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二战前后日本妇女地位的变化

2010-08-15岳倩薛坤

黑龙江史志 2010年5期
关键词:妇女日本教育

岳倩薛坤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浅析二战前后日本妇女地位的变化

岳倩薛坤

(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众所周知,日本社会“男尊女卑”,这种社会传统观念形成有一个历史的过程,而且在二战前后日本妇女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化,日本妇女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当然,日本妇女的地位的根本提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日本妇女 地位 变化 二战

日本妇女地位问题,经常引起西方国家妇女运动组织尤其是美国妇权组织的关注。在历史上,日本妇女地位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其中二战是日本妇女地位转变的重要节点。有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二战前后日本妇女地位的变化,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一、二战前日本的妇女地位

二战前,日本妇女地位从母系氏族时期的高位,随着封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而慢慢的沦落到“男尊女卑”的境地。明治时期,妇女地位曾一度有些改变,但没有根本上的转变。

旧石器时代后期,不同群同辈人之间的群婚即族外婚制出现后,日本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社会中妇女的地位在当时的土偶和《古事记》、《日本书纪》的神话中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出土的土偶中有乳房和妊娠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尊重。而《古事记》中八千矛神到高志国沼河比卖家求婚的神话,[1]反映了母权制下这种婚姻制度。而两本书中都记载的高天原的天照大神是女神,这些都表明这一时期妇女的地位。但是由于铁器和水稻的传入日本,男子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而妇女则退居于次要地位。父权家庭的发生是全体妇女在世界史上的败北。[2]

进入到封建社会之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一步步深入,圣德太子改革制定的《十七条条宪法》的内容多出自儒、道、法等各家,但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其核心思想可以说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日本妇女受儒家传统的“三纲”、“五常”思想影响颇重,妇女的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江河日下,男尊女卑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发展到极端。

明治维新时期,明治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风俗习惯等,使日本传统的封建制度受到冲击,而且迈出了实现近代民主与男女平等的第一步。尽管日本妇女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但是这种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从受教育方面看,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置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而教育领域的改革被视为实现“文明开化”政策的关键。主要是通过对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学习改革日本的教育制度。1871年日本设立了文部省,该省于1872年9月5日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在《学制》中采取督学制,对不送小孩(不论男孩女孩)去学校学习的家长给予相应惩罚;而且女子与男子一样享受同样受教育的权利。1872年东京还设立了男女师范学校。在此过程中,明治政府强调“国家富强的根本在受教育,教育的根本在女子教育”,[3]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女子教育的重视,使得女子教育得到发展。在学制颁布的第二年,小学入学率达28%,到1883年就超过了50%。[4]

在这一时期要求男女平等的呼声日益强烈,1872年福泽谕吉发表的《劝学篇》、1874年启蒙思想家森有礼发表的《妻妾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这种主张。而且妻子获得离婚请求权,明治政府于1873年5月宣称:如果妻子请求离婚而丈夫不肯,就是妨碍“人民的自由权利”,从而允许妻子随同父兄向政府请求离婚。[5]

尽管明治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但是妇女的地位仍然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她们没有基本的公民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在教育方面,政府虽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宣称男女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因为学校的收费问题,很多贫困人家的孩子还是不能入学。而且《明治民法》中规定,日本妇女嫁入夫家以后即采用夫姓放弃原姓,这也标志着日本妇女独立人格的丧失。在这一时期,日本妇女虽然获得离婚请求权,父系家长权却得到强化,而且公开承认了一夫多妻制。根据1870年宪法中的规定,妾被当作二等亲看待,丈夫殴打妻妾无罪,只是无故杀害时才要监禁一年。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妇女的地位仍然十分低下。

二、二战后日本的妇女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主的占领军进入日本,并在日本进行了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多方面的民主化改革,日本妇女的地位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在战后制定的《日本国宪法》中规定:全体国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关系中,都不得以人种、信仰、性别、社会身份以及门第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第十四条)。从政治角度来说,1945年10月占领当局就向日本政府发出“五大指令”,其中第一条就是赋予妇女参政权,实现妇女解放。1946年4月10日,日本妇女在历史上首次行使选举权,有66.97%拥有选举权的妇女进行投票,从79名女性候选人中选举出39名妇女众议院议员。这也标志着日本妇女在政治上的觉醒。

