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陵刻经处,重温雕版印刷的手工之美

2010-05-10

市场周刊 2010年4期
关键词:佛经刻字金陵

刘 晨

雕版印刷的产生可谓是人类文明史上可圈可点的一件大事,为大众传播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它既为后来的活字印刷开了技术上的先河,也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为古老的技术源头。至于雕版印刷产生的确切年代,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公元7世纪。按照常识来推论,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尤其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排版,平版及彩色印刷得到迅速发展,这样费时费力且成本高昂的传统工艺还会存于现世吗?如果有,那可真要算现代工业化社会中的奇葩了。

但位于南京闹市区的金陵刻经处,身处21世纪的当代人就可有幸见识到这诞生于一千几百年前的传统工艺,重温雕版印刷的手工之美。

闹市庭院

金陵刻经处,是个现存3000多平方米的院子,门头上“金陵刻经处”的字样是一代大师欧阳竟无的手笔。时间的侵蚀使得大门的朱红已不再鲜亮,呈现出一派沉静内敛朴实自省的腔调,2米多高的墙头上还整齐排列着有龙凤饰纹的瓦当,不知是明清时代的物件,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复制品。一言蔽之,朱门黛墙,不知引发多少过往行人思古幽情。

其实地处南京市淮海路35号的金陵刻经处,咫尺之外便是南京最为热闹的新街口商业区,成日间川流不息的人群在钢筋大厦水泥森林中出没,稍有懈怠,不进则退。疲于犬马生涯的现代人仿佛是现代化工业机器中的一个齿轮,就算原地踏步,也需不停旋转。然而来到金陵刻经处,才发现这里别有洞天。越用越少的时间好似对这里格外青睐,逗留在此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是与现代都市生活迥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金陵刻经处的师傅们依然使用着延续千年的传统雕版印刷工艺,远离现代化的印刷方式,以纯手工的方式制作线装版佛经。

百余年来,金陵刻经处出版的经书以选本精严,校勘严谨,版式疏朗、刻工精致和纸料讲究而著称,在国内佛教界和东南亚佛教国家享有很高的声誉,素有“金陵本”之称。刻印佛经所用原材料极为考究,经版通常以木质坚硬细腻的棠梨木加工制作,印刷用墨为自制松烟墨,须在墨膏池里沤制3年以上方能使用,纸料则选用上好宣纸。

目前,这里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每年刻印10多万册佛教经籍流通至国内寺庙以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同时作为收藏木刻佛教经像版的文物中心,还藏有从全国各地收集的各类经版及自刻经版12万多块(含佛教典籍1500多种),佛像版18种和大批珍贵的古代佛教经书,许多古老的经版至今仍被用于印刷佛经。

师徒传承

现在金陵刻经处主要有两位资深的刻版师傅,一位是非遗传承人马萌青师傅,一位是他的女徒弟邓清之。在金陵刻经处的院子内,有一排小平房,是整个雕版印刷的流水线工作室,分为刻版室、印刷室、分页室,折页室等等。

刻版室内,三套油漆斑驳的木桌椅,三盏桔色灯光的台灯,一个放置杂物的大木柜……借着桔黄色的灯光,马萌青和邓清之正各自专心致志地在一块两个巴掌大小的木板上刻着。他们所用的刀外形奇特,名字叫做“拳刀”。金陵刻经处的肖永明副主任介绍,马师傅右耳失聪,左耳只能听到80分贝以上的声音,因此和他讲话要大声一些。原来马萌青在3岁时曾因注射青霉素过敏,导致了听力受损。因此,他基本上靠观察口型来“读”别人的话,说话也有些含糊不清。很多时候,只能由与他共事十多年的徒弟邓清之转述。

