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育旅游中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及处理

2010-04-13

四川旅游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痉挛体温旅游

林 宏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体育学院,四川 内江 641112)

1 前言

我国是体育大国,也是世界旅游大国,体育旅游是近几年来兴起的现代旅游方式,并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新亮点。我国拥有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根据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国内体育旅游发展前景乐观。近年来,体育旅游消费者的需求突出表现为体育旅游地点,关注新鲜与稀罕;近地旅游,热衷自驾;观光,讲究主题与深度;游乐,更爱新潮;休闲,趋向健身与轻松。体育旅游项目亦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武术、太极拳及少数民族地区的众多文体结合的节目和项目,已被海内外旅游者所青睐;依托独特的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构成的自然旅游资源而发展起来的登山、攀岩、漂流、探险和冰雪运动,不断扩大旅游接待规模;众多富有地方和少数民族特色的赛马、射箭、摔跤、散打、荡秋千等活动组成的民族节日,成为组织游客进入民族地区观光旅游的最佳时机;许多旅游资源集休闲、娱乐、健身、回归自然、探险、漂流、文化追求、科学考察等为一体,并突出参与性与趣味性。“体育活动已成为我国旅游资源的组成部分,随着全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国全民健身运动遍及城镇乡村,为开展体育健身游,丰富我国体育旅游产品和种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1]然而,人们却往往忽略了体育旅游中意外的伤害及防范策略。

2 体育旅游中常见意外伤害的预防及处理

2.1 抢救溺水伤员的方法

溺水是体育旅游中常见的意外,溺水死亡率为意外死亡总数的 10%。溺水是由于大量的水经过口鼻灌入肺脏,或因冷水刺激使喉部痉挛而引起窒息缺氧,其中合并心跳停止的称为“溺死”,心跳未停止的则称为“近乎溺死”。其救治原则基本相同,因此统称为溺水。遇到溺水患者,应保持镇静,及时进行抢救,若抢救不及时,4~6分种内即可能死亡。因此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现场急救,切不可急于送医院而失去宝贵的抢救时机。首先将伤员俯卧在救护者蹲屈的膝上,使头部下垂,以利于迅速排出肺内的水。然后清除口腔和鼻腔内的杂物,以免阻碍呼吸。争取在短时间内实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术。

抢救溺水伤员,要注意判断真死还是假死。真死一般具有以下四个特点:一是观察呼吸,看不到胸廓起伏,将棉花毛放在鼻孔处也见不到颤动。二是观察心跳、脉搏是否消失,如将耳朵贴在伤员胸壁上听不到心脏跳动的声音,即可诊断为心跳停止。第三是看瞳孔对光的反射,如果用强光刺激不能引起瞳孔缩小,用弱光刺激也不能引起瞳孔散大,即为对光反射消失。最后是检查角膜反射,用手指或细毛轻轻刺激角膜时,不能引起眨眼反射,即为角膜反射消失。[2]

上述四种症状都具备,说明患者是真死,如果只具备1-2种症状,则说明患者是假死,应全力进行抢救。

2.2 冻伤的预防及处理

当外界温度过低时,引起体温调节障碍(支配和控制体温的中枢失去作用),身体循环系统的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面部等,因暴露在冰冷或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或接触冰雪,会使皮肤或皮下组织冻结伤害。体育旅游中冻伤多见于冬季运动项目(滑冰、滑雪、冰球等)及登山运动。冻伤的发生除因外界低温外,尚与潮湿、风大、全身及局部抵抗力降低,局部静止不动等因素有关。冻伤者一般表现为患处刺痛并逐渐发麻、皮肤感觉僵硬,呈现苍白或有蓝色斑点,患处移动困难或迟钝。冻伤按轻重分为三度,第一度冻伤(红斑级),表现为受冻局部皮肤苍白,有麻木感,局部红肿、有痒和痛感;若及时治疗和预防,一般很快就好。第二度冻伤 (水疱级),除皮肤红肿外,还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疱破后流出草黄色浆液。患者自觉皮肤发热、疼痛较重。第三度冻伤(坏死级),局部皮肤或肢体发生坏死,皮为紫褐色,局部感觉全部消失。[3]体育旅游中冻伤的部位多见于手足末端、鼻尖、两耳等处。当发生冻伤后,第一度冻伤的治疗方法是给患部保暖,将患者尽快移往温暖的帐篷或山屋中,脱下伤处的衣物、取下首饰等,可用皮肤对皮肤的传热方式温暖患处或用温水湿敷,局部按摩,一般很快就能治愈。第二度和第三度冻伤时,用纱布三角巾或棉质衣物,包裹或轻轻盖于患处,尽可能不要弄破水泡并涂上药物,尽快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体育旅游中冻伤是可以预防的,如运动服装与鞋须温暖、宽松;冬季锻炼应带御寒用具,如手套、护耳;鞋袜要保持干燥,运动后或走路多后要及时更换;比赛间歇及赛后都应穿好衣服,这样不仅预防了冻伤,也可预防感冒;在身体不活动及疲劳时,更要注意保暖。饮食宜多含蛋白质和脂肪。

