人人共享;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靠谁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中起来,就是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它坚持了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和系统论的观点

普遍联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及事物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也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它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科学发展观把社会发展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和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全面地兼顾到社会系统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在这个系统中,单有一个方面、一个领域的发展,没有其他方面、其他领域的配套发展,那么整个系统的发展就是不协调的,也是不可能持久的。我们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如果只有经济发展和增长,而忽视社会其他方面的协调发展,最终社会发展滞后就要拖住经济的发展。

今天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这四个建设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必须协调推进。全面发展,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互协调,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因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是发展的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辩证统一,是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统一。

(四)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它坚持了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仅正确地反映了世界的本原,还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任何事物内部都充满着各种矛盾,其中必有一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是次要矛盾或矛盾的次要方面。他们之间既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互相限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推动事物发展变化。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强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也就是说,要在规划四个方面建设的总体框架下,统筹解决好各种矛盾。

统筹城乡发展,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区域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加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提高人的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国内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关系,既利用好外部的有利条件,又发挥好自身的优势,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立足于扩大内需,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外需、利用内资与利用外资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相协调。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内政和外交的紧密联系,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抓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三、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因而对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并在指导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还将不断地丰富、完善和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妥善处理好发展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够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1][4]杨学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8:19~20.

[2]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14.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2007:13.

张涛(1981-),男,陕西蓝田人,法学硕士,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思政部助教,研究方向: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美学研究。王益锋(1964-),男,陕西西安人,博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科学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