1981年,金陵刻经处恢复运作,招了十几名学徒工,那时刚刚高中毕业的马萌青便是其中之一。那一年,他18岁。听力不好的马萌青又是如何学会刻版的手艺呢?邓清之的话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问,“他做事很用心,悟性也高,听不清楚,就用眼睛观察。做学徒的时候,他的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师傅的手,最后学得反而比其他人还快。”记者还注意到马萌青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拇指居然一般长短。问及原委,原来这是马萌青当年补版时左手不慎碰到了刀刃,结果无名指就被切掉了一小截。谈及至此,马萌青并没有后悔的意思,他说除了不美观之外,并不影响刻经。

寂寞清欢

在这个激光照排,复印机当道的印刷时代,马萌青和他的女徒弟邓清之手握拳刀,借着昏黄的灯光,在木板上刻出一个个标准的宋体反字。金陵刻经处自创办以来,所刻经版上一律为标准的宋体字,而且字体笔画也大有讲究:撇如鼠尾、钩若鹅头,点似瓜子,横细竖粗……做学徒时,马萌青每日的功课,就是握着拳刀在木板上刻方格子,直到把每个格子都刻成一样大小,才能开始练习刻字。一块经版正反两面能刻800个字换作在电脑上敲字,三五分钟就能完成,而用拳刀在木板上刻的话,一名刻工要花半个月时间。一旦有错别字,还要挖掉重新补版。印刷标准要求天头两寸,地头一寸。天头是指佛经书的上部,地头指佛经书的下部。尽管金陵刻经处的印刷都是手工完成可在精神内核上却试图达到现代化设备般的“精准”,要求每一个手工刻印出来的字都“一模一样”。

马萌青说,刻版靠的不仅是手上功夫,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耐得住寂寞的心。这座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老房子,20多年来一直保持原有模样。光阴荏苒,当年的同事只剩马萌青一人还在坚守最初的选择。这些年雕刻修补了多少块经版,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或许,可以塞满一个小仓库了。

2006年,金陵刻经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从那时起,刻经处便开始对外招募刻工,但直到现在也没收到一名学徒。邓清之说:“刻版太枯燥,长期伏案对视力也有影响,再加上待遇不高,年轻人没人肯学。”但外人眼中寂寞清苦的工作,马萌青却乐在其中,很少休假。也许正如流行歌曲中唱的,寂寞是一个人的狂欢。

20余道工序

刻版只是传统雕版印刷中的一个步骤。每出版一部经书,从写样上版,雕版刻字到印刷装订的20余道工序,皆凭手工完成,其中仅装订环节就有抽页,对折,齐栏,上纸捻,贴封面、切边、打眼,线装,贴签条,上函套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是精工细作。总的说来,主要有刻版,印刷、装订等工序。

刻版,包括写样,上样、雕刻等环节。首先在宣纸上写样,写样的字体全用宋体,必须遵循相传的六笔歌诀: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勾如皂刺,捺如锹。不写别体、简体,各字方正均匀,要求达到全篇墨气一致。雕版的板材选用棠梨木,先将木材水煮,或长时间用水浸泡,去除木质中的糖分,以防虫蛀。每块板材按照书样大小下料。上样前,将木板用水浸泡,再将样纸覆盖在木板上,待样纸半干后,用手指将纸质轻轻地一层一层搓去,最后黑黑的字迹就显印在木板上。雕刻前先将木板上涂一层菜油,使得木板疏松,易于雕刻,然后发刀,再挑刀。发刀,即刻字的左边;挑刀,则是刻字的右边。还有一句口诀“发刀深透,挑刀快速。”

印刷,包括上板,上墨、覆纸、擦压,揭纸等环节。手工印刷有飞印,印压两种,金陵刻经处一般采用飞印的方法。先将经版放在托板上,夹紧。用刷子蘸墨汁涂在一块木板上,再用帚子从木板上蘸墨汁,均匀涂刷在经版上,版框处的天地头都有一定标准,即“三分脚子七分头”,也就是上面天头留七

