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亚上演“四国演义”

2010-05-14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42期
关键词:北方四岛梅德韦杰夫

赵 杰

一边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登临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闲庭信步,引发日本严重抗议;一边是美国总统奥巴马热火朝天的亚洲四国行,大谈各类合作项目并向印度军售。

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余波未平之际,美国和俄罗斯的介入,使得本已复杂的亚洲格局更加复杂化了。有分析人士认为日俄僵局背后有中国因素,而美国的步履匆匆之间更传递出“围堵”中国的明确信号。不过,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多名国际问题专家认为此种分析“缺乏依据”。

梅德韦杰夫意在国内

11月1日,梅德韦杰夫登上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一番观光之后,信手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了他亲拍的照片,并大发感慨:“没有想到,我们俄罗斯竟然有这么多风景秀美的地方!”

一天后,与其隔海相望的日本国内爆发严重抗议,日本外相前原诚司当天下午宣布,日本将临时召回驻俄罗斯大使河野雅治。针对此举,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日本方面的这种反应令俄罗斯感到不解。”同一天他在接受挪威媒体采访时说,梅德韦杰夫当天早些时候还与他通话了,并且告诉他还将去南千岛群岛其他一些岛屿。

不过,临时召回大使的前原诚司随后称,自己这一举动并非要针对俄罗斯关闭国门,而是要了解一下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并研究对俄之道。他还表示将要采取的措施会是比较克制的。得知消息的俄罗斯方面则表示对此并不介意。显然,俄罗斯的好心情没有受到丝毫干扰。

十年来日俄领土争端骤然升级。熟悉历史的人不会忘记,十年前刚刚跨入新世纪门槛的俄罗斯新任总统普京发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把日本列为俄罗斯保持和发展重要国家关系的范围;2000年4月,日本新首相森喜朗在施政演说中提出,要把年内签署日俄和平条约作为日本外交重点课题。

但是,当年底缔结和平条约计划搁浅,双方关系再度被“晾”。中国社科院日本所研究员孙叔林曾撰文分析认为,把“北方四岛”作为改善两国关系先决条件正是这一结果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时隔十年,梅德韦杰夫突然登岛,当然不是为了旅游观光和单纯的“视察工作”,他深知此举将在日本产生的反应。但是,或许这恰恰是他想要的效果,用中国社科院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的话说,他因此可以“凸显一个强势总统的形象”,从而增加竞选连任的筹码。

日本《读卖新闻》11月2日《一次志在竞选连任的宣传之旅——评俄总统视察北方四岛》的评论,认为梅德韦杰夫不惜恶化对日关系,是树立作为国家领导人的威望。

至于下一步的日俄关系走向,北京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副主任杨保筠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俄罗斯在面对外交问题时有比较灵活的应对,此次事件发生后, 它其实是软硬兼施、适时调节,并非一味强硬。因此两国未来关系不会受到大的影响。

“‘北方四岛问题近期不可能解决,对日俄关系也不会有大的影响。”张蕴岭说,俄罗斯并未将日本放在重要战略关系的位置上,日本对俄罗斯也无可奈何,双方关系只能是不冷不热维持下去,不会影响大局。

俄日交恶不存在中国因素

不过,由于梅德韦杰夫登岛的背景之一是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事件”而趋冷,也有观点认为此举背后有中国因素。

日本《东京新闻》题为《俄罗斯外交变节:轻视日本重视中国》以及《产经新闻》题为《与中国合作,宣示强硬领导形象》的报道均认为,俄总统的举动显示了该国在远东地区日益倾向于重视对华关系。其断然访问北方四岛,“似乎是瞅准了日中关系因尖阁群岛撞船事件恶化的时机。在中俄蜜月关系的背景下,俄罗斯试图一口气封堵住日本在领土问题上的主张。”

后者认为,梅德韦杰夫9月末访华时,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签署了关于二战停战65周年的联合声明。“中国和俄罗斯将并肩抗日的历史认识连接到尖阁群岛和北方领土主权上的意图日益明显。”

不过在张蕴岭看来,所谓的中国因素基本不存在,因为中俄所面对的“钓鱼岛问题”和“北方四岛”问题有所不同,本属中国的钓鱼岛被日本实际控制,而北方四岛在历史上属于日本而于“二战”后被俄实际控制,加之战后各相关方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式也不同;另外,作为一个大国,俄罗斯在没有利益诉求的情况下无端支持中国毫无道理。

“俄罗斯是一个有个性的大国,不会为别国所左右。”杨保筠认为,俄总统的举动与中日关系趋冷在时间上有巧合,看上去好像有某种联系,但根本上是“出于本国利益的考量,而不可能受中国因素的影响”。

杨保筠认为原因在于,首先,俄罗斯一直希望回到前苏联时代的大国地位,这是一个基本诉求,在领土问题上的强势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其次,恰当呼应周边环境本身就是一种获得利益的机会,在中日问题凸显时突然出招,对其扩大影响力非常有利。

就日俄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2日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北方四岛”问题是俄日双边问题,中方希望俄日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妥善处理。杨保筠认为,中国政府的表态完全符合中国的利益要求。该观点同样为张蕴岭所认同。

中国外交:“参与和改造”

在日本媒体把矛头指向中国的同时,美国重返亚洲的脚步也似乎在加快,使得“包围中国”的分析和评论更加密集。11月5日,路透社一则题为《中国崛起给亚太地区带来不安》的消息认为,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引起周边国家不安。

访问期间,美国对印度的军售行为引起各界高度关注,有分析认为此举意在“插脚”俄罗斯地盘;也有人认为是包围中国的一个意向。而此前,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一直试图“撮合”中美日之间的对话,以解决钓鱼岛事件后的中日关系问题。此举被一致认为是美国彰显主导权的行为,“这样可以把中国纳入其霸权体系中”。

杨保筠认为,可以用“挑”和“调”两个动词来分析美国的用心。不排除一些事件发生背后有美国的挑拨因素,但是当事件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它又不失时机地出来调和。前者是出于遏制中国影响力扩大的战略考虑,后者则是出于经济利益等方面的考量,“一张一弛地处理与中国的关系”。

但是,他否认“包围中国论”,因为美国领导人的亚洲访问是各主权国之间很正常的行为。美国更需要的是一个平衡发展的亚洲格局,而非完全与中国为敌。

“平衡与敌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张蕴岭认为,中美之间有较多共同利益,美国不可能包围中国甚至遏制中国。因此,中国也不必要夸大美国行动的威胁性,因为“要允许别国之间发生相互关系”,否则就完全是弱国外交心态。

就中国应对周围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之道,张蕴岭认为,经历了生存外交、发展外交等阶段之后的中国,已经进入到“参与和改造式外交”的阶段,因此不能再沿袭曾经的防范心态和思维,而要积极面对由于发展引发的周围国家的戒备和猜疑,塑造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外交战略。

“中国应该有大战略,在发展好内部经济和社会的同时,引导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向着和谐的方向推进。”杨保筠最后说。★

猜你喜欢

北方四岛梅德韦杰夫
天堂就是图书馆的模样
日本费尽心思准备日俄峰会
杰米历险记
Jok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