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析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形成

2010-06-04尹环容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蜻蜓语言评价

尹环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好的客观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在实践过程中完成听、说、读、写的训练及语言的输入输出,培养言语能力。因此,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尤其重要。下面以《放飞蜻蜓》一课的教学为例,来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形成。

一、运用合理丰富的语言激活互动

1.以问促思,变被动为主动。准确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创造出轻松愉快、生动活泼、情知交融、思维活跃的乐学场面。在《放飞蜻蜓》一课教学中,老师根据课文表达的需要,引导质疑解难,启迪思维。语言或清楚简洁,明白易懂“从孩子们与陶先生的对话中,你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或设置悬念,激起体验“假如陶先生是这样对孩子们说话,孩子们会有怎样的表现?”或引发联想,启迪思维“蜻蜓飞在空中,孩子们和蜻蜓会互相说些什么?”……教师就是这样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不用复杂的语言,不是自问自答,而是靠教师的语言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合力。

2.以趣生情,让学生乐于交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有心人”、“有情人”。教学《放飞蜻蜓》一课前,老师让学生动手查找蜻蜓的相关资料,并互相交流,后由教师与其它学生作简短的评价,再播放蜻蜓空中飞舞,孩子们追逐嘻戏的场面。通过这些,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尽快融入课堂教学中。有了课前所作的这些准备,在师生共同学习时,整堂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了课前观赏“蜻蜓图”的铺垫,更能对比体会出课文结尾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急不可待,由此让学生感受到陶行知先生语言的魅力及他对孩子们及蜻蜓的关爱;有了课前搜集的资料,在让学生补充10自然段结尾省略号的空白内容时,学生有话可说,这样既让学生感受到陶先生知识的丰富,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拓宽了语文学习视野,更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

二、关注真情实感,促进互动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善于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丰富的面部表情,多样的肢体语言,形成师生积极的情感互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和调控学生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发挥最佳的学习潜力。

1.以情激情。语文教学,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将自己对文章的领悟、品味传达给学生,带领学生快乐地走进课文。教学《放飞蜻蜓》一课,在完成初读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内容后,进入品味语言环节,教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自己先表演了一个神情古板、语气严厉的先生向孩子们介绍有关蜻蜓的知识,再提出问题“假如陶行知先生是以这样的神态语调对孩子们说话,你是其中的一个孩子,听了这些话,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有的说“我会吓得跑掉。”有的说“我会被他吓呆的,不知道干什么。”有的说“我会不情愿地把蜻蜓给他,但心里想,等你走后,我再去捉蜻蜓。”……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题“陶行知先生到底是怎样打动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心甘情愿、迫不急待地放飞蜻蜓?”教师以情引情,以情激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迫切地去体验文章感情,接受语文熏陶,促进了语文能力的形成。

2.调整难度。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老师先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孩子们为什么把蜻蜓放了?”学生不知从何回答。老师及时进行了调整,重新设计出两个有坡度并紧密相连的问题“从孩子们与陶先生的对话中,你了解了蜻蜓的哪些知识?”“陶先生的哪些言行打动了孩子们,让他们主动地放飞蜻蜓?”老师这样在课堂上及时洞察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遇到的困难,耐心加以辅导,缓解紧张情绪,,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形成积极的心理,使互动的双方达到和谐默契。

三、设计小组合作,激发互动

语文合作学习不限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也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成长的园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推广和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1.交流设计活动,搭建互动平台。在《放飞蜻蜓》第一课时的生字教学中,老师设计了“读字音——写字形——生字组词——用词说句”流水作业活动。首先在组内让学生进行练习,再以“掌”“衡”“商”这几个难学字为重点,由三个小组同学上台按以下程序展示,在规定时间内,哪个组的成员听音准确,所写字正确,所说句子多而规范,并相机评价交流的情况。在新课结束前,开展课本剧表演赛。要求各组用规范正确的语言,丰富自然的表情,恰当的动作进行表演。老师对各组的表演作出恰当的评价,表扬好的,帮助表演有欠缺的小组分析原因,引导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次做得更好。

2.加强活动组织,增强合作实效。语文老师在课前可把学生划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按知识、能力、水平、性别等混合分成4~6人一组,有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汇报人。成员明确职责: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记录员记录本组观点想法;发言人代表本组汇报学习成果;资料员负责收集相关学习资料。并使每个学生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在阅读、讨论、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中,老师对合作学习小组集体及个人从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方面给予恰当的评价。

四、依靠评价激励,推动互动

1.语文味的评价,促学生会学。教师在课堂上应创造一个和谐环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和肯定。特别是语文教学,语文老师应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独特的具有语文味的评价,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习的助力器和催化剂。在教学《放飞蜻蜓》一课时,老师这样引导学生:“请你代替小朋友来夸夸陶行知先生。”学生思维活跃,表达各异:“陶先生你真了不起,知道那么多有关蜻蜓的知识。”“陶先生你对我们真好,没有大声吼我们,责骂我们做错了事。”“陶行知先生你是一位大人物,把我们小孩子当朋友,关心爱护我们,谢谢您!(还鞠了一躬。)”……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是:“你说得真好。”“讲得不错。”“你真聪明,说的话像一位作家。”这样的评价是肯定的,能起激励作用,但缺少了对语言学习的关注。对上面提到的回答,老师可以作这样的评价:“老师相信你,读懂了课文,已了解了蜻蜓的许多知识,你也了不起。”“你把陶先生的慈爱具体化为没有大声责骂,真会理解词。”“是啊,陶先生的爱心打动了你,也打动了老师,让你们,我,蜻蜓一起对陶先生说,谢谢您,陶先生!”这样的评价,能促使学生更多地关注语言文字的学习,增强他们学习语言文字的主动性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情达意的意识。

2.激励性的评价,促学生乐学。《语文课程标准》“评价建议”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首要原则是客观公正,在此基础上,再坚持以鼓励为主。当学生很好地完成了任务,老师要鼓励;回答问题有创新,要表扬;回答不完善要激励;回答有错误时,要先肯定学生爱思考、敢回答的一面,再指出错因及改正方法,做到让学生活跃地站起来,更要体面地坐下去。老师在教学《放飞蜻蜓》时,学生给“陶”组词为“淘气”,教师不是直接说:你讲错了。而是评价:“你将‘陶组词为‘淘气,说明你在动脑筋呢,知道‘陶‘淘它们是同音字,现在我们比较‘陶‘淘这两个字的字形及用法,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会正确地使用。”这样的评价真正地发挥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树立自信心的作用,学生会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学习,在课堂上将迸射出多姿多彩的创新火花。

猜你喜欢

蜻蜓语言评价
蜻蜓
蜻蜓点水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蜻蜓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