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实习场”学习环境的文化分析

2010-05-17陈清华

关键词:院校情境高职

刘 利,陈清华,余 芳

(1.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实习场是为技能的学习提供专门练习、实践的空间场所,在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更为重要的是取其所含的隐喻之意,意思是在一个真实的或拟真的知识境脉中使学习者理解知识。高职院校“实习场”包括实验室、实训中心、实习基地等学习技能的真实情境,也包括项目式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而创设的,模拟真实情境而设计的学习场景,实习场为高职院校学习创设了生动、真实的、学生与学习资源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情境背景和条件,是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存在样态。

一、“实习场”是高职院校学习支持性物质条件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对技术知识的执行、操作、应用是高职院校学生获得职业能力的基础,在1998年国家教委印发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即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高职院校学生的操作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迁移能力以及对技术更新的适应能力都必须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实习场”为实践教育提供平台,反映的是“做中学”的基本理念,是培养职业能力的支持性的物质条件。

我们把在“实习场”场景中的学习同在传统课堂中的学习的结构做个比较,如下图:

传统课堂环境中的学习 “实习场”环境中的学习

图中体现两种不同教学结构,表达了不同的教学隐喻。传统课堂中的学习结构,是以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心理学为基础,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强调行为的刺激与强化,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剖析与呈现,关注如何将知识精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获取、消化、吸收、积累学科知识。而“实习场”场景中的学习是以情境认知与学习、活动理论、生活实践观等当代心理学前沿理论为基础,强调知识在人与物理情境的交互状态中实现的,关注的不是现成的知识,而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撑性条件,如双师型教师、逼真的情境、信息及技术资源等。在这种教学结构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参与实践促成知识的建构、操作技能的形成。

高职院校“实习场”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实习场是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与真实的环境相似,或者就是真实的生活环境。这种环境是动态的、关联的,有很多有利于达成活动目标的相关材料,有与活动相适应的规则,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明显的或隐藏的联系。

2.教师的角色是十分重要的,不仅为学生搭建“脚手架”,设计真实问题和案例,还在关键时候提供指导。

3.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扮演特定角色融入学习的情境中,主动观察模仿情境中所隐含的知识与技能,进而能培养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以解决实际面临的各项问题。

4.师生构成学习共同体,成员共同参与实践、共享经验、共同成长。

“实习场”是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就业导向模式转变的有效实践,体现了教学过程规律与工作过程规律的结合,反映了高职院校教育在培养目标、学习制度、教学内容等方面变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学习观念、学习行为习惯,“实习场”作为高职院校创设的优化了的支撑性情境,具有真实性、复杂性、生活性、典型性等特征,向学生提供给养,给予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支持自主、探究、协作和问题解决。

二、高职院校“实习场”学习环境的文化分析

20世纪英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把文化定义为三种。其中“理想的”文化定义,就某些绝对或普遍价值而言,文化是人类完善的一种状态或过程。“如果这个定义能被接受,文化分析在本质上就是对生活或作品中被认为构成一种永恒的秩序、或与普遍的人类状况有永久关联的价值的发现和描写。”[1]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主要采用“深描”的方法来研究文化,“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2]在威廉斯和格尔茨的思路中,“意义”“价值”是文化分析的关键特征,我们对高职院校“实习场”学习环境的文化分析,是将“实习场”看成是有意义的和贯通的而不是无意义的和随机的实践活动,使人们理解其文化隐含或外显的意义和价值。

(一)高职院校“实习场”:一种文化的存在

威廉斯提出的文化的人类学定义影响深远,即将文化定义为特定生活方式。人类学家萨林斯在其发表的《文化与实践理性》中提出“在活动的事实中寻找文化”的口号。他们的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当我们运用理论思维把文化理解为一种样式、形式的时候,与其相对应的内容实际变成了样式和形式的填充物。当“实习场”这种高职院校师生的教学生活方式,走进自为阶段,进入人们的意识的时候,它本身已经从自在的行为演化成为一种文化存在了。

从文化动态角度看,主体客体化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按照自身的规定性,把自己的理想、目标、精神、意志等内在的存在方式转化为客观现实的存在,从而形成物质文化。高职院校“实习场”是围绕着学生发展而主动建构的学习环境,“实习场”不仅渗透着回归实践生活的目的观、人的主体性的价值观、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交往互动的情境观等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文化传统,从而使其具有文化的内容,成为文化的载体,而且还具有影响人、教育人、陶冶人的功能,成为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存在样态。

(二)“实习场”学习环境的文化自觉:突显出人的主体精神

“实习场”以建构主义为其价值取向,建构主义作为一种学习哲学思潮,最重要的就是回复了学习者的主体性,无论是个人建构主义,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对意义理解的过程,还是社会建构主义的关于学习的基本要义是学习是社会性协商的过程,都强调与境性说(Contextualism),知识的获得是以某种“前结构”的存在为条件,依托于其宏观的背景境脉,作为社会文化的人同时也是自主的个体。“实习场”环境中的学习方式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之上建立“实践共同体”,这种学习方式使得“学习的活动是建构客观世界意义的活动,是探索与塑造自我的活动,是编织自己同他人关系的活动。”[3]而参与共同体学习的目标是从认知的发展走向身份的建构,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扮演社会中的角色,为对社会作出贡献的共同体成员的身份,从而根本上发展着自我。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不断发展和解放人的个性, “实习场”以现代学习科学为理论基础,从学习的先在条件到学习的方式、学习的目标,无不以双向度的立场构建的学习环境类型,即从生命存在的动态过程来关注学习,不仅关注学习的发生,而且关注自我塑造,落脚于学生的发展。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离开实践就无法说明人的基本本质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实习场”的核心精神是把学习视作一种与生活相关联、与生产相关联、与行动相关联的特定种类的社会实践。“实习场”的提出是布朗、柯林斯和杜吉德等针对将学校生活与社会实践剥离的状况,从情境认知理论的心理学视角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处方,是当代学习理论强调实践的学习观的具体应用,其哲学基础就是俞吾金教授归纳的“西方哲学史上由传统知识论向生存实践论的根本性的转向。”[4]在“实习场”相关理论阐述中,如“在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环境中,一定要蕴涵丰富的、真实的实践(包括外显的实践和内隐的实践)网络,让学习者浸润在其中。”[5]“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实践: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来创新教育,其实是要重建学习的实践。”[6]都包含着鲜明的实践思想。

