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的课堂更精彩

2010-06-04郑亚楠

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生物实验思维

郑亚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世纪从事生物基础教育的工作者,我们在培养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使学生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我们的课堂也应该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让创新的课堂更精彩。

1.教师要不断加强创新意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之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消除创新的神秘感,告诉他们只要不墨守成规,能从不同角度提出合乎事物发展规律的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就是创新。

作为教师,必须树立终生学习、终生实践、积累知识的观念,做刻苦学习、创新学习的带头人。更新知识是创新教育的前提,没有全面的、更新的知识基础,就无法将创新带到课堂上来。

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营造创新环境。现代创新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主张“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的双边活动,尤其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使教师、学生、教材、教学环境四个变量形成最佳组合,发挥学生的自学潜能,是让生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学生相互讨论,允许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要多给学生思考、讨论的机会,对于一个概念、一个论点、一个实验、一个结论,不能一开始就讲得面面俱到,而应留有余地,让学生有想的机会。例如,在炎热的夏天,人在树林里为什么会感到特别凉爽?近些年来,我国不少地区沙尘暴的危害越来越严重,请分析一下,在沙尘暴的起因中哪些与人类活动有关?这将会产生怎样的后果?近视眼的人戴近视眼镜,老年后是不是不用戴老花眼镜?等等。这样可以启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给他们讨论的机会,使之分析和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3.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兴趣是生物学教学的磁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

教师应尽量在带有诱导的情景中提出具有启发性的思考问题,这样既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要掌握的部分,又可使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一边阅读一边思考,抓住本质特征,加深理解。例如,在学生自学生态系统内容时,让他们对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进行分析,找出其相互关系。如目前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很严重,假设在生态系统中,鸟类的数量少了,整个生态系统会出现什么情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众说纷纭,将之归纳为以下三类:鸟类少→害虫多→草原少→牛羊少→牧民受害;鸟类少→害虫多→森林少→植物性动物少→肉食性动物少→人受害;鸟类少→害虫多→庄稼少→人受害。这样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而且还使他们认识到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科学之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生物科学也向着更加关注人类自身的方向发展。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过度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粮食短缺等诸多方面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例如,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耐储存的番茄、高产的大豆、体大肉嫩的鲤鱼。袁隆平爷爷运用生物科学技术,培育出举世闻名的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解决了我国粮食短缺的问题。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讲解这些科学技术新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4.培养创新思维。“读书贵有疑。”书本上的知识、定义、结论并非都是千真万确、完美无缺的。因此,要让学生不拘泥于课本,不搞简单的就事论事,使他们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中去,打破先人和教科书的思想框框,这样才能有所建树。在课堂上,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思维、勇于创新,以有效拓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生物新教材初一下册课本中提到“蛋白质的特性是遇到双缩脲试剂变红褐色”,而在实际实验中却是变黄褐色,这样就引起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怀疑:“是书本上的结论错了,还是实验过程中出现误差造成的?”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激烈的争论,他们各自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各种假设和推测。再如,在“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实验中,所用的淀粉是制成糊状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淀粉不制成糊状也照样能变成蓝色。而课本中为什么说淀粉必须制成糊状呢?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认为课本中这一要求明显过于死板。这些理论知识和实际现象的差别,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探索的兴趣,正是教师梦寐以求的目标。

为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突破旧的思维框架,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对同一个问题,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方面出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例如,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移栽植物时,为什么要去掉植物的一部分枝叶,还要带点娘家土?为什么要在下午移栽?刚移栽后的植物幼苗为什么要进行遮荫?为什么大树底下好乘凉?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是围绕一个核心知识,即蒸腾作用。对同一问题采取变换角度的方法提问,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变通性,又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也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可以利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初中生物新教材中,有些探究实验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骤并未作过死的规定,而是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留有充分的空间。例如,学习“甲状腺激素对蝌蚪发育有促进作用”时,只为学生提供几只幼小的蝌蚪和甲状腺激素,让学生设计一个对照实验来证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在这个活动中,要求学生写出实验的变量,应当给蝌蚪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条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蝌蚪,喂的饵料应当相同吗?水质和水温应当相同吗?还应当注意什么问题?等等,由此,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对照实验计划。

5.培养创新能力。以问促思,以思促“动”,使学生产生亲自动手操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动机,从而以更积极的姿态投入到实践中去,实现对其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教学时,必须以重视能力为核心,改变过去的教学模式。如“学习测定肺活量的方法”实验,因学校生物实验室暂时无肺活量计,于是笔者要求学生献计献策,最后,他们通过一番激烈的讨论、思考、验证,找到了能替补实验材料的器材,并很快设计出一个简便而又可行的方案:①实验材料:气球、度量烧杯、小水桶、笔。②测量者深吸气后向气球内深呼气,然后扎紧气球口。③将气球全部按入水中,用笔画出水面的上升界线,然后用物理学原理测出气球所占体积的水,即为被测者的肺活量。

“教学创新”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热点。在生物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尊重他们的人格,树立他们的创新意识,启迪他们的创新能力,保护他们的创新兴趣和积极态度,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点燃他们心中的创造之火。这样,创新的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刘艳秋.在新课推进中实施创造教育[J].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4,25(2):89-90.

[2]汪志明.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的尝试[J].生物学教学,2000,25(5):8-9.

[3]韩秀铃.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3,5(3):384.

[4]王大伟.中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创新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7(2):121-123.

[5]王野川.创新教育:新世纪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3):23-25.

[6]李兰茹.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J].生物学教学,2004,28(11):17-18.

[7]刘河汪.浅谈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72-73.

[8]吴莉芬.创新教育与生物教学[J].龙岩师专学报,2004,(2):159-160.

[9]刘燕茹.课程改革形势下开展中学生物实验教学的几点探索[J].福建教育学院报,2003,(6):126-127.

[10]胡继飞.论新课程背景下生物教师的观念转变[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1(4):307-311.

猜你喜欢

生物实验思维
第12话 完美生物
生物趣多多
声波实验
关于植物的小实验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最酷的太空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