分,下面地头留三分。再用擦子在宣纸上反复压擦,将宣纸揭下,此页印刷完成。在水墨印刷室中,只见一位印刷师傅先用帚子在经版上均匀地涂满了墨水,然后将一张白纸放在经版上,用擦子上下来回地刷了几次,经版上的文字立刻就呈现在白纸上。除此之外,每张白纸在印刷前,印刷师傅一定要严格地保证每张纸的头边是底边的两倍,同时白纸两边的距离也要一样。在印刷时,要保证经版的四条边要到位中间黑,颜色要呈现出虾青色。

装订,包括分页,折页,撮齐,捆扎压实,数书,齐栏、穿纸捻,贴封面封底、配书,切书、打装订眼,贴书名签条、贴函套签条等环节。分页就是将每本书所印的散页按页码顺序排好。折页就是将每页按版心中缝对折。撮齐,是使“切口对齐如刀切”,再将一撮折页上下各放一块纤维板,用绳子捆扎压实,最少24小时后松开,以使折页紧实。数书是检查折好的书有没有缺页、破损,页码是否正确等。齐栏要使书本每页版心地头的横栏线整齐一致。齐栏后的书本在装订线偏里的位置上下各打一眼,然后穿上纸捻,使书本固定,不会产生移位。接着贴封面,封底。一部书如果有两册以上,须将其按照先后顺序排列,名为配书。切书时将除切口外的三面切齐。打好装订眼然后用线装订。最后贴书名签条。如果该书为三册或三册以上,则须另做函套,函套外再贴函套签条。整个工序即完成。

也许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工艺过程除了有一种静谧的氛围,似乎没什么奥妙,但是在研究或喜欢手工印刷工艺的人眼中,金陵刻经处的这套看上去有些繁琐的印制工序,却是一种喧嚣过后返璞归真的心灵历练。

印刷史上的“活化石”

2009年10月2日,金陵刻经处与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四川德格印经院一起捆绑申报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印刷史上,雕版印刷素有“活化石”之称。至于雕版印刷术具体发明于何年何时学术界一般认为在公元7世纪。雕版印刷不仅为后来的活字印刷开了技术上的先河,也是世界现代印刷术最古老的技术源头,对人类文明发展有着突出贡献,它的实施对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提供了最便捷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就直接与雕版印刷相关,即造纸术和印刷术,这在中国其他传统工艺中是罕见的。曾经,雕版印刷的发明起到了启蒙民智的作用

因为它打破了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和传播上的特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宗教牢笼。但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传统的木刻雕版印刷渐渐被铜字活字印刷所替代。上个世纪80年电脑排版渐渐普及开来,活字印刷也迅速退出了历史舞台。

金陵刻经处完整地保存了我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木刻水印,线装函套等传统工艺。它不仅是世界范围内的汉文木刻版佛经的出版中心,而且收藏的12万余块各类经版号称全国之最。其中,堪称国家级文物的18种形态各异的佛像版更是令人称绝。这仅有的18块佛像木刻版,刻的是佛经里的成佛故事,也是世界佛教文物中仅存的佛像木刻典藏。当年是金陵刻经处的刻字师傅,直接用刀在木板上一笔一笔刻下来的,并没有打底的画稿。令人遗憾的是,那些师傅已经都过世了。如今我们只能从印刷品中,遥想当年金陵刻经处刻经的技艺,曾经达到了怎样的巅峰。幸运的是,金陵刻经处独有的“翻新如旧”的刻字修补工艺并没有失传。刻字是整个印制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技艺环节,而刻字工艺里要对缺损的经版进行修补,要求修补后的字面和经历过时间磨损的原版字面相同,才能印刷出墨迹一致的经书。如今金陵刻经处也只有一两位师傅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了。对于外行人来说,除了能够听到刻刀的声音,也只能惊叹金陵刻经处的刻字师傅的精湛技艺了。

猜你喜欢

佛经刻字金陵
美丽的佛经故事
智海急流
登金陵凤凰台(节选)
商朝——在龟甲、兽骨上刻字的朝代
李贵阳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莫让景区刻字成为习惯
推销有方
推销有方
金陵十二美女瘦身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