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闪耀在东西方的戏剧之星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比较

2010-08-15秦伊楠石家庄学院外语系石家庄050035

名作欣赏 2010年33期
关键词:关汉卿窦娥莎士比亚

□秦伊楠 贾 宁(石家庄学院外语系, 石家庄050035)

闪耀在东西方的戏剧之星
——莎士比亚与关汉卿的比较

□秦伊楠 贾 宁(石家庄学院外语系, 石家庄050035)

关汉卿 莎士比亚 创作特点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们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巨大,成为戏剧家创作的典范。本文试从题材、人物、语言等方面探讨二人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点,指出二人都是时代的灵魂,他们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关汉卿之于元曲,莎士比亚之于欧洲文艺复兴,都堪称是标志一个时代的“文化巨人”。正如学术界所指出的:“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根本意义的是,关汉卿剧作首次充分、完整地展示了戏剧的多方面特征,使中国戏曲经受了一次通向内在戏剧性的关键性锤炼,从而完全作为一种自足、独立、成熟的艺术样式出现在人们眼前了。对于后代某些有缺陷或跛足的戏剧观念,关汉卿剧作永远是准绳和标尺。”(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很个别的作家有资格这样说: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在莎士比亚之前,有两个作家有资格这样说,那就是荷马与但丁。莎士比亚(1564—1616)的地位显得比他们更重要一些:这不仅因为他独自占领了文艺复兴运动的最高峰,而且因为这一运动本身开辟了西方文学的新世纪。”(徐葆耕:《西方文学:心灵的历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一、个人背景

首先,二人有相近的生活经历。莎翁出身平民,关氏“不屑仕进”,他们都是戏场子中泡出来的剧作家。青年时代的莎士比亚在伦敦一家平民剧院打杂,后来一边登台演出,一边编写剧本,最后成为皇家剧团股东,并与人合建了环球剧场。1998年,F·米尔斯在《智慧的宝库》中,列举莎士比亚35岁前的剧作,称赞他的喜剧、悲剧都“无与伦比”,堪与古代第一流戏剧诗人并提。关汉卿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勾栏中度过,也曾登场演出,贾仲明[凌波仙]挽词说他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帅首,捻杂剧班头”,也就是梨园中的领头人。

其次,他们都是勤奋多产的剧作家,他们把一生都奉献给了戏剧事业。从1590年参加剧团开始戏剧创作起,到告别伦敦回到家乡为止,20多年时间里莎士比亚写了37个剧本。关汉卿是元杂剧的领袖人物,玉京书会中最著名的书会才人(书会是宋元时期下层文人和艺人的组织,从事剧本和话本的编撰),其人其戏被《录鬼簿》记载并被列为“前辈已死名公才人”之首,他一生中创作了60多个杂剧,而迄今尚存近20个。二人的剧作,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还有,他们都是能写又能演的多面手,对剧场和戏班的熟悉使他们写出的作品有着不衰的舞台生命力。两人的创作均涵盖了喜剧、悲剧、历史剧等多种类型,成绩斐然,堪称高手。

二、题材

以平民视角进行创作是关、莎二人的共同特点。关汉卿杂剧的题材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受压迫的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以及命运对个人压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于美好人生的执著追求。关汉卿了解人民疾苦,多方面接触和了解到人世间的悲欢哀乐与世态人情,感受到底层人民的痛苦、挣扎、反抗,以及他们的愿望和理想,因此他的大多数作品都是描写下层百姓的苦难生活,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者的残暴和腐朽,如《窦娥冤》、《鲁斋郎》、《救风尘》、《蝴蝶梦》等,使他形成了强烈的平民意识,堪称为“平民作家”。同时他又具有卓越的艺术修养,这都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活力。当时,演戏的人社会地位很低,关汉卿却经常和他们交往,甚至亲自导演和上台演出。在他写的一支曲子里,他描述自己坚强、耿直的人格时说: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所以,他创作的剧作,不仅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而且还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多取材于旧有剧本、小说、编年史或民间传说,但在改写中注入了自己的思想,给旧题材赋予新颖、丰富、深刻的内容。尤其是他的悲剧,广泛、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的阴暗面。对人性作了全面、透彻的剖析,急切地呼唤人性的复归。同时他的作品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芒,表现理想的崇高性和追求理想的执著性,表现正义力量的不可压抑和顽强抗争。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了莎士比亚宽广的胸怀。莎士比亚以平民的眼光观察世界和人生,并在剧作中表达了自己的平民情怀。莎士比亚清醒地意识到了民众的力量。在《哈姆雷特》中,他借廷臣之口,肯定了民众的力量:“陛下,你快逃命,泛滥的海洋吞噬平原,其来势之猛还不及赖尔蒂斯领导一群乱民压迫你的卫兵那样……”他肯定下层民众的智慧、美德和力量,表达了对于民众疾苦的同情及对于平等的热切渴望。莎士比亚是一个与时代同步的人文主义者,也是一个伟大的平民。

三、人物性格和命运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在设置人物来推动剧情发展上,都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重要性和次要人物的辅佐性。他们的悲剧中,都只有一个突出的中心人物。关汉卿的《窦娥冤》中,中心人物自然是含冤赴死的窦娥;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中心人物则显而易见地分别是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当然,莎士比亚的另外两部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和《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心人物是处于矛盾漩涡中心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两对情侣,但他们都是可以当作一体来看待的。两位戏剧家的核心人物设置手法,区别于后来出现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双主角,甚至多主角的戏剧人物设置,体现了较为保守的戏剧人物设置手法,符合单一戏剧线索的要求。

