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思考

2010-08-15高成强

武术研究 2010年2期
关键词:门派拳种传统武术

高成强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武术发展研究】

传统武术流失现状与思考

高成强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8)

由于多方面原因,传统武术保护与发展呈现出严峻局面,流失已成为传统武术当代发展最大的弊病,这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文章在梳理传统武术流失现状的基础上,从文化学、社会学等角度思考了传统武术流失的原因。研究认为:传统武术的流失主要有文化内涵的流失、武术习练者的流失、传承人的流失、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流失。

传统武术 流失 思考

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值得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遗产,既有有形的文化遗产,也有无形的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而传统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根植于人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遗产,其特色显得更为突出。由于传统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多样化的身体表达方式、丰富的拳种器械、众多的门派流派等,其传统知识和文化表达不仅在国内独居特色,即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但同时,由于传统武术存在重创新、轻保护的倾向以及文化传统的保守性,致使其濒临流失的境地;另一方面,由于保护意识跟不上市场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需要,从而使得武术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呈现出严峻的局面,流失已成为传统武术当代发展的最大弊病,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1 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流失与思考

传统武术存活几千年而生生不息,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传统武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这种文化内涵随着西方体育文化的强势入侵,渐渐地丧失了自己一贯坚守的阵地,从而流失了传统武术所固有的优秀文化。正是由于中国武术“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单纯的、简单化的运动发展模式,将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化简为身体运动的伸伸腿、弯弯腰”[1]。“内涵丰富”的传统武术由于竞技体育思想的冲击而变得没有“丰富”可言,文化的武术由于体育化而成为运动项目。文化内涵的流失正堆积出传统武术发展的后遗症,并有日益严重的趋势。“面对文化争夺的硝烟和文化流失的痛楚,我们应该有所觉悟,有所启发,因此需要从文化的视角为处于窘境的传统武术寻找其失落的尊严与厚重,为传统武术在文化碰撞的时代构筑起与西方强势文化交流的话语平台”[2]。

从传播学的角度对传统武术进行分析可知:传统武术的传播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而这种文化与当今的主流文化有一定的不兼容性,这也是导致传统武术文化内涵流失严重的原因之一。因为传统武术是在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身体文化形式,是我们民族的信仰、崇拜、生活模式、文化思想的身体语言的写照,它按照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师徒传授、宗族传授的过程中,挟裹在中国文化的神秘文化之中,在农耕文明社会需求的境遇中,产生和发展着。它较少地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保持着中国文化的纯洁性。而今天,竞技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武术文化内涵的传播。

2 传统武术习练者的流失与思考

传统武术的习练者自新中国成立后明显增加,参与武术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传统武术也成为人民群众体育健身的良好手段。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开展、契约精神的影响、大众文化的渗透、休闲体育的普及,传统武术作为中国人的锻炼方式,“由于主客观原因,使习练传统武术的人群正在逐渐减少”。[3]2002年年底第二次发布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中显示:以太极拳为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武术在中国群众体育参与的体育项目表中风光不再。“与1996年相比,体育人口在活动内容上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只是气功、太极拳、武术、地掷球、门球等项目参加人数有所减少,而参与球类、舞蹈等娱乐、竞技性强的项目,以及登山活动人数有所增加。”[4]比较1996年传统武术(含太极拳)占据前10名的景象,我们必须承认,习练传统武术的人数在萎缩。此外,外来的跆拳道、空手道等项目以其简单易学的运动形式和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而受到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和积极参与。

究其原因,是我们在开展传统武术时,“基本推行的是竞技武术要求的武术精英的技术模式、少体校的技术模式。‘入门很难、学好不易’的特点,成为人们拒绝武术技术学习的重要诱因。”[5]此外,传统武术由于受保守、封闭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多样性的武术传播只在很狭窄的范围中进行。那些过去长期流传于民间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难度不大的、技击性强的传统武术内容得不到推广,这必然导致传统武术习练者的流失。

3 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流失与思考

在以口传身授为主要传承特点的社会,传统武术之所以能够延续下去,经久不衰,这与传承人密不可分,“传承人在传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6]在中国武术历史上,有功垂武林的戚继光、有太极拳鼻祖陈王廷、有内家拳大师王征南、有八卦先师董海川、有意拳创始人王芗斋、有神拳大龙蔡龙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武术杰出传承人。正是有了他们,传统武术才能够拳种丰富、门派流派林立,才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才能够逐渐形成了中国大地上的一支绚丽夺目的奇葩。而当今,如果让我们数点传统武术大家,我们还能说的出谁的名字!

