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逄小威 镜头背后的凝视与思索

2010-07-21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0年6期
关键词:世博世博会摄影家

耿国彪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中国的一件大事,而且是世界的一件盛事。上海世博会5月1日开幕以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纷至沓来,前来欣赏和了解世界文化和科技的最前沿展示。每一届世博会的建筑都展现了设计师不同的理念和各国不同的文化,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同样体现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展示出不同国度、不同民族的一个个梦想。摄影家逄小威多年来对建筑和人物情有独钟,拍摄了大量具有人文情怀的作品。这次上海世博会,他多次前往上海,对世博会园区建筑进行了写实风格的拍摄,向大家展示出世博建筑之美和文化之美。在逄小威摄影展《上海·2010》开幕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他,希望通过他的讲述,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摄影家眼中的世博会。

绿色中国:每一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和喜好,据我所知,你一直拍摄人物肖像,而且取得了很大成功,这次你为什么要选择拍摄世博,拍摄上海?

逄小威:肖像与建筑是我个人从事摄影以来,最喜欢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我的心目中是水平的。可能是机缘的关系,大家看到了我更多的人物肖像作品,但建筑中所包含的人类智慧和时光的印记是我永恒的诱惑。

上海世博会就像一个真实的梦,百年前中国曾有人著书预言,世博会将来到中国,并且就在上海举办。巧合也好,真实也罢,但世博会真的就来到了上海。在黄浦江两岸,世界最新的科技和各种风格的建筑在这里集体亮相,这是一个多大的诱惑,多好的机会!作为一个对建筑特别关注的摄影师,我绝对不会错过这个机会。同时,我把今天的上海,作为一个时间的横断面真实记录下来,不光是告诉那些没有机会去看世博会的人们,而且也要告诉若干年以后的人们,2010上海世博会是个什么样子,2010的上海是怎样的。所以,我这次展览的名字就叫《上海·2010》。

《绿色中国》:在建筑摄影中,很多采用写意手法,更多的表现摄影师对建筑的主观感受。而你这次关于上海的拍摄全部采用写实的方式,为什么?

逄小威:我推崇写实主义。我认为一张建筑照片中的美感应该由建筑本身来传达,而不是摄影师炫弄技巧。原始的记录,尊重建筑的本身,没有过多为技巧而技巧的拍摄,把建筑物原汁原味地呈现,我只是一个记录者。

摄影家有两种,一种是写实的,尊重被摄物,注重细节、质感的表现,自然的光线,呈现给大家是一种能见到的、真实的东西;还有一种是被摄物不重要,而是通过摄影家的艺术表现、拍摄技巧、拍摄的手法展现,更注重自己的思路和感受。至少目前我还是前者,过去拍摄人物,一般我不要求被摄人物化妆,在自然光下,还原一个真实的、自然的、朴素的、单纯的自己。一开始有些明星人物是抵触的、置疑的,而当我把拍摄好的照片给他们看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这样的自己才是更真实的自我。

绿色中国:世博会是人类的一次盛会,世界人民都在关注,肯定会有很多摄影师来这里创作,你是怎样将自己的照片和别人区别开来,你的思路又是如何的?

逄小威:第一,我的拍摄对象不只是世博建筑,还有上海的百年经典老建筑,里弄、石库门、浦东、文化名人故居、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浦东陆家嘴等,我要展现的是2010年一个时间横断面中的上海。第二,在拍摄世博建筑时突出建设过程中的时间性,有机会就去拍,不停止,我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可復制的,再加上时间、视角、工程进度,就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空表现。这次展览中我就重点将中国馆几个不同时间段的拍摄集中在一起,让观众能够感受到中国馆建筑过程中的变化。

绿色中国:讲讲你的拍摄过程。

逄小威:入园拍摄的这些日子中,我没有看到专业的摄影师,只看到几个拿着数码小卡片机的人在拍摄。世博园里的建筑大部分都堪称精品,是人类各种文化、理念、智慧、思想在建筑上的一次集中展示,不管是国外的、还是国内的都非常美。我选择在基本竣工之前、观众入场之前去拍摄。这样既保证了建筑物的完整,也没有人如潮涌的观众。