关汉卿的戏剧人物全部是善恶分明、正邪明晰的典型人物。正面人物就是一身正气、意志坚定、抗争到底的典型;反面人物则是狡猾奸诈、恶毒卑鄙、瞒上欺下的典型。这种人物的脸谱化和中国戏曲的角色脸谱处理是分不开的;同时,也体现了由于时代的限制,文人思维的固定性一时无法改变。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人物则显得比较丰满和富于多面性。他所描绘的每一个英雄都有其自身不可磨灭的缺陷: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奥赛罗的嫉妒冲动、麦克白的好胜野心,等等。这些都是人类性格共同的缺憾,这样的处理,使得英雄的形象既不被刻意夸大,又显得明朗鲜活,真实可信。

四、语言风格

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是驾驭语言能力的高手,他们在语言运用上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真实性。关汉卿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抗精神,戏剧语言抨击社会,讥讽时政,风格比较激切直白而少蕴涵,高声的呐喊和沉痛的控诉随处可见。剧中,主人公的台词以直抒胸臆为主,而且平实易懂,通俗简单、朴素畅达,突出体现了关汉卿剧作的语言风格。如窦娥对天地的控诉:“[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窦娥的冤屈、埋怨、愤怒在这里是以冲口而出的方式表达的,没有回旋,没有假借,直白的文字,愤激的语气,正加强了唱词的抒情力度。同时,剧本的语言又是与人物的性格、身份相一致的。如窦娥作为市井中普通的寡妇,唱词毫无雕琢,尖锐、直率的言辞也与窦娥刚烈的个性统一。如蔡婆告诉窦娥自己已经答应了张驴儿父子婚事时,窦娥对婆婆的批评责备,语言泼辣,指责中充满揶揄。言言曲尽人情,字字当行本色。大量地使用方言、俗语、谚语、成语,“不工而工”,很少典故的堆砌和字句的雕琢,适合于舞台演出,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

相比之下,莎士比亚的语言则精致华丽得多,他的语言丰富而富于形象性;深沉含蓄,极富于哲理性,对刻画人物独特的个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莎士比亚还善于运用比喻、隐喻、象征等形象化的语言,有效地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的变化。如奥菲利娅在谈到哈姆莱特的变化时,就用了一连串的比喻句,她说:“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我曾经从他音乐一般的盟誓中吮吸芬芳的甘蜜,现在却眼看着他的高贵无上的理智,像一串美妙的银铃失去了谐和的音调,无比的青春美貌,在疯狂中凋谢!”语言极富抒情性和形象性。他是一个语言大师,能够很有技巧地运用不同的诗体,如十四行诗等并融入戏剧的创作之中。他拥有丰富的词汇量和俗语量,并通过改变原来旧词意思创造出诸多新词。作者飞驰的想象力带来了优美婉转的语言,在让人回味无穷的同时,融入了诗的优美,创造了生动的意象,美妙的韵律,开一代风气之先。

五、悲剧的表达形式

就狭义的悲剧观而论,中西方是不一样的。西方戏剧是以人生哲学为基础,表现人生的内在、外在的各个层面。他们的死或自杀,认为是悲于命;而中国人对死,则认为是伦理道德“乐天安命”。莎士比亚的悲剧,强调“庄严的风格”,强调统一谐调,悲剧就是悲剧,一悲到底,用“纯悲剧”唤起“怜悯、恐惧”,达到净化心灵、感情的目的。他的悲剧的崇高与喜剧的滑稽,泾渭分明,不得相犯,可以说是文艺复兴时期乃至整个西方的代表。他塑造了一批高贵的悲剧人物和崇高的悲剧事件,并把人物放在内心冲突当中。如哈姆雷特为报父仇发现同学、爱人都成了奸王的帮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摆在他面前,他清楚地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

而关汉卿的悲剧主人公却大多是一些小人物,由于他们地位卑微,身世下贱,家庭和阶级的局限,以及社会条件的影响,他们只能处于被侮辱、被损害的地位,最后被黑暗势力所吞噬。这样悲剧的美学价值,在于以悲剧人物的毁灭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唤起人们对小人物的怜悯、同情,对黑暗势力的仇恨和反抗,鼓舞人们在否定一种生活的同时,高扬正义的旗帜去追求另一种生活道路。在他的笔下,悲剧主人公大多具有顽强、坚定的意志,敢于与邪恶势力作不妥协的较量,在较量中充分显示出善良的人们捍卫世间正义的壮烈情怀与崇高精神。悲剧中往往夹杂着喜剧处理,悲喜交集,苦乐相间,使风格混杂,非驴非马。用团圆式结局来宣泄愤懑之情,在沉醉幻想中求得欣慰、快感。在关汉卿的悲剧创作中,总是贯串着这样的脉络:情绪从悲愤走向悲壮,剧情亦从恶势力的暂时得逞,转为人间正义的最终胜利。

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拥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和宽广无垠的胸怀,观照着社会,观照着人性。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出,关汉卿和莎士比亚的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而且,作为闪耀在东西方上空的两位戏剧之星,他们伟大的艺术成就,都将毫无疑问地永远成为全人类共有的无价财富,全世界的人民,都会世世代代从他们的作品中得到美学的享受、思想的启迪。

[1]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2]游国恩,王起等.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朱光荣.中国古代戏曲艺术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00.

[4]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第四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袁良骏.论关汉卿杂剧的浪漫主义[J].河北学刊,1987:(05).

[6]李祥林.莎士比亚和关汉卿[J].文学艺术,2005:(06).

(责任编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秦伊楠,石家庄学院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贾 宁,硕士,石家庄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关汉卿窦娥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窦娥冤
戏词救命
莎士比亚与普希金的《鲍里斯·戈都诺夫》
“刚”与“柔”的完美统一
话剧《关汉卿》:半个世纪的历史回响
谁杀死了窦娥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关汉卿巧言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