(三)“实习场”学习环境的文化主题:一种新的交往文化

“实习场”为高职院校学习创设互动交往空间,在这个情景空间实习场为学生提供学习场所、资源、规则、以及学习主题和任务目标,为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各种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造设平台,学生通过各种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从行动体验中达到一个从知识理解、应用、反思到获取技能。如图:

学习互动交流图

学习互动交流图表达了学生以实习场为平台的三个层面的学习交互过程:

人与教学资源的互动交流:它包括学生运用工具、物品、资料等进行操作实习,实习场对学生的学习操作活动及其行为结果提供有效的反馈,学生依据反馈通过反思修改并调节其活动行为。

学生与学习群体的互动交流:包括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其中即有认知互动、策略互动,也有情感、价值观的互动,是师生的知识理念体系之间的交互。

学生与任务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在操作交互、认知及师生理念交互基础之上,通过对行动体验的认识和反思,形成特定情景下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是由参与到具体化的过程,即将抽象的知识、信息转化为实质性存在物的过程。

这三个层面的学习互动交流过程,既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又是层层递进的,反应了在“实习场”中,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朝着教学目标方向发展的过程。

交往互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是人类社会运行的方式,人类的两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生产与交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约翰逊兄弟曾指出“教育是一个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同努力、人际交互的过程。所有的教育都是一种交往过程,只有通过实际发生或隐含的人际交互才能产生教育影响。”[7]可见交往互动不仅是表征着人类基本生存方式的一个基本的哲学命题,而且也是教育实践中一个前沿性课题。“实习场”互动交流的基本思想是把交往看作是教学世界下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从而建立与实践相联系相依赖的包括互动主体、互动情境和互动过程等要素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系统,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场”的交往互动不仅是学习的交互,还是情感的交互、经验的交互、生活的交互,不仅是自我互动,还是人际互动,不仅包括在校内的学习互动交流,还包括校外的社会性的交往互动,其交往结构比传统的以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讲授、问答为主的交往活动更复杂,意义更深远。在“实习场”中形成了新的具有共享意义的表征着高职院校特有深层教学结构的交往文化,这是“实习场”文化的核心,这种交往文化不仅是高职院校师生生活、教学方式的呈现,而且还借助一种难分难解的“交互作用”(transaction),开始超越传统的关心“是什么”的保守性思维方式,向探寻“为什么”和“应如何”现代理性思维方式迈进,逐步培养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构建“实习场”交往文化的意义体系。

三、结束语

文化作为学习研究中重要的因素,越来越受到理论上的关注,“对学习的社会文化因素的研究贯穿整个20世纪,在20世纪末有了重大的发展并且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日益受到重视。”[8]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学习环境是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模式,在这种视角下,我们对深层次上表征了教学结构的,以内隐的、不易被人们察觉的方式存在着的“实习场”文化进行归纳整理,凸显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精神主题:鼓励探究创新、关注发展,重视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思想,提倡对话、合作、开放的反思性实践文化。“实习场”文化实质是我国文化模式的转型的缩影,反应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相互冲突和碰撞而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的转变,“文化是我们身外的东西———它存在于个体之外,而又对个人实施着强大的强制力量。我们并不总是感到文化强制的力量,这是因为我们通常总是与文化所要求的行为和思想模式保持一致。然而,当我们真的试图反抗文化强制时,它的力量就会明显地体现出来了。”[9]这一方面说明无形文化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也说明人本、民主等精神成果,还并没有成为一种现实的文化要素支配着个人的学习生活,按福柯的启示,我们将文化理解为那些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却又熟视无睹的现象,只有当它们彻底融入人们的生活,以至于当时人们根本没有必要去反思它们时,它们才是真正成熟的文化。也就是说对话、合作、开放的反思性实践文化在高职院校学生意识中和行动中,还处于一种受外部条件制约的状态,没有形成真正的自觉状态。所以我们在高职院校教育中,虽然或多或少的建立了“实习场”,但是还是常常看到的是学生学习动机不强、过分依赖教师、自治性和自律性差等状况,反应了“实习场”文化应然和实然的矛盾,因此我们对“实习场”这种具有现代性的新型文化的整理、归纳和传播显得尤为重要,是为了文化主体形成积极的认同态度,处于一种文化自觉状态,从而发挥“实习场”文化的“化人”的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雷蒙·威廉斯.文化分析[J].赵国新,译.外国文学,2000(5).

[2] 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2.

[3]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8.

[4] 俞吾金.从传统知识论到生存实践论[J].文史哲,2004(2).

[5] 赵健.从学习创新到教学组织创新—试论学习共同体研究的理论背景、分析框架与教学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6] 赵健.学习共同体[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华东师范大学,2005(4).

[7] Vermette P.Four fatal flaws:Avoiding the common mistakes of novice user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M].The High School Journal,1994(Feb/March).

[8] 郑太年.文化与课程学习研究的变迁[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9] C·恩伯,M·恩伯.文化的变异[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37).

猜你喜欢

院校情境高职
不同情境中的水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