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流失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为传承人对于传统武术的保护和延续有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启动仪式上介绍说:“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中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承载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许多武术传承人年事已高,技艺近乎失传,“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现象十分突出,保护并传承其杰出技艺已迫在眉睫。在传统武术文化传承后继乏人,传统拳种面临失传的情况下,能否将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技艺留住,关系到传统武术的存亡。

4 传统武术拳械和门派流派的流失与思考

传统武术历史悠久,有着极丰富的运动形式和内容,有便于武术技术记忆的拳种,有记录拳种的拳谱,有按血缘、地缘、业缘凝结成的门派、流派等等。考证整个中国武术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清晰可见,武术门派流派的流失也是很明显的,如驰名天下的峨嵋拳法,明代史书中多有记述,可现在,门派消迹,后人无影,早已失传。明清时期,在中州地区与嵩山少林拳、陈氏太极拳相齐名的苌氏拳派等均属此类。八卦掌第三代传人李子鸣老先生生前就曾感叹过:“许多好东西眼看着就失传了”,已故的孙氏太极拳传人孙剑云老师(孙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之女)曾经说过,她只学到其父功夫的十分之一二,而她的学生辈中无一人继承她的功夫,孙氏太极拳在她之后可能就没了。[7]

另外,大量的武术拳种在明清时期发展就不平衡,而到了近代,伴随着西方体育进入中国,这种不平衡的状况加剧。新中国成立后,传统武术拳种在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这些拳种发展也没有达到平衡,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和发展结果。由于对竞技武术的追求,长拳、太极拳、南拳等一些拳种得到重视;由于武术对健身的需求,太极拳、木兰扇等作为有效的健身手段而深受中老年人的欢迎;由于武术产业的发展,少林拳等拳种,借助影视的宣传,历史赋予的文化积淀,迅速走出国门,成为国内外耳熟能详的拳种。然而,“大部分拳种由于得不到国家政策的扶持,仍是在小范围内得以传承甚至处于难以为继的状态,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问题。”[8]

5 传统武术史料、书籍的流失与分析

传统武术具有口传心授的特点,用于文字记载的相对于其它史料要少,但这并不能说明武术典籍的缺乏。查阅古书古籍,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武术方面的典籍并不少,汉代,班固著有《汉书·艺文志》[9]一书,其中有不少是武术理论专著。仅弓箭射法之作就有《逢门射法》2篇,《阴通成射法》11篇,《李将军射法》3篇,《魏氏射法》6篇,《强弩将军王围射法》5篇,《蒲苴子弋法》4篇,《望远连驽射法》6篇,《护军射师王贺射书》5篇。除此之外,还有《手博》6篇,《剑道》38篇。可以肯定,以上这些著作,是长期实践积淀而成的宝贵的经验,是理论精华。但可惜的是,“这些财富并没有被代代传续下来,为后人所理解,所践行。而是全部化为烟云,荡然无存。究竟是毁于战火,亡于天灾,或人为所失,留给后人的也仅有叹息而已”[10]。另据《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记载,流传至今的涉及武术方面的专著只有宋代至清末的20余部,这在浩如烟海、多如牛毛的中国历史典籍中,显然是微乎其微的。

[1][5]王 岗.民族传统体育与文化自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171、165.

[2]马文国,邱丕相.文化争夺的时代:传统武术的无奈[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9).

[3]朱永光,蔡宝忠. 对传统武术三个关联性问题的科学思考[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3).

[4]龙之强.中国:谁在参加体育运动——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十问[J].百姓健身,2003(1).

[6]白玉爽,于佩兰.建立民间文化传承人档案,传承祖国文化遗产[J].中国档案,2005(11).

[7]张国棣.挽救传统武术于濒危:功在当代,利在千秋[N].北京晨报,2001(8).

[8]李 蕾.对21世纪中国武术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

[9]班 固.汉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1964.

[10]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

Current Conditons Traditional Wushu Loss and the Consideration

Gao Chengqi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Xuzhou College of Engineering,Xuzhou Jiangsu 221008)

Due to various reasons,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Wushu has shown severe situations,the loss of traditional Wushu has become the biggest illness of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which should arouse our attention.The paper,based on the current conditions of traditional Wushu loss,in terms of culture,sociology perspectives,studies the reasoms of Wushu loss.The study concludes that:the loss of traditional Wushu mainly include four kinds of loss,such as the los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the loss of Wushu practitioners,the loss of techinques and weapon skills,and the loss of Wushu documentations and data.

traditional Wushu loss consideration

G85

A

1004—5643(2010)02—0007—02

徐州工程学院重点课题,编号:X K Y 2 0 0 8 1 0 2。

高成强(1 9 7 9~),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门派拳种传统武术
传统武术怎么了?
《逍遥情缘》门派绝技 掌门的不传之秘
《逍遥情缘》转门派转角色系统正式上线
给动物分一分“门派”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传统武术桩功的概念界定以及不同拳种桩功的区别和联系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论武术拳种的文化特征及其生存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