2.3 抢救中暑伤员的方法

体育旅游中攀岩、登山、徒步行走等较长时间的活动,可能会使参加者的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或失调,而使身体无法靠汗液蒸发来控制体温,体内产生的热能不能适当地向外散发,积聚而产生高热导致中暑。中暑的主要症状为头痛、晕眩、烦躁不安,脉搏强而有力,呼吸有杂音,体温可能上升至 40℃以上,皮肤干燥泛红。如果不及时救治,患者可能很快失去意识,严重者可能会导致死亡。中暑一般表现为热射病、日射病和热痉挛三种形式。

2.3.1 热射病

热射病是在高气温、强辐射、空气对流差的环境中,导致人体散热困难、体温升高的一种急性疾病。人体的体温调节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管辖下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与一系列反射进行的。身体的产热量与耗热量是相适应的。散热的方式有传导、辐射和蒸发三种。其中30%靠传导、45%由辐射、25%由蒸发而散热,这样使体温维持正常。当外界温度在 30℃以上,尤其超过了皮肤温度(32~34℃)时,传导和辐射散热的方式大受阻碍,散热就只能靠蒸发来实现。蒸发的快慢与空气的温度及流动速度有直接关系,在空气湿度和温度相当高的条件下,空气又不流动,仅有的蒸发散热方式,会大受影响,这时如果运动量过大,体内产热较多,那么热量便在体内积累,使体温大大增高,有时可达41~42℃,从而影响生理机能活动,再加上高温环境下体内水、盐代谢失调,就会引起热射病。热射病的症状轻重不等,轻者呈虚弱状态,重者有高热和虚脱。一般发病急,体温上升,脉搏及呼吸加快,头昏头痛、烦躁心慌、全身无力、恶心、大汗淋淋。重者体温高达 41℃以上,脉搏极快,呼吸短促,可引起昏迷,危重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呼吸衰竭而死亡。遇到以上症状应迅速将患者移到背阴、凉爽、通风的地方,解开束紧的衣服,用冷水、冰散热或用电扇吹风;给以清凉饮料或浓茶;必要时以药物治疗;若症状严重,应送往医院诊治。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出游做好预防工作是很有必要的。缺乏在炎热的天气下活动锻炼的人不应或少做持续时间长、消耗体力大的体育活动,尤其在中午时刻;在体育锻炼时,应着浅色衣服,戴太阳帽;在室内锻炼时,避免人数过多互相拥挤。要有良好的通风,锻炼一小时左右,就应在阴凉处休息5~10分钟,然后再继续锻炼;膳食中须有足够的糖、蛋白质及维生素。并要注意水、盐的摄取,每日至少补充食盐 30~50克,可服用盐汽水或含盐饮料。

2.3.2 日射病

在海滨、登山或在炎热的夏天运动时,由于阳光暴晒,头部缺少防护,可能突然发生高烧、耳鸣、恶心、呕吐、昏睡、怕光刺激等现象,这就是日射病。日射病的症状为头痛、头晕、眼花、兴奋性高,重者可昏睡。检查时会发现脉搏细、频速、血压降低等。应将患者迅速移至阴凉处,平卧休息,用冷水洗头颈部,饮盐水等,或采用药物治疗,可注射苯甲酸钠咖啡因或可拉明等。

