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的发展及保护

2010-04-19石晓娜杨林红

四川建筑 2010年3期
关键词:干栏名村木板

石晓娜,杨林红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13)

广西都安县弄名村是远近闻名的“九分石头一分土地”的山区,地处云贵高原向广西盘地过度的斜坡上,是全国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境内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山坳绵延,山路迂回,人们出门爬山,充满大石山乡的风韵情调。都安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年平均降雨量约 1700mm。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潮湿多雨的气候条件对当地民居的发展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1 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特征

都安弄名村壮族民居是当地民族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它是当地居民因地适宜经过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建设而成,有着桂西北民居的共同特点,但也独具特色。这里的民居建筑多为半干栏建筑,建筑平面组合多为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如图1)其基本特点是:先在平地或者斜坡上开辟出一个宅基平台,以粗长的圆木为立柱,下垫长约1 m的石柱,以防柱子腐朽。柱子纵横对称,立柱中部及上部开凿铆眼,穿梁连柱,铺镶架楹,构合成房屋木构架。所有柱、梁全靠榫头互相穿插拉引,形成立体力学结构,把整个房子支撑起来。室内铺木板为楼,分隔为上、中、下三层,设梯而上;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隔墙,分割空间;屋顶盖泥瓦(也有用树皮或茅草覆盖),呈悬山式或半歇山式。外墙或以木板或竹片拼合而成,或夯土筑成;门阶或为木梯,或为石阶。同时,与这种半干栏式建筑融为一体的是民居外的晒排,它是用大树干撑起的像阳台一样的平台,专门用于晾衣物及晒谷物。一般晒排在建筑的前方,以保证足够日照通风。由于半干栏式建筑具有干燥、通风、凉爽和安全等特点,适合南方炎热多雨潮湿和野兽多的自然环境,故一直承传下来,成为历史最悠久、流行最广和最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一种建筑形式。

图1 民居建筑组合

图2 半干栏式建筑之一

这里的民居建筑一般为三层,其功能是:

图3 半干栏式建筑之二

第一层(底层)较矮,一般前半部分架空,后半部分填土,以保证整个建筑的承重(如图2、图 3)。底 层高度一般在 2 m左右,底层的四周多用石块垒墙以防潮,在石块的基础上架木结构或夯土墙,利用木柱形成的间隔,稍加圈围就变成猪圈、牛栏、鸡鸭舍,厕所和堆放农具、柴火、杂物的贮藏室。

图4 室内二层与三层

第二层是房屋的主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之处。内以木板分隔成间,居中为厅堂,面积在 10~20m2,是家庭活动中心和组成各部分用房的枢纽。无论是什么房子,都要把神龛放在整个房子的中轴线上—厅堂。前厅用来举行庆典和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住人,后厅为生活区。屋内的生活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围坐在火塘边。

第三层较矮,通常为半阁楼式。平时人很少上去,上面铺以木板或者格栅,用以置放粮食和杂物,并起到隔热的作用(如图4)。

2 传统建筑的发展变迁

2.1 建筑结构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过了近 10年的建筑沿革,广西都安弄名村传统建筑在功能上得到不断完善,当地民居建筑在结构上主要有以下变化。

(1)改造初期:保留传统建筑结构,建筑的第二层即人居层,废除木板铺装,改为水泥地板;厨房、厕所等使用砖混结构,其他各层材料依然保持木结构。这样既没有完全改变原建筑面貌,又能改善基本的使用功能,如图5。

图5 改造初期的房屋结构

(2)改造中期:木柱承重框架不变,建筑外墙的竹片、木板改为土坯墙或者砖石墙,分担木柱的一部分承重,屋顶仍为坡屋顶,铺放瓦片,废弃茅草如图6。

(3)改造后期:整个建筑框架为砖石结构或者钢筋混凝土的框架结构,有的屋顶仍为坡屋顶,铺放瓦片;有的则改为平屋顶,方便下雨蓄水提供日常生活用水。只是在内立面用木板做隔墙和装修,内部在功能上也得到进一步完善,如图7。

