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讯

2010-07-21

绿色中国 2010年6期
关键词:防沙治沙生物

声 音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12个国家之一,也是世界农作物八大起源中心和四大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保护好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今年要以开展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活动为契机,修订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着力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

——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

节约是中国人的好传统,现在的年轻人崇尚低碳的生活方式,这是对社会、对未来、对国家负责的具体体现。因为大家关注的是未来,不仅仅是关注眼下,低碳也罢,节能也罢,实际上主要是可持续发展。就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发展留下空间,留下发展的条件。

——国家节能中心主任李仰哲

中国在一定时期内能源需求还会增长。要满足这一需求,没有可再生能源是不可能的。对中国来说,复制工业国家的传统能源模式没有意义。中国应该跳过这一步,直接跨入可再生能源时代。

——德国“可再生能源法之父”赫尔曼谢尔

不论是否举办世博,改善城市环境都是上海城市必做的工作。上海世博会是针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合作研发新技术的特殊机会。发达国家必须帮助发展中国家,避免重复当年发展碳排放经济所走过的弯路。国际社会只有通过技术合作的手段,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

——上海环保局局长张全

要闻

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席卷保护浪潮

据专家估计,由于人类活动和日益加剧的气候变化,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种类正在以相当于正常水平1000倍的速度消失,而生物多样性的快速消失,将对人类健康以及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从而进一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全世界目前约有3.4万种植物和520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为保护濒临灭绝的动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护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物资源,推动各国迅速采取行动,联大在2006年通过决议,将2010年设立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伴随着5月22日国际生物多样日来临,中国大地上演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行动高潮。人们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普及生物多样性知识,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生物多样性就是我们的生命”的主题。

绿色传媒战略合作框架意向签约仪式在京举办

2010年5月19日,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合作在京举办了绿色传媒战略合作框架意向签约仪式。双方共同签署了《绿色传媒战略合作框架意向》,标志着双方合作的绿色传媒工程正式启动。环境保护部环境发展中心主任唐丁丁、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焦志延、中国广播电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总公司总经理李金荣等出席了签约仪式并致辞。项目启动后,合作双方将共同打造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绿色传媒示范,引领全社会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

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增设“环保电影展”

5月26日,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对指定的25家星级影院举行了授牌仪式。据悉,本届影展在数量、题材、内容等方面都会超过往年,堪称一届全球电影的“视博汇”。 除“官方推荐”、“向大师致敬”、“全景中国”、“多元视角”、“地球村”和“纪录片&短片”等6大板块外,还增设了“环保电影展”,以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此次环保电影展也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继2008年成功推出“绿色环保电影展映”后,第二次举办环保电影展,旨在提高电影从业人员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理念,也借助明星、名家等公众人物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呼吁更多人参与到保护地球家园的公益事业中去。

浙江首个碳汇增汇森林经营项目启动

5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启动了以“参与碳补偿,消除碳足迹”为主题的2010年公益林森林经营增汇项目。这是自建立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以来,浙江省首个增汇森林经营项目。2008年底,浙江省温州市向国家林业局申请建立了中国绿色碳基金温州专项,此次公益林森林经营增汇项目是该专项内容之一,项目将对玉壶镇东樟、底村、岭岙等村的火烧迹地进行人工造林,疏林地进行人工补植造林,其他林地进行封山育林、封山固林,通过以上措施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森林吸碳、固碳功能。补植选用的树种包括深山含笑、樟树、浙江楠、闽楠等珍贵树种。此次森林经营项目规模约1万亩,计划到2011年春季完成。

2010年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确定

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公室、宣传办公室日前就做好今年“6·17”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工作发出通知,要求各地紧紧围绕“防沙治沙惠及民生”這一主题,动员各方面力量参与防沙治沙,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防沙治沙的舆论氛围。今年防沙治沙工作的重点宣传内容是:生态改善、民生进步的防沙治沙典型,防沙治沙战线涌现出来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建设十年取得的主要成效、经验和典型;使用最新监测成果反映重点地区、敏感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动态变化形势,体现防沙治沙成效;普及沙尘暴基本知识和灾害预防常识;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石漠化防治及国际履约工作的新进展、新成效。

全球首个大熊猫“野放中心”将启动建设

全球首个国际大熊猫野外放归研究平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将于5月底正式启动建设。“野放中心”选址在都江堰市玉堂镇马家沟,共有130余亩建设用地,1892亩租用林地,预计总投资6000万元。未来3到5年完全建成后,“野放中心”将迎来首批“试验性”入住的3到5只大熊猫。“野放中心”也将适当向游客开放,成为集大熊猫资源、科研、教育和旅游综合开发为一体的国际生态保护教育旅游示范区。

数字

中国后备耕地8亿亩,

40%具较好开发条件

在中国科协召开的今年第五期“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中国科协公布了中国科学院完成的一项最新调研成果。成果显示,我国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约8亿亩。根据专家的研究表明,在8亿亩具有不同适宜程度的耕地后备资源中,约4.8亿亩处在湿润与半湿润区,具有较好开发条件的占40%左右,约占现有耕地资源的26.9%。

外来生物入侵年损失1200亿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外来入侵生物不仅破坏生态平衡,加速物种灭绝,毁灭农业生产,影响国际贸易,甚至可以危害人类生命,威胁国家安全。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大陆外来入侵物种多达280余种,其中昆虫和木兰是主要的入侵动物和入侵植物类群,分别占入侵种总数的25%和40%。我国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每年对经济和环境造成的损失约1200亿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1.36%。

我国近2000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

第14届CITES(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公约)缔约国大会上通过了CITES附录,这个附录是受国际贸易影响而有灭绝危险的野生生物名录、我国的1999个动植物种名列其中,占到了CITES附录所收录的物种总数的6%。

(责编:郑婷)

猜你喜欢

防沙治沙生物
进军沙漠:新中国的治沙人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