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北曼切斯特大学的办学特色启示

2010-03-21

文化学刊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授学术大学

蔡 华

北曼切斯特大学位于印第安纳州。这是一所地区性私立大学,同等性质的社区学院在美国数以千计,在主导性市场经济体制下,各高校各自为教,拥有自身的培养目标定位。虽然北曼切斯特大学地处非一流地区的中西部,然而如其他同类社区大学,北曼切斯特大学凭借自己主打的财会和医学专业,在全美高校相关领域拥有着骄人的教育业绩。

一、北曼切斯特大学教学管理办公伴学制

美国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一点非常令人仰慕,那就是,高校录取学生时并不是专业定向一步到位。国外普遍奉行开放学术空间的教育理念,进入大学学习之际,低年级学生无需先入为主地窄化自我学术追求,这可能是美国学界领先世界的底蕴所在。在高校学习最初的两年内,学生在专业不定的情况下处于有系又无系的就学状态。学生可依据学校的课程设置,兼顾个人的喜好特长,不分文理,从容地在各个学科之间涉猎,淡定从容地开展专业定位,寻找就业趋势,设计人生目标。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一个理念,而美国高校教育早就身体力行地履行了国民终身教育,为此美国不同等级的大学之间以“承认学分”的教育资源共享形式,构建起比较完善的结构体系。学校每一门课程的代码代表其学科类型,有相应的课程描述和学分数值。不同学校之间不仅承认美国国内高校学分,也承认外国学校包括中国高校的学分。于是,只要高校学生愿意转校,或者转专业,一般来说,他们都有机会进入同级或更高级别的大学,甚至是世界名牌学校,因而高校人才培养流动性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效力不断提升,于是终身教育名至实归。

二、北曼切斯特大学教学实践学生主体制

对于高等教育部门,高校教学管理先入为主,但师资队伍却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关键。美国传统的拓展精神,体现在高校教育学与教双重环节中。美国高校的教师队伍结构整齐,素质过硬,这样的教学主体却充分践行着教育者的使命——即引领学生超越自己。在美国高校里,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育的重心是学生,一切围绕着对学生的教育设置与实施。教师在学生可享用资源中的作用有目共睹。美国学校中,对学生的尊重甚至到了迁就的地步。对任何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即使问的算不上是个问题,老师都会予以鼓励,甚至激动万分地说:“问题问得真精彩!”2002年,布什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过:“大学不仅培养技术人员,更要培养公民。”从这个意义出发,社会公民所应拥有的基本权益、所应反映的核心素质,在贯穿着“学术民主、言论自由、身份平等”教育理念的大学教育过程中与日俱增。

美国学校授课,特别是高校授课方式,除了案例教学,就是课堂讨论。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各种配套教学环境一应俱全,得心应手。即使老师要讲课,课前也是学生上台做课业陈词,自信和认真可以从每个学生的表情上体现出来。授课教授习惯于学生这种课堂参与,有兴趣和自愿地投入其中,关键不在问什么、答什么,而是学会认真地想问题、自信地提出问题、不倦地寻求解答问题。这就造就了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讨论的美国大学生。

三、北曼切斯特大学学术资源内并外聘制

北曼切斯特大学各个层面上的学术活动十分活跃。日常的教学搭档是最常见的学术资源整合性利用方式。例如:女权主义、Movie Appreciation(影视欣赏)两门课的教学,Feminism课的教授分别为文学教授与政治学教授联袂授课;Movie Appreciation则是由社会学教授与政治学教授共同演绎《影视欣赏》课程,四手联弹性质的课堂教学相得益彰,学生多元解读顺势展开,受益匪浅。另一种学术行为也效果斐然,即授课教师随时邀请相关行业人士亲临课堂,共同执掌课堂教学活动。一次“人力资源管理”课上,教授请来当地一私营企业管理者现场辅佐教学内容,别开生面地让学生感受到学业与事业的有机结合,空对空的教学形式相形见绌。学生不仅可以享受到授课教师的教学资源,而且还有机会以各种方式,比如,做项目、演说、座谈,不一而论地和其他院校同类学科教学资源展开横向交流,既扎实了学业,又拓展了视野,使教学资源的相互利用达到最大化。

请进来教学资源与走出去求教乙方的方式同样立竿见影。教授治学让教授的教学行为不仅仅止于课堂。一次,一位任课教授带几个学生到外校赴会,聆听一位美国知名黑人女诗人讲学。礼堂里座无虚席,受邀女诗人来到台上,洋洋洒洒,脱稿而谈,与会者认真聆听,全场涌动着相互尊重的旋律,文学大师与普通听众之间袒露心扉与保护心灵的学术人文层面上的默契令人们叹为观止,如此学术尊重真是百闻不如一见。

授课教师个人的教学选择与安排不可尽数,学校的宏观性教育安排则重质不重量。校方特邀著名学者讲学,不但听者礼貌认真,问答的过程也非常热烈,即使听众提出截然相反的意见,也可以各执己见进行探讨。交换意见的人们如此互动,如此交锋,这样的学术气氛极大地推动了学术自身的构建与发展。

四、北曼切斯特大学教学设施公开共享制

校内教学资源共享,体现了北曼切斯特大学办学的优越性。比如,学生选学的课程中有一门系列课程,前期是Journalism,后期是Editing。开课后选择这门课的学生就自动成为该校校报的通讯记者。授课教师通过教学环节向学生布置课业任务,而学生承担的每一次课业都和该校校报的刊发工作同步进行,每周一刊的校报所登载的文章均来自于选课学生的课业写稿,择优录用。于是,教学与从业环环相生,教学领先实践,实践充实教学,一脉相承,互动共生。因此,学生课程学习中就可以在校报这个平台上发表文章,也有机会采访校方各级领导,校领导和被采访者也都耐心细致地接待学生,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与办报结合起来,体现了北曼切斯特大学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理念,而校报也成为透视美国校园、反馈美国校园的一个有效媒介。

五、他山之石:愚公移山非也,铁杵磨针是也

北曼切斯特大学作为美国高校教育的一个范例,有许多值得国内高校借鉴的教育经验。在学习借鉴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知道,如法炮制并非否极泰来。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在中国举国之力办教育的基本国情下,从政府到社会,从教育机构到学生家庭,学生日益成为教育主体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中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教育制度日益紧密接触之后,中国高校教育接轨与转轨都大可不必。立足本国就业市场第一需要,我们的高校依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适者生存的高校显然具备了必要的教育资本和抗风险性能。

特别是当下中国留学生遍布世界各校,中国力量透过教育持续地崛起。承认与否,他们无论是在国外旅居,还是归国服务,中国教育的印迹已经纳入并反馈国际教育的视野。目前有人提出中国对美国构成的三大挑战之一就是高等人才的比例成分。如截至目前,美国获得理科博士学位的人中有34%是外国学生;取得工程博士学位的学生中留学生占56%,而其中最优秀的学生多为中国人。

成绩代表过去,扬长避短是教育百年大计。近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09年杭州高等教育国际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提出,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机制应有适当调整,并当场倡议教授治学,还学术权力以学术。从这个角度讲,北曼切斯特大学的教学管理模式,其学术资源挖掘与利用的方法,其教授治校、教授治学,学生助教、学生助学的办学思维应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东学西学,虽各有千秋,然道术未裂,唯有外位性借鉴与互补性整合,既有全球化教育格局,又不乏本土教育优势。时空荏苒,中美高校教育携手牵动教育资源,天堑变通衢。

猜你喜欢

教授学术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大学》
刘排教授简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