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契约在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中的运用

2010-05-19魏有兴周国莉

文教资料 2010年32期
关键词:入学契约辅导员

魏有兴 周国莉

一、引言

心理契约的研究起始于Argyris[1]对工人与工头之间一种隐性的非正式默契关系的探讨,但他并没有对这一术语加以界定。随后Levinson[2]等学者肯定了Argyris的发现,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内隐的未书面化的一套有关权利义务关系的相互期望,强调心理契约关系中存在两个主体。Schein[3]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对心理契约下了如此定义:“在组织中,每个成员和不同的管理者,以及其他人之间,在任何时候都存在的没有明文规定的一套期望。”Schein强调了心理契约在组织建设中的地位及它在双方形成的权力和义务关系中所起到的作用,心理契约一旦破环,将导致雇员不再信任组织并为之服务,从而最终导致危及组织的正常运转。可见,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成员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能使组织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成员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组织的发展之中。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贯穿工作循环过程的始终,组织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过去,人们对心理契约的应用研究多集中于经济组织内成员间的雇佣关系,事实上,心理契约作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范畴,可以应用于多个领域,比如高校中政治辅导员与学生之间就是一种借助心理契约为纽带的“雇佣”关系。因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考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就是存在着一系列的期待和期望,其中学生对辅导员的期望,包括期望辅导员具备渊博的知识、高尚的人格、良好的管理方法等;而辅导员对学生的期望包括期望学生热爱学习、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志存高远等,通过找出各自期望的结合点,构成心理契约。

二、引入心理契约对辅导员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

1.心理契约丰富了政治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目前,心理契约作为影响企业员工工作态度、工作情绪及工作效果的一项重要因素已成为了共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心理契约对于进一步理顺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关系、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功能。将心理契约引进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即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展现出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极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观、主体观、发展观和综合观。心理契约的引进,弥补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单向性的缺陷,它鼓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之间在平等、真诚的前提下进行深层次、高效率的心灵沟通,这样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参与度和参与热情,实现了教育关系双方的良性互动。针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重视灌输与说教的情况,将心理契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和工作方法。心理契约能切合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实际,具有很强的个性和时代性。通过构建和谐的心理契约,增强了在多元化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心理契约能使学生保持长久的激励效用

心理契约在组织里发挥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激励作用。其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励理论及关于人性的诸多假设上。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当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后,才会追求更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而在正式的书面契约中,很少涉及与较高层次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心理契约来相互约定。正是这种相互约定的共同信念将激发人强大的动力,并为实现这些信念而倍加努力。基于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到毕业这个阶段需要层次不断增加的特点,辅导员将心理契约运用于日常的学生管理过程中,以需求为切入点进行不断激励,不断满足学生的层次需要。例如学生刚入学迫切需要了解专业,需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后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学习过程的价值肯定,等等,通过不断的满足,达到更加努力学习的目的。

3.心理契约可以维持学生与辅导员的良性沟通

学分制和选课制下的大学生更有自主性和多样性,大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独立自主能力更加强烈。这种独立性和自主性很容易使学生与学校分离、学生与老师分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无法建立合理的心理契约,从而各行其是,无法达到共赢。所以,辅导员应该通过一系列的举措和情感交流同大学生交流相互依赖的共同信念,而这种信念主要是建立在情感因素和对未来价值认同的期望基础上的。这种心理契约一旦得以维持,良好的沟通也随之建立,能使学生与辅导员一道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奋斗,而不会轻易违背和脱离彼此的心理契约。

三、影响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因素

1.情感交流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情感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师生之间关系融洽友好,交流气氛和谐宽松,学生就会处于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会表现出旺盛的心理需求,更容易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此时他们会表现出更多的智慧与才能,在融洽宽松的环境下,也更容易产生灵感,发挥个人才能。另外,情感还具有迁移功能,即一个人对他人的情感会迁移到与他人相关的对象上。在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师生关系融洽,感情真挚,学生会将对老师良好的情感迁移到老师所要教化的知识上,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诲。可见,情感交流能够增进双方的情感信任度,增加心理期望值,从而转化为行动的动力。

2.沟通机制

良好的沟通是构建合理的心理契约的前提和基础。当今的大学生崇尚在平等轻松的环境中与人沟通和相处。他们日趋成熟,知识面和眼界在不断变化,同时自负的心理也在不断膨胀中,因此,他们的主动沟通意识不是很强。对于政治辅导员来说,他们往往会被日常琐碎的事情所缠绕,也没有主动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重管理轻服务,重说教轻协商。辅导员应该针对这种现状,主动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