图6 改造中期的房屋结构

图7 改造后期的房屋结构

2.2 内部空间的演变

(1)一层空间的改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地村民开始了人畜分离的居住方式。新建建筑一层空间的主体部分被设为客厅、餐厅、厨房、公共厕所和洗澡间等。把圈养牲畜的房子另建于临近住宅的地方;在建筑四周挖沟渠以便排水,取代过去底层架空排水的方式(有的仍然依照传统的两层或者三层的建筑模式,一层与二层之间则用水泥地板分隔)。这种改造大大地提高了建筑内部的卫生条件和舒适度。

(2)二层空间的变化:二层空间全部翻新,火塘、神龛、厅堂均被取消,取代原有的前堂后屋的是南北两面设立的卧房,中间设立走廊的空间布局,这样住房面积增加但不利于通风。

(3)三层空间的变化:对三层阁楼进行改造,用较好的木板、格栅铺装,把原建筑的立柱加高,并在歇山顶侧面开窗以达采光及通风的目的,也保持了原斜坡屋顶的形式,隔热的作用依然不变。有的直接建设为平房或者楼房,三层的空间与二层的基本一致。这样,原有的民居也因此面目全非。

3 都安弄名村壮族传统的半干栏建筑发展变化的原因

从调研的结果看,现状保留完好的壮族民居己不多,当地居民重新修建的民居基本上都是建成二至三层的砖瓦房或者平房。壮族民居正面临着全面汉化的趋势。引起这种趋势的原因很多。

(1)自然生态的变化与木材的减少:由于都安壮族民居多在深山老林里,那里森林密布,毒蛇猛兽横行,严重危害人畜的生命安全,传统的人居楼上,牲畜圈养楼下的建筑形式有利于人的安全。而今茂密的森林已不复存,猛兽类亦无踪影。同时,森林的锐减,木材供给量日益减少,而当地为大石山,廉价且质地坚固的材料(如石块、砖或夯土)开始备受欢迎。

(2)卫生条件欠缺:当地半干栏式壮族民居大部分都是人畜共处的,底层圈养牲畜,上层住人。由于木构条件的限制,隔绝措施做得不够,秽气易窜入居住层,影响人体健康。

(3)火灾:传统的半干栏式壮族民居多 为木质结构,其房屋相互毗近,甚至十几家相连,极易发生连片火灾。另外,由于半干栏式壮族民居多分布在山区里,在干旱的季节容易起火,因此,人们一方面易地建房,另一方面改用石砖等材料,不易起火。

(4)自然灾害:在大石山里,人们常年住在山脚下,雨季的洪水、泥石流极易把木质建筑摧毁。

新建筑材料的出现与普遍使用:近几十年来,随着壮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从木头、土坯墙、砖石结构到钢筋混凝土的普遍使用,建筑的寿命和稳定性进一步提升。

4 都安弄名村传统壮族民居建筑的发展保护

民居建筑文化是壮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文化空间,在上述的各种原因下,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当地居民倾向于修建平房或小洋楼;另一方面,政府和学术界又试图保护传统建筑,以保存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笔者认为,要发展保护壮族民居,需要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要做好现有传统民居建筑艺人的技艺传承与安置工作。由于当地的木构架民居是一项工艺技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少有人继承这些技艺。因此,要鼓励年轻人多关注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民居建筑工艺技术。

(2)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鼓励壮族聚居村寨尽量修建或改建传统民居建筑。除了自家出资,政府可以出一部分资金来资助。

(3)有关单位要在建筑专家和民俗研究专家的建议下,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保护、保存这些壮族传统民居建筑。同时,在法制层面上,地方部门应制定保护壮族传统民居建筑的法规与条例。通过立法等形式,让保护传统文化、保护传统民居建筑的观念深入人心。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增高,人们对居住的条件、环境要求日益提高,传统民居在保护与发展中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走与现代新建筑的有机结合之路。

[1]雷翔.广西民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5

[2]刘彦才.壮族民居[J].中外建筑,1999(2)

[3]李旭.广西龙胜平安寨传统壮族干栏式民居的变迁及思考[J].中外建筑,2006(3)

[4]覃彩奎.壮族传统民居建筑论述[J].广西民族研究,1993(3)

猜你喜欢

干栏名村木板
云南拟新增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历史文化街区
“干栏悟境”:青山游廊建筑及景观设计
木板上的世外桃源
论干栏式建筑及其墙体形式★
德昂族传统干栏民居研究
论毛南族干栏民居建筑形态及其生态特点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西藏基层治理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基于100名村(居)支部第一书记的访谈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要素初探——以河北怀来鸡鸣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