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异位妊娠保守治疗68例临床应用

2010-06-11徐明丽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蜕膜副反应绒毛

徐明丽

(遵义市第五人民医院,贵州 遵义563000)

近数年来异位妊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及孕妇生命及生殖健康。随着血 -HCG测定的灵敏度增强,阴道B超早期诊断技术的提高,使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率上升,治疗手段明显改进。本文对68例早期异位妊娠患者采用的保守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8月我院收治的早期异位妊娠患者68例,经查血 -HCG检查、B超检查、诊刮术确诊为输卵管妊娠未破裂型和流产型的病例,符合药物治疗条件[1]。采用甲氨蝶蛉(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68例。

1.2 诊断依据及适应症的选择[1]。①有停经史或虽无停经史有异常出血史,伴有或不伴有腹痛;尿HCG阳性;②无活动性腹腔内出血;③超声显示输卵管妊娠包块≤4cm,④血-HCG在2000U/L以下;⑤无肝、肾功能障碍及血象异常;⑥无药物治疗的禁忌证。

1.3 治疗方法 采用甲氨碟蛉(MTX)和米非司酮联合治疗68例,按50mg/m2MTX肌内注射,另加米非司酮100~150mg,每日1次,连服3d,1wk后血-HCG下降<15%重复给药。用药期间观察血象、腹痛及生命体征变化,若观察治疗过程中出现腹痛加重,内出血增多,则改行手术治疗。

1.4 治愈标准 ①血 -HCG转为正常(<50U/L);②腹痛、阴道流血消失;③B超提示盆腔内包块缩小>3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精确概率统计法

2 结果

2.1 治疗成功率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

2.2 随访输卵管及治疗后的复孕情况 有生育要求36例,分别于治疗后4~6月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检查,同时进行为期1~2年的复孕追踪观察。通畅33例(占91.7%),再次妊娠31例(占86.1%)。药物治疗异位妊娠对输卵管及再次妊娠的影响小,效果确切。

3 讨论

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取决于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尽管在腹腔镜、宫腔镜或B超的指引下穿刺孕囊后局部注射MTX,治疗成功率高、副反应小,但所用辅助设备价格高、技术性强,难以在基层推广,而全身用药简单、方便,其成功率较高,所以目前药物治疗作者倾向于全身用药。

目前异位妊娠的保守治疗方案很多,需选择一种既有效又经济的治疗方法。MTX属叶酸拮抗物,能与二氢叶酸还原酶活性部位结合,从而阻止嘌呤环与胸腺嘧啶核苷酸的合成,干扰DNA、RNA及蛋白质合成和胚胎滋养细胞分裂,而滋养细胞对MTX有高度敏感性,从而达到胎盘、绒毛变性坏死、胚胎死亡,达到治疗异位妊娠的目的。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产生一些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口腔溃疡、肝肾功能损害等,一般停药后可以逐渐恢复正常,必要时给予对症处理可减轻症状。米非司酮是一种强效的抗孕激素药物,在分子水平与内源性孕酮竞争结合受体,产生较强的抗孕酮作用,主要作用于蜕膜及绒毛,抑制滋养细胞增殖。其抑制绒毛的细胞增值作用强于对蜕膜组织的作用,它还诱导绒毛及蜕膜组织细胞调亡,使其变性环死,使LH分泌减少,黄体溶解,胚囊坏死而流产。而且米非司酮安全性好,无明显生殖毒性[2],已广泛用于抗早孕。MTX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异位妊娠疗效有相加的作用,能有效、更快地抑制滋养细胞增长,减少发生输卵管妊娠破裂的危险性,显著提高成功率,临床显示,二者联合治疗异位妊娠在治愈率、缩短血-HCG转阴时间、异位包块缩小消失时间、平均住院日等方面有良好的效果,治疗成功率达92.6%。但是在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口腔溃疡、肝功能损害等方面明显增高,能否减少MTX的剂量或加用甲酰四氢叶酸来减少毒副反应有待进一步探讨。

异位妊娠发病率逐年随着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相当部分的异位妊娠能在未破裂前得以诊断,为非手术治疗的成功创造了条件,一般认为异位妊娠后20%~60%可发生不孕。药物治疗比保守性手术更有效,因此采用合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对迫切要求保留生育能力的妇女意义更为重大。

[1]乐杰,妇产科学 [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0-117.

[2]曹泽毅,中华妇产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86.

猜你喜欢

蜕膜副反应绒毛
猫笔
补肾活血方对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蜕膜与外周血中IL-21、IL-27的影响
蜕膜化缺陷在子痫前期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flow separation over a backward-facing step with high Reynolds number
人工流产术中所见子宫颈蜕膜性息肉的研究
吹绒毛
绒毛栗色鼠尾草根化学成分的研究
动物免疫副反应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副反应的处置
浅谈生猪免疫副反应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