3.期望与承诺

心理契约的显著特点是心理契约分别与成员的期望和“雇主”承诺之间存在差异。当成员的期望与组织的承诺趋向一致时将会使心理契约发挥最佳效果。新生从入学开始,政治辅导员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再给予合理的承诺。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要了解学生心理期望可以从学习环境是否良好、学习任务与未来职业取向是否吻合、学习与生活期间是否有安全与归属感、平时的努力付出与回报是否合理、价值取向是否认同、是否搭建足够多的提升素质的平台、就业与深造之路是否顺畅等方面着手。

四、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机制的构建

无论辅导员与大学生这两个主体是否承认,他们之间的心理契约都必然存在。作为实施心理契约的主动方,辅导员应该积极正视它,并根据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动构建并维系心理契约朝着有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向发展。其构建模型见图1。

图1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心理契约机制的构建模型

1.心理契约的构建

(1)入学教育。学生入学时是建立心理契约的最初阶段。学生从填报志愿、领到录取通知书开始,他们与学校间的心理契约关系就开始建立了,而这种建立是一种被动的契约关系。学生从入学开始,政治辅导员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老师也是接触最频繁的老师。辅导员在新生入学之后应该主动建立起这种心理契约关系。比如,可以组织系列入学教育活动,让学生更深层次了解学校规章制度、专业实力,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明确未来。这些系列教育活动,能使学生修正入学前的期望,树立正确和适当的期望,使学生的期望与学校和老师所能给的承诺尽量一致,从而缩小期望与承诺的差异。

(2)心理普查。新生心理普查是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构建辅导员与大学新生心理契约非常重要的环节。高校通过自查和他查两种方式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测试。通过普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访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辅导员通过对普查结果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心理期望,筛选掉不良或者不适当的期望,从而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动态,然后针对个体情况作出判断,实施差异“承诺”,建立心理契约的“雇佣”关系。

2.心理契约的维系

在大学期间,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心理契约维系是个长期和变化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构建容易,维系较难。这是因为学生的期望随着环境、阅历的变化在不断修正和变化中。因此,如何维系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显得尤其重要。

(1)加强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期望。学生入学之后,通过入学教育等手段,确立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契约。但是,这种心理契约并非一成不变。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适应之后,对学校及周围环境的期望很大程度上转化为对辅导员的期望。如果辅导员不采取不断交流的手段,很难迅速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期望,这样辅导员也就很难适时做出承诺调整。此时心理契约所产生的作用就很难发挥出来。

(2)建立定期交流机制,不断调整学生期望。入学教育只是初步建立了辅导员与新生的心理契约。入学教育只是一个较短的过程,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迅速树立正确的期望。同时,辅导员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也很难针对个体进行个案性的沟通和交流。因此,辅导员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从学生入学开始,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通过在心理契约中注入情感,不断修正学生的合理期望,缩短学生期望与承诺的距离,使心理契约作用发挥最大化。

(3)做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实际是帮助切合学生自身需要,协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择业价值观的树立与学生在高校的心理契约所发生的效用有直接关系。择业价值观实际就是学生对未来的一种憧憬与期望,是现实环境在学生头脑中未来的反应。因此,辅导员在学生建立心理契约之后,要重点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环境和形势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观。

(4)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搭建实现期望的平台。环境是制约辅导员与学生维持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宽松、公平和公正的学习环境是师生间心理契约中互相需要得到的重要期望。合理的竞争机制,学习任务与职业取向的吻合,都会影响到学生的价值认同、激励效果及未来的职业去向。辅导员在与学生建立心理契约之后,应该把着重点放在如何给学生搭建能实现各自期望的平台,既为他们创造一个具有激励效果的公平公正的环境,又给他们提供能产生强烈归属感、自尊感和成就感的场所。只有学生在辅导员所创建的良好环境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的期望。在构建良好环境的平台上,师生间的心理契约的维系才能正常进行。

五、结语

心理契约既是管理学中的一个范畴,又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高校辅导员工作既是一项管理工作,更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如果辅导员能充分认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也是与学生建立和维系心理契约的话,那么辅导员就可以根据心理契约的有关规律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使教育的理论得以升华、教育的效果得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契约不失为辅导员开展学生工作的一个有效途径和方法。

[1]Argyris,C.Understanding Organizational Behavior[M].Homewood Illinois:Dorsey Press,1960.

[2]Levinson,H.,Price,C.R,Munden,K.J.et al.Men,Management and Mental Health[M].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2.

[3]Schein,E.H.How to Break in the College Graduat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4,Vol.11-12:68-76.

猜你喜欢

入学契约辅导员
一纸契约保权益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新疆发现契约文书与中古西域的契约实践
入学面试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入学第一天
解放医生与契约精神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