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武术文化属性的研究

2010-08-15周维方

武术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技击武术体育

周维方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宜兴 214206)

对武术文化属性的研究

周维方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体育部,江苏 宜兴 214206)

文章运用查阅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武术文化属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论认为:武术主要具有技击性、民族性、体育性、地域性、生产与生活性等文化属性,其外延属性还应该包括娱乐性、竞技性和健身性等。这些属性是武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并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武术 文化属性 内涵

文化一词由来已久,不同的学者给它冠以不同的定义,据《武术理论基础》所述“1920年以前只有六个不同的定义,而到1952年便以增加到一百六十多个”。综前人所述,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非自然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一切非自然物,它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集合。属性简言之即不可缺少的性质,文化属性则是指某种文化不可缺少的性质。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武术归属为肢体运动的体育项目的人多,而将武术视作文化的人少,既使现在也是如此,所以笔者在对武术文化属性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以“以反求正”的方式去证明武术是一种文化。

1 武术是文化

武术是非自然的,它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准确的说,它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的影响下而产生的一门分支文化。说它是文化还因为它已自成完整体系,是中国文化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全面贯彻、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说武术自成完整体系可从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得以看出,武术有其自己的发展史、有其存在的形式、功能和本质特征。学术界将武术文化形态的结构分成三个层面即“物器技术层”、“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物器技术层”是武术文化的物质文化层面,它所展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制度习俗层”是中间层,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心理价值层”则是武术文化的最内层,它所体现的是的是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等。说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因为从武术文化中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其它分支文化的影子,例如儒道文化、宗教文化、军事文化、民俗文化和医学等等;特别是从一些内家拳中可以很容易看到武术文化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文化——道教文化的联系。在中国文化的各分支文化中最能贯彻、反映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文化应该是武术文化。武术反映了刚健有为、入世进取的民族精神;反映出一种伦理型文化、重视人际关系的特殊人文精神;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精神;它还反映出重视血缘关系、血缘团体的宗法精神。所以说,武术是文化,是中国文化重要的一个分支文化。

人们之所以长期以来对武术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武术只是肢体运动的体育项目而非一门文化,笔者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原因:首先,长期以来武术理论研究滞后于技术研究;其次,武术传承过程中重技术而轻文化;再次,一些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节目对人们的误导;最后是,各级各类武术比赛和一些武术推广活动,武术所展现的内容也以肢体运动艺术为主。加之人们对文化含义认识深度的不够,人们往往只将那些用文字记录的精神产品看成文化,而将功能更加全面,包含内容更加丰富的武术排除在文化之外。

所以,不管是为了更好的研究武术文化属性,还是为了今后武术能够更好的发展,笔者都有必要阐述武术是一种名副其实的文化。

2 武术的文化属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分支文化的武术文化在其萌芽、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除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外,它还受到诸如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社会需求等诸因素影响,所以说,武术的文化属性呈现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其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武术的文化属性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技击性

从运动层面来说,武术运动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技术内容、以套路演练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不难看出攻防是武术的本质属性,也即说技击性是武术文化属性之一。

武术萌芽于生存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便已体现出了武术的技击性,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武术从先秦时期的萌芽到秦、汉、三国时期的初期流派形成,再到两宋时期的武术体系基本形成,直至明代武术体系的形成。武术在这一整个发展过程中技击性贯穿始终,技击性成为武术的本质属性。时至今日,武术的技击价值虽然已衰微,但是这并没有否定武术的技击属性,技击性仍然是武术的本质属性,离开技击属性的武术就不能被称之为武术。单练如此,对练依然,搏斗运动的散打、推手和短兵更是将这一本质属性诠释的淋漓尽致。武术这一属性不但从其技术体系上可以体现出,而且从其练习方法的使用上也能看出。以单练套路运动为例,一般来说,武术练习首先是从单纯的套路练习入手,待套路演练熟练之后便开始进行拆招练习,在拆招练习熟练之后便开始进入喂手练习阶段,此阶段是武术练习的最高阶段,也是一个体现武术技击性的阶段。此外,武术理论内容方面也能看出武术的技击属性,如“刚在他力前”、“柔在他力后”、“以快制慢”、“避实击虚”、“后发先制”等等。

技击性作为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也成为武术文化属性的重要方面,不管武术技术体系如何发展,技击性都将长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分支的武术文化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抛弃技击性的武术就形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民族性

众所周知,世界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都曾经发生过战争,然而具有技击性或者说技击功能的武术却仅在中国出现,这一现象绝非偶然。

