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劳动统计中平均工资指数的浅议

2010-06-20上海铁路局劳卫处

上海铁道增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职工工资基期报告期

于 奕 上海铁路局劳卫处

平均工资指数是劳动统计中广泛应用的一种综合指标,是对职工收入水平变化幅度的度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平均工资指数不能准确反应职工收入水平的实际变化,往往会出现"失真",因此,如何准确运用平均工资指数这一指标,是劳动统计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

1平均工资指数的含义

平均工资是指在报告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P)=报告期实际支付的工资总额÷报告期平均人数

平均工资指数是指报告期平均工资与基期平均工资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平均工资指数(T)=报告期平均工资÷基期平均工资×100%

2 平均工资指数"失真"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平均工资指数的"失真"。

在表1的例子中看到,某单位2009年职工平均工资指数为99.4%,平均工资增量为-200元,那么能否断定职工的工资水平比上年减少了呢?从在岗、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来看,2009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为112.5%,即2009年在岗职工工资收入比2008年增加了12.5%;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为110.0%,即2009年非在岗职工工资收入比2008年增加了10%。既然在岗、非在岗职工工资收入都增加了,为什么全体职工工资指数会是负数呢?

表1 某单位2008年-2009年职工工资情况

仔细从例1中分析发现,发生矛盾现象的原因是2009年职工人员结构与2008年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09年该单位500名在岗职工由于某种原因转为了非在岗职工,并享受非在岗职工工资待遇,在岗职工占职工总量的比例由2008年的80%下降到了40%。虽然在岗职工和非在岗职工的工资待遇都有增加,但由于工资水平较高的在岗职工人数减少、工资水平较低的非在岗职工人数增加,使得该单位报告期工资总额有所下降,造成了平均工资指数不升反而下降,掩盖了增加工资的实际现象。

3 利用固定组成指数来消除平均工资指数的"失真"

平均工资"失真"的原因主要是人员结构的变化,通过结构影响系数对平均工资指数进行修正,得到更符合实际的平均工资指数,即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

3.1 结构影响系数

为了消除各分组平均工资变动对平均工资指数的影响,只反映各分组人员结构变化,需要把各分组平均工资因素固定在基期水平上,对基期和报告期内各分组人员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这种把各分组平均工资固定在基期上求得的平均工资指数,称为平均工资的结构影响系数。计算公式为:

结构影响系数(R)=[(ΣZ0W0)÷ΣW0]÷[(ΣZ0W1)÷ΣW1]

其中:Z0是指基期平均工资,W0是指基期平均人数,W1是指报告期平均人数。

3.2 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

为了消除各分组结构对平均工资指数的影响,我们将平均工资指数(T)与结构影响系数(R)相乘,得到了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R)。

即:

S=T×R=[(ΣZ1W1)÷ΣW1]÷[(ΣZ0W1)÷ΣW1]×100%

从以上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将各分组人员结构固定在了报告期平均人数上,消除了各分组内人员结构的变化。

根据例1中的数据计算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S等于111.9%。

该单位职工平均工资比上年增加11.9%,在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12.5%)与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10.0%)之间,更符合职工实际工资水平的增长。

4 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的评价

离散系数(Vσ)广泛用于比较对不同组别数据的离散程度,离散系数越大说明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大,代表性不强;离散系数越小说明数据离散程度就小,代表性就强。下面就通过计算两个指数的离散系数来对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4.1 平均工资指数离散系数

将职工平均工资指数(T平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T在岗)、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T非在岗)代入离散系数公式,得到V平均=15.1%。

4.2 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离散系数

将职工平均工资指数(T固定)、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T在岗)、非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数(T非在岗)代入离散系数公式,得到 V固定= 1.3% <V平均。

即固定组成平均工资指数要比平均工资指数更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职工收入水平的变化情况。

猜你喜欢

职工工资基期报告期
上市公司三季报双重报告期的现象、成因与对策
——基于招商蛇口的案例研究
报告期内增加、减少子公司在合并报表中的处理
我国房地产价格统计方法探究
上市公司三季报报告期不一致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近一周(2019年报告期)业绩预测上升幅度前10名
《2017年上海市钟表制造业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指导建议》发布
发展速度
发展速度
专业市场价格指数基期调整研究
浅析企业在职培训对职工工资收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