我们的拍摄很紧张,每次入园都像是最后一次入园。每次都在各场馆间奔跑,因为每天的场馆都在变化,也许今天这里吊装完最后一个设施,就更完整了;也许那里外围已经清扫了一遍,更干净了。所以,虽然我们每天都在重复拍摄,但每天都不相同,我想尽可能拍到最完整的、最完美的作品。

每天早上起来,我告诉助手们,一定要填饱肚子、喝足水,因为进园以后,没地方吃饭喝水,也没有时间吃饭喝水。我不愿意用吃饭喝水这些事情干扰我的拍摄,耽误一会儿可能就会影响拍摄进度。所以,在那些天,那些建设场馆的工作人员,会看到几个奔跑着的人,背着大大的机器,重重的脚架穿梭于各场馆。我的助手都比我年轻,他们每天脚底都会磨出几个水泡,戳破以后,第二天又磨出新水泡,真的是特别辛苦。

绿色中国:我知道摄影师的每一次拍摄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不是灵魂的痛苦,就是身体的痛苦,但拍摄完成后,每一次回味又会得到许多。请问在这次拍摄当中,你得到了什么?

逄小威:我觉得自己特别的幸福。我喜欢建筑,当这么多精品建筑呈现在面前的时候,你又可以去拍摄,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我用自己的镜头去触摸每一座建筑,每一个平面、每一块色彩,这是一种异乎寻常的享受。我真的喜欢这园中的很多建筑,它们对我构成了独特的吸引,虽然拍摄过程太累、太辛苦,但同时我也在享受这个过程。

绿色中国:过去,你的很多影展都是以黑白作为主调,为什么这次大部分改用彩色了呢?

逄小威:如果不是世博会这个机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承载一个国家文化和科技的建筑在上海呈现。世博会在发展,世界在发展,科技在发展,过去的世博和今天的世博是不一样的。一切从世博开始。曾改变我们生活的电灯、电话都是世博会的产物。上海世博会会有更多的科技和创新进入我们的生活。我有幸成为一个记录者。

色彩也是现代建筑一个很重要的语言元素,更是这次世博建筑的表达元素,我应该忠实地加以表现,换句话说,如果是我逄小威个人的一次建筑摄影作品展,也许我会坚持我喜爱的黑白影像,但这次展览我应该承担一份向人们介绍世博的责任,从我这里传达出的信息应该尊重于原作,而非个人的自我表现。

这次上海世博会的理念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全人类的一个共同愿望。现在全世界都在进行城市化进程,尤其是中国正处在城市化进程的初期,如何通过城市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一个梦想,任何一个梦想都是有色彩的。我期盼这个梦想能够成为现实。

绿色中国:在世博会之外,你要给观众展现一个什么样的上海?

逄小威: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也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今天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我镜头里的上海是建筑,建筑是无声的,但是它是有生命的,每座建筑它都在用自己的语言述说着、表达着,今天上海人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今天的上海是什么样的?我的工作就是真实的记录,真实才是最有力量的。

我的摄影理念是完美的技术加真实的呈现,我觉得摄影师要站在自己作品的后面,突出的是被摄物。我一直认为,在大自然面前我们都是渺小的,大自然本身太美了,不去卖弄自己的摄影技巧,忠实地去记录,重要的是表现要有力量,眼光要敏锐,发现要有特点,摄影师本人并不重要。

猜你喜欢

世博世博会摄影家
黄山老年大学摄影家协会作品选登
摄影家胡小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罗剑平眼中的锦屏
摄影家杨黎明眼中的锦屏
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部分国家馆
世博会中国馆昨日竣工
题目:好……又好……
给“世博”拍张照
品会徽
迎世博:海宝带你游世博(六)荷兰馆和卢森堡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