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改善,主要表现在劳动权益得到保护,更多的日本妇女外出就业。1947年制定的《劳动基准法》和1972年制定的《劳动妇女福利法》围绕妇女的体能、妊娠、生育、养育、经期等生理和母性特征作出了一些保护性规定。[6]根据数理社会学家原纯辅的计算,在1955到1995年间,日本女性的就业人数从1 408万增加到2 614万,增长了1.86倍。[7]在教育方面,新宪法也有规定: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有依其能力所及接受同等教育的权利;全体国民,按照法律规定,都有使受其保护的子女接受普通教育的义务。义务教育免费(第二十六条)。1947年3月日本政府公布《教育基本法》,其中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教育机会均等,全体国民均享有与其能力相适应的受教育的平等机会,不受人种、信仰、性别、出身、地位等限制。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基本上得到实现,妇女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在婚姻和家庭生活方面,新宪法中的第二十四条也有规定:婚姻仅以两性的自愿结合为基础而成立,以夫妇平等权力为根本,必须在相互协力之下予以维持。关于选择配偶、财产权、继承、选择居所、离婚以及婚姻和家庭等其他有关事项的法律,必须以个人尊严与两性平等为基础制订之。新宪法在结婚制度方面的相关规定保障了成年男女婚姻自主的权利;姓氏方面可以由夫妻双方进行协商;婚姻生活的费用由双方分担。在继承制度上,男女取得了相同的继承权利。这些都表明在家庭内部也开始实现民主,而且大大提高了妇女的权利与地位。

三、浅析日本妇女地位变化的原因

战后日本妇女的地位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战后美国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所带来的种种新的变化,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首先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对于妇女地位的改变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美国在战后对日本进行的经济方面的改革:五大改革、解散财阀、农地改革等等,使得日本的社会经济结构得到调整;而且以朝鲜战争的爆发为契机,美国对日本的高达36亿美元的特需订货也刺激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在战后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经济发展被称为“奇迹”。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70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比较适合妇女的岗位也日益增加,这些便利条件的出现,使得日本的妇女纷纷走上工作岗位。

日本政府对于妇女问题的关注和支持也起到重要作用。战后初期日本政府修改了《公职人员选举法》,使日本妇女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8]1985年日本政府通过《废除歧视女子条约》,1986年实施了《男女就业机会均等法》,1992年实施了《育儿休假法》等,这些法案的颁布虽然是日本妇女长期争取的结果,但是与日本政府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日本妇女受教育水平日益提高,使得她们本身的素质和参与意识增强。1998年日本女性的大学升学率和短期升学率高于男性,女高中生的在校人数也比1950年增加了三倍,接受大专等高等教育的女性人数也大幅度上升。妇女自身素质和参与意识的提高的在政治方面的一个表现就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女性的投票率一直高于男性,妇女对政治的关注意识日益增强。

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将日本妇女从家庭的牢笼里解脱出来。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各式家用电器走进日本普通家庭,将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使得她们可以外出就业,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日渐淡化。日本的幼儿园教育的欠缺等因素导致日本妇女的就业呈现“M”型趋势,很多日本妇女在生育后要留在家里照顾小孩,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家政服务行业以及幼儿园教育的健全,这种局面得以缓解。拥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日本的妇女运动虽然起步比较晚,但是对妇女地位的改变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战后初期,在日本妇女运动的先驱——市川芳枝等人的倡导下于1945年9月11日成立的“战后对策妇女委员会”,提出改善妇女地位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妇女的公民权、选举与被选举权、妇女的政治结社权、就任公职权等等。[9]而且在国际妇女运动的影响下,日本妇女为自己争得了更多的权利,迫使政府通过了多项保障平等、就业等方面的法案。

在家庭结构上,战后的民主化改革,废除了日本传统的家族制度,由一对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或者是由父或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代替了传统的大家庭;男女平等、夫妻本位也替代了原来大家庭下的以父子关系为核心,祖孙世系,妇女的地位得到提高。在赖肖尔的《当代日本人》中就有通过对不同时期夫妻以及孩子在走路时的状态来反映日本妇女在家庭中地位改变的描写。

虽然日本妇女的地位在战后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变,但是很多政策在贯彻和落实上存在问题,而且受一些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女性的地位仍然低于男性,日本的男女平等想要达到欧美国家的水平,还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1][2]吴廷璆.日本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3]张键,王金林.日本两次跨世纪的变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4]肖兴安,熊家国.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1).

[5][日]井上清.日本妇女史[M].株式会社三一房,1955.

[6]田晓红.战后日本妇女发展[J].妇女研究论丛,2001,(6).

[7]仝芸.试论战后日本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8]王伟军.日本的妇女运动和妇女地位的提升[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4).

[9]王振锁.日本战后五十年(1945~199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岳倩(1985—),女,汉族,山东枣庄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世界史专业。薛坤(1986—),男,汉族,山东宁阳人。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国近现代史专业。

猜你喜欢

妇女日本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日本元旦是新年
题解教育『三问』
探寻日本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黄金时代》日本版
一株“灵芝”——一位贫困妇女的脱贫自述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当代妇女的工作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