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研究

2010-08-02洪晓楠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实力大学指标

洪晓楠 林 丹

(1.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2.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3)

一、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意义

“软实力”思想,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美国国防部前助理部长约瑟夫·奈在1990年出版的《谁与争锋》一书中提出来的;2004年在《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1]一书中他又对此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和补充,在当今国际关系理论界颇有影响。约瑟夫·奈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领域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还包括因文化、价值观等吸引力表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指的是通常同诸如军事和经济力量那样的具体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权力”(hard power),“软实力”是指与诸如文化、意识形态和制度等抽象相关的、决定他人偏好的“软性同化权力”(soft power),是一种可以转化为同性的权力,具有使他国心甘情愿去做自己希望它做的事情的力量。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等。在这众多因素中,文化魅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深层根源和核心实力。美国学者约翰·P·洛弗尔认为,“人是在文化氛围中长大的,受到其中基本价值、风俗习惯和信仰的熏陶。那些在每个社会中握有政治权力的人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与态度将有许多文化根源。此外,在每个民族国家,统治本身和外交政策的制定都是在一种文化背景下发生的”。[2]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硬实力决定软实力,或者硬实力是软实力的基础,物质上的成功使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而经济和军事上的失败则导致自我怀疑和认同的危机。美国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也认为,决定民族国家特征的不是其内部种族的外部结构,而是固存于他们身上的特殊文化心理或意识。[3]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硬实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进入新世纪,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迫切而深远的意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度文化自觉。一个国家如此,同样,一个学校也应有其综合实力,即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呈现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学校的综合实力不仅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师资队伍等这些显性资源产生的巨大潜能和功效,还应包括隐性的师生价值观和文化气息等彰显高校特色的大学文化软实力。因此,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应放在应有的高度,给予极大的关注。

大学文化是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通过历届师生的创造和传承,为大学所积累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支撑力和内驱力,是学校对外展示形象、提升品牌,对内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构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一般而言,大学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可以概括为大学精神、目标理念、核心价值、素质行为、制度管理、阵地建设、校园环境和大学形象等,其表现形态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文化形态。[4]大学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魂”,是提升学校软实力的“根”。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种特殊的学校文化,是大学精神、大学传统、大学理念、大学制度、大学校风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然而,要发挥大学文化软实力,首先就要有效整合和开发大学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资源,变资源优势为文化软实力。这就需要对大学文化的软实力资源进行调查、统计,挖掘有吸引力、影响力、仿效力的文化软实力资源,有的放矢地制定提高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政策和战略。因此,建构大学文化软实力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原则

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可塑的、发展的、动态的系统,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是对大学文化建设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基础,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建立科学的软实力综合体系。因此,在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模型时,需要同时兼顾以下设计原则。

(一)指标筛选的原则

复杂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模型的建构,首先面临的大量工作就是如何科学合理地筛选指标。针对如何科学合理地筛选,课题组多次专题研讨,运用“头脑风暴法”,向有关专家与实际工作者征询、咨询,提出了指标选择的“六要素”原则。

(1)范畴规范性原则。即指标的内容不能太繁、太小、太细,也不要过于庞杂和冗长,否则会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指标解释力原则。即要清楚指标对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指标能作为评估文化软实力的一种量化标志和说明。

(3)数据可操作原则。即不能只考虑应该要有哪些指标要素,同时还要考虑所选择的指标在测评时数据采集的难度、成本。指标体系具有资料易得、方法直观和计算简便的特点,因而具有操作上的可行性。

(4)指标可评估原则。即指标能用来评估大学各部门在文化软实力构建中的量化标准。一是所选的指标必须能科学地反映大学文化软实力的现实水平,必须具有理论依据,不能够选择没有意义的指标,影响整个指标体系的效用。

(5)标准可实现原则。即所选的指标切合实际,经过努力可以达到。

(6)资料科学性原则。即指标的设计要求名称、涵义、内容和计算范围、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等方面必须科学明确,没有歧义,能方便地进行采集数据与收集信息;同时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

只有符合如上六个技术要素的指标才可能被选入我们的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筛选的“六要素”原则,并且听取了专家的修改意见,我们进行了多轮的筛选。可以说,研制大学文化软实力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也是一个精选指标、规范指标、完善指标的过程。

(二)确立指标权重的原则

指标权重反映的是每一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指标重要性程度的数量化表示,权重越大,指标在体系中就越重要。假定指标A的权重数是0.5,指标B的权重数是0.4,则指标A的重要性高于指标B。但要形成合理的指标权重,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作。为此,我们通过以下原则来解决。

(1)目标原则。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其目标是要形成一整套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大学文化软实力程度。因此,指标的选择,尤其是指标权重的确立,都要侧重于“文化软实力”,换句话说,具有“文化软实力”特征,能反映或揭示“文化软实力”水准的指标,例如“大学精神”、“核心价值”等指标,应赋予较高的权重。