2.3.3 热痉挛

氯化钠丧失过多,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发生肌肉疼痛和痉挛者称为热痉挛。轻者只是对称性肌肉抽搐,重者大肌群也有痉挛,后者呈阵发性发作。负荷较重的肢体肌肉最易发生痉挛。遇到这种情况应补充食盐和水分,如症状较重可静脉注射生理盐水600~1000毫升。即使肌肉痉挛停止,也应继续饮些盐水。因此,在出游前补充足够的食盐和水份,全身各肌群活动交替进行,避免仅用单一肢体负荷,是很好的预防措施。

2.4 肌肉痉挛的处理方法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由于过度运动或姿势不佳,或运动受寒,加之体内盐分大量流失,导致肌肉突然产生非自主性的收缩。在体育旅游中最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是小腿腓肠肌,其次是足底屈拇肌和屈趾肌。一般有以下诱因,寒冷刺激,在寒冷环境中进行游泳、滑雪等运动,由于冷刺激,容易引起肌肉痉挛;在准备活动不充分的情况下进行剧烈运动,常因肌肉连续、快速收缩,舒张不全,而引起肌肉痉挛;在夏天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大量出汗,使体内水盐代谢失调,而引起肌肉痉挛。肌肉痉挛时,局部隆起形成硬块,患者常感到疼痛难忍。痉挛发生后,常一时难以缓解,即使缓解,也仍有不适感。遇到肌肉痉挛时,要沉着、冷静,特别在游泳运动中更应如此。在一般情况下,用力牵拉痉挛的肌肉,轻轻按摩患处,补充水分及盐分,即可使之缓解。例如,腓肠肌痉挛时,可用力使足趾背伸。此外,还可以配合按摩或点穴治疗,如小腿的承山、足三里,足部的昆仑、涌泉等。

为了防止肌肉痉挛,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下水游泳之前应该用冷水淋擦全身,游泳时不宜在水中停留太长时间;夏天进行长时间的运动时,应适当补充淡盐水;剧烈运动之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5 抢救刺伤伤员的方法

体育旅游中被长而尖的东西刺入人体会造成刺伤。伤口多半小而深,有时会伤及深处的神经、血管及重要器官。腹部刺伤后,刺入物不能立即拔出,应用敷料压迫伤口两侧,用胶布固定或用绷带做压迫包扎后,以曲膝侧卧姿势立即送医院处理。

2.6 高原适应不全症

当人登上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时,无其他原因而出现一系列症状者,统称为高原适应不全症。反应较轻者为气短、心慌、头痛、头晕、耳鸣、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嗜睡、恶心、呕吐等各个系统的症状;重者可出现浮肿、严重呼吸困难、高血压、昏厥等,其表现各异。有些以全身性症状为主,有些以昏迷为主,有些以高血压或心功能障碍为主。发病原因主要是因为地势高,气压低及氧分压低,身体组织中氧的供给不足,其他如温度低、湿度低、紫外线照射强烈、风力等因素也综合地影响人体。发病时间最短者可在登上高原后即发病,也可在数年后发病,但最多为在一年内发病。对轻者一般无须特殊治疗,减慢行动速度,减少负重量,适当休息即可;而对严重者则须转往低地,纠正缺氧,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为了预防高原适应不全症,提高人体对高山的适应能力,积极的方法是加强登山训练及全面身体训练,逐步升高高度。提高人体对高山的适应能力,这种训练一般在一个月以上。

3 结论

参加体育旅游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体育旅游中发生的各种意外伤害,轻者影响学习、工作和健康,重者可造成残废甚至危及生命,并对开展体育旅游造成不良影响。为了预防体育旅游中意外损伤的发生和一旦发生便于急救,出游者要学习和懂得一些运动保健基本知识,这对避免发生各类伤害事故是非常有益的。

[1]黄银利.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产生的原因及其预防[J].体育函授通讯,2001(3).

[2]柳伯力.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钟添贵.险境生存手册[M].海风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痉挛体温旅游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旅游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