中国传统文化为武术在中国的产生提供了文化背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论”成为武术套路产生的思想基础;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精气神学说”被武术吸收成为自己的养生理论;武术与战争相互影响,中国古代军事文化中的兵法成为武术技击法则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指导原则;中国传统美学对“韵”、“气”、“形”、“神”、“趣”、“意境”、“阳刚”和“阴柔”等的追求也深深的影响了武术的产生和发展,从武术追求姿势美、劲力美、节奏美和结构美可以得到充分印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内容使得中国人崇尚“礼”,崇礼成为武术套路产生的伦理道德基础。武术在其萌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无时无刻、无处不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在其技法、理论和武德等方面都形象的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使得武术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时至今日,作为武术文化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的民族性仍需不断加强。不管传统武术还是竞技武术,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发展和传播,武术都不能去除其民族性。充分体现刚健有为、入世进取的民族精神的武术是武术文化民族性的最好诠释。

2.3 体育性

武术是一种文化,它是一种既包含可用文字记载又包含可用肢体运动去表现的文化,体育性也即成为武术文化属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武术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理论研究滞后于技术研究,武术传播过程中重“术”的传播而轻理论传播,同时又由于近代受西方强势文化影响和长期以来人们对武术的认识大多都停留在其技术层面上,可以说,武术文化体育属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不管是竞技套路还是传统套路,不管是武术散打还是太极推手,要想真正掌握这门文化的肢体运动内容就必须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做到;当然,各级各类武术比赛也大都是武术体育属性展现。也正是因为具有体育性,武术才具有健身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等,武术的体育属性也使得武术在当前经济社会中得到更好普及、发展的机会。

缺乏体育属性的武术就没了“术”,这样自然也就无法称之为武术。具有体育属性的武术又使得武术的文化属性外延出娱乐、竞技和健身等文化属性。因此,体育性成为武术文化属性的重要方面。

2.4 地域性

武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除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到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的影响。众所周知,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地貌结构及气候多样、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多样性和生活习惯多样化,这些都使得武术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呈现一种明显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域形成具有该地域特色的不同拳种、流派。例如民国初年《中国精武会章程》等书中将武术分为“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南方由于多水、多丘陵山地,下盘以求稳为主,所以多拳法,而北方多平原,少水,习武者从“一寸长一寸强”的拳理出发,多重腿法,即所谓的“南拳北腿”,也就有了“南派”、“北派”之分。

不同地区、不同流派的武术,大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直接反映和体现了该地区或某一民族区域的地域文化特性、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毋庸置疑,这些是武术文化属性的地域性最好诠释。

2.5 生产与生活性

武术萌芽于原始人与野兽的生存竞争中,在人类的狩猎、游牧、耕作等生产活动中不断发展,又在伴随着战争的人类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体系,走向成熟。生产与生活是武术文化的活水源头,是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

正如王岗教授在其研究中所言,中国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无疑映射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民族化生活方式的体现。中国武术是群居式家族生活方式的具体体现,群居式家族生活方式是武术传承的主要方式、武术技艺发展的动力源泉、武术内在凝聚力的黏合剂。在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生活方式中中国武术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中国武术又成为和谐生活方式的文化载体,它在武术练习中追求天人合一、人与人的和谐和人的自我身心和谐中得以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武术的武德内容也正是中华民族重礼崇德生活方式的再现。现如今,中国武术已经成为中国人和其它国家喜欢中国文化的人们闲暇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

3 武术文化属性的外延

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产物,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在继续,所以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充实、丰富和变化,武术文化也是如此。所以武术文化属性不只限于上面提到的技击性、民族性、体育性、地域性和生产与生活性,这些属性只能说是武术文化属性中最重要的、方面。除此之外,武术文化属性还有一些这些属性无法完全替代的衍生属性,例如娱乐性、竞技性和健身性等文化属性。这些衍生的文化属性其实也正是武术文化与时俱进的体现,是武术文化得以存在的基本保证。

[1]编写组.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2]邱丕相,等.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4]王 岗,等.中国武术:一种民族化的生活方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7(9).

Research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Zhou Weifang
(Wuxi Institute of Arts and Technology,Yixing Jiangsu 214206)

Systematic research has been done on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Wushu by consulting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ways.Conclusion has been drawn as:Wushu has the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attacking,nation,sports,region,production and living.It also has extending culture characteristicswhich mainly includes entertainment,athletics and body-building.They are the basis of sprouting and developing of Wushu,which are the mainly restraining factors of the developing of Wushu.

Wushu cultural pagenumber_eboo =28,pagenum

G85

A

1004—5643(2010)02—0019—02

周维方(1975~),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技击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二十四式太极拳技击含义探析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