(2)需求原则。指标权重的确立,必须满足“文化软实力”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需求。从不同类型的需求来看,“基本指标”是大学文化软实力的最基本要求,也是揭示大学文化软实力程度的最基本的指标;“特色指标”则以大学文化已取得的具有标志性的创建成果,来满足文化软实力所具有的个性、特殊性需求。从不同的需求看,如基本指标的“五个测评项目”,其需求明显突出“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文化创新力”和“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文化辐射力”。

(3)实效原则。为了使大学文化软实力的评估避免“形式主义”、“走过场”,本文在权重的设置上必须体现“重实效”的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的原则。当然,决定一所大学文化软实力并不取决于这所大学历史的长短和文化资源的丰俭,也不取决于这所大学占地面积的大小,而是取决于这所大学文化的贡献力,本文突出强调这种影响力、吸引力和贡献力,从而总结出决定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指标。

(4)平衡原则。在大学文化软实力体系中,不同的指标由于其满足评估的需求不同,地位和作用不同,因此具有不同的权重。但是,在不同指标权重的确立过程中,必须兼顾整体的协调与平衡,也就是说,每一部分、每一条指标权重的确立,一方面不能孤立地认定与赋值,必须考虑与其他指标权重的隶属、关联,考虑每一条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指标权重高低的差异,尤其是相关度大的指标的差异不宜明显,应有一个合理的认定,以避免指标之间失衡现象的出现。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当满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亦即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进行量化处理。研究大学文化软实力,需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问题的本质,定量分析则更有利于我们将问题讲清楚。只有通过量化,才能较为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对于缺乏统计数据的定性指标,可采用评分法,利用专家意见近似地实现其量化。[5]源于定量分析的难度,目前的软实力研究均采用定性方法。实际上,已经有成熟的定量分析用于衡量硬实力发展水平,有些方法可供我们借鉴。另一方面,应提出一套能够解释大学文化软实力现状的发展指数,其中应包含各类软性指标,以进一步有效确定大学的发展阶段和特性,从而能为大学发展提供衡量标准。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各项原则并非简单的罗列。也就是说,首先要根据“六要素”原则筛选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根据设定权重的目标原则,确定了赋权的需求性原则,而需求性又要通过实效性来体现,在满足实效性原则之后,还必须满足平衡性原则。最后,上述各项原则都要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体现。

三、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构成设计

大学文化硬实力是一种易于量化、可以通过一定指标反映绝对数量大小的能力。而大学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难以量化、只有通过一定指标来衡量相对大小的能力。影响大学文化软实力大小的因素十分复杂,由此导致了在大学文化软实力领域相关研究的滞后性。而且,大学文化软实力这个概念如果使用不慎,也会沦为一个大而无用、空洞无实的概念。由于太富弹性,软实力这个概念很难测量与划分,我们要像统计学家那样给出大学文化确切的软实力规模,则实非易事,也不可能。因此,有的时候,“软实力”就如“情感”一样,着实很难度量其轻重多寡,只能切身感受,可描述但难以展开逻辑分析。

本文通过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的理论模型,将大学文化软实力分为以下五个组成部分(图1):激励大学生形成强大向心力的大学文化凝聚力;获得仿效的大学文化吸引力;推动发展、追求领先的大学文化创造力;将文化要素组织成效能最大有机整体的大学文化整合力;向外界正确表达意图的大学文化辐射力。其中,大学文化凝聚力是内核要素,大学文化吸引力是基础要素,大学文化创造力是倍增要素,大学文化整合力是集成要素,大学文化辐射力是表象要素。

图1:大学文化软实力组成部分

大学文化软实力评价体系由“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总分值为100分。

“基本指标”占75分,反映了大学文化软实力资源的基本情况,设置了凝聚力、吸引力、创造力、整合力和辐射力等五方面的测评项目,每项占15分,23条具体指标。

(一)大学文化凝聚力

1.大学精神:(1)遵循现代大学“民主、科学”的普遍精神;(2)有明确的、特质性的学校精神;(3)拥有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风貌的精神文化形态,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师生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2.目标理念:(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2)以教育现代化为牵引(包括教育思想现代化、发展水平现代化、教育教学体系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化、条件保障现代化、管理水平现代化)。

3.核心价值:(1)教师具有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来思考学术问题的雄心大志;(2)学生具有“为民族复兴”的抱负;(3)教师和学生中具有可学习的典型人物和事件。

(二)大学文化吸引力

1.教学能力:(1)国家精品课程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门);(2)国家教学名师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名/年);(3)出版国家级教科书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部)。

2.科研能力:(1)国家重点基地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个);(2)国家重点学科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个);(3)科学研究拥有将文化性的软科学研究成果硬化为大学“硬件”(课堂、教材、教学基地等)的能力。

3.学术成果:(1)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社科课题项目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2)拥有国家级及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3)拥有国家级社科研究基地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4.文化交流:(1)与国内外兄弟院校的文化交流频繁,吸引国内外大学文化社团进入校园;(2)经常组团赴国内外交流、学习;(3)借助国内外的信息网络和宣传渠道,推广学校文化品牌。

5.留学生:(1)派出留学生的人数、资助基金、留学国家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2)接收留学生的人数、资助基金、留学国家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三)大学文化创造力

1.文化产业:(1)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研究院、研究所、实验室、研发中心);(2)学校转让科技成果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项);(3)获得企业研发经费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亿元)。

2.文化原创:(1)具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政策环境;(2)持续地对文学创作进行资金和人力投入;(3)支持和激励开展文学创作研究的科研人员。

3.文化技术:(1)发明专利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项);(2)科技文化活动经费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亿元);(3)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文化奖项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项)。

4.文化素质:(1)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化的文化艺术活动;(2)转变教育观点,开展以“文化素质教育”为主题的教育思想讨论;(3)拥有一批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典型经验。

(四)大学文化整合力

1.制度文化:(1)充分发挥大学制度文化在办学、治校过程中的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2)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民主管理,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3)拥有符合国情、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2.历史文化:(1)拥有完善的校史建设与编撰常设机构;(2)注重学校文物史料资源的发掘、整理、利用和保护;(3)拥有以科学博物馆、校史陈列馆为基础的校情校史教育。

3.社团文化:(1)拥有品牌社团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2)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离退休教职工活动中心和校园广场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建设;(3)图书馆、体育馆、博物馆、校史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和校内文化园地的使用率较高。

4.文化权益:(1)学生文化权益实现程度较高;(2)学生文化权益保障程度较高;(3)大学提供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程度较高。

5.文化教育:(1)从事文化教育人员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2)学生精神文明教育程度较高。

6.文化设施:(1)公共图书馆年读者数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万人次);(2)每百人公共图书藏书量高于同类学校平均水平(册);(3)拥有以开展学生公益文化活动为主的艺术文化馆和学生文化辅导制度。

(五)大学文化辐射力

1.文化传播:(1)电视台、广播、校报、校园网等学校文化传播体系规划与建设完善;(2)校园媒体内容创新与更新速度较快;(3)校园媒体栏目建设丰富多彩。

2.教育资源:(1)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建设完善(包括思想教育基地、艺术教育基地、科技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2)网络思想教育体系建设完善(包括普通高等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开放教育、终身教育等)。

3.校园环境:(1)拥有宽松的工作环境,允许不同思想、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流派学说的存在和竞争;(2)充分发挥学术民主,鼓励专家学者进行探索和创造,保证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发表意见的自由,有批评辩论的自由。

4.文化品牌:(1)从大学内在的学术性出发,着重强调大学的超越性和探索真理、追求知识的责任;(2)构建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学术精神,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3)自觉地构建独一无二的文化传统、精神品质和自我形象,就是大学文化品牌。

5.校园形象:(1)有完善的校徽、校歌、校旗、校标等文化形象标志系统;(2)有规范性的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升旗仪式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程序;(3)学校形象个性突出、富于内涵,统一协调、品位高雅。

“特色指标”(图2)采用了加分的方法,最高分值为25分,是反映大学文化软实力创建和管理中的个性和特色的指标,也反映了大学文化获得认可的情况。

图2:特色指标

四、结语

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举措,高瞻远瞩、意义深刻,充分表明了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新的战略着眼点。大学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之一,理应成为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大学文化也成绩斐然,大学文化软实力得到了全面而迅速的提升,实现了从被动到主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积极发展。随着中国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大学文化软实力也迈出国门,对国内外的吸引力、影响力越来越大,大学正在成长为文化软实力的多元中心。对照大学文化的战略定位及其文化软实力资源的现状,大学文化软实力依旧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大学既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冲击。从而让世界对中国的大学产生强烈的关注,也对中国大学的文化和观念产生广泛的共鸣。

大学文化的影响正在逐步扩大,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大学的综合实力构成中软硬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本文的目的是对大学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内省和反思,即:探究大学文化软实力增进之道,自我充实,从而可以使我们找准历史方位,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大学文化走出去还任重道远,许多地方还没有走到,许多地方还没有走透。实际上,近年来关于大学文化软实力下降或制约大学硬实力提高的观点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所以,我们建立大学文化软实力体系,并据此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增进大学文化软实力方略恰逢其时。这可以使我们找到促进大学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路径,为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1] 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of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M] .Public Affairs,a member of Perseus Books L.L.C,2004.《前言》2.

[2] John P.Lovell.The United Statesas Ally and Adversary in East Asia:Reflectionson Culture and Foreign Policy[M] .in Jongsuk Chay.,Culture and Lnternations,New York,1990.89.

[3] [美] 莱斯利·怀特.文化科学[M] .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45.

[4] 鲁江.繁荣大学文化,提升重庆软实力[M] .哈尔滨:黑龙江史志,2008.76-77.

[5] 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评价研究[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45.

猜你喜欢

实力大学指标
一类带临界指标的非自治Kirchhoff型方程非平凡解的存在性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实力抢镜
大学求学的遗憾
最新引用指标
莫让指标改变初衷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