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短信文学的传播伦理与审美新质

2010-04-10谢中元

关键词:短信媒介文学

谢中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艺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

论短信文学的传播伦理与审美新质

谢中元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文艺学院,广东佛山 528000)

媒介嬗变影响着文学的生产与传播,由此手机短信作为新的媒介方式传输当下泛文学文本,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互律互动。短信文学的媒介化生成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并通过新型传播伦理催生出文学的快餐创作以及修辞策略,进而使狂欢娱乐成为民间语境中大众消费的主导审美趣味。

媒介;手机;短信文学;传播

被称为“第五媒体”的手机“飞入寻常百姓家”,已从各个层面改变当代人的生活与思考方式,它精巧、轻便,便于随身携带,使人们随时可以接收短信服务发布的消息。而以无线电波作为传播渠道又使得用户无论身处何地,都可以接受信息的传播,从而最大限度地摆脱了物质媒介工具本身可能对传播活动带来的宰制。手机短信与大众消费的遇合因工具优势更显自动天然,文学由此成为手机生产和传播的对象。近年来对短信文学创作特征、文学性质的研究呈燎原之势,短信文学的命名逐渐合法化。有必要从文学的媒介生成角度,运用传播学对短信文学的传播与审美作出深层思考。

一、媒介嬗变与短信文学

文学媒介不是语言本身的内部形式组合,应指传输语言的物质渠道,是文学的感兴修辞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如传输诗句的竹简、手工印刷书、机器印刷书、电子书,以及连载小说的报纸和广播、刊发散文的杂志等。从媒介本身的演变和文学的相应承载方式来看,文学媒介经历六阶段: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机械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和手机媒介。

不同的媒介方式影响了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具体而言,口语媒介负载的文学文本词汇、句式和篇幅较为简短,与音乐和舞蹈结合在一起形成为歌谣,在集体口传过程中易被修改或产生变异,多属于集体创作,因而传播空间范围有限。文字媒介使文学创造的方式可由原来的口传转为书面笔传,使文学传播突破口语媒介时代的人员和时空限制而获得新的表达自由,从此出现了自立的诗人和作家,文学文本传之久远,为读者对文本进行较为自由的阅读和阐释创造了媒介条件,并扩大了文学的传播范围。印刷媒介复制速度和能力大为增强,大容量或大规模的文学文本的写作、批量复制和发行成为可能,文学的消费者和接受者数量随之增长,促使文学从过去少数高雅“士人”的特权转化为大量通俗市民的日常消费对象,从而促进了文学的大众化进程。大众媒介则体现了以上媒介的所有传播优势,表意上的广泛性,能表达最广泛的思想和情感;时间上的永久性,能记载具有永久性意义的事件;空间上的迅速性,能迅速传播远距离事件;受众阶层的统一性,能一律面向所有阶层的受众。文学媒介的嬗变,是文学长变常新、魅力不减的重要原因。

手机短信是全新的媒介方式,短信息是以文字符号系统作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作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接受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这种用有限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突出互通信息的本义,全面体现了非即时沟通和去现场性、有效沟通与彻底抵达性、无线媒介与多媒体性,多媒体短信MMS还融合了视频、图片、声音和文字等多种信息形式。短信形式活泼自由,完全消解了作者这个概念,每个人都可以是创作者,它更成为无名时代精英与草根的集体狂欢方式。据研究表明,“自从1992年世界上第一条短信息成功发送以来,短信传播的发展势头之快令人目不暇接。2000年中国的短信传播发送量只有10亿多条,到2007年则达到了5921亿条,2008年仅在春节假期,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就超过了180亿条。”[1]短信功能的无限延伸,催生了短信文学。短信文学与一般短信一样,都是通过传播呈现存在,只不过短信文学携带了文学性基因,因而与传统文学相比具有了独特的存在方式。可以说“第五媒体”加深了媒介与文学的关系,手机成为当下泛文学文本的物质传输工具。

二、短信文体与传播方式

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就是信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它具有令人自我陶醉的性质,影响并改变人们的生活、工作及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与人、人与世界的关系[2]。手机用户通过短信服务商的中转,可以用手机接收或发送各种短信息,这一全新媒介促使短信文学作为一种新文体出现。按照众多短信写手的理解,短信文学至少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以短信为形式,来表达文学所要表达的内容,可以称之为文学短信;一种是以文学手段来表现短信,可以称之为纯粹意义上的短信文学。可见它主要是文学的一种媒介化存在,与传播方式息息相关。

短信加速了文学的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初始形态和典型形式,它的突出特点在于: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和受者均是个体,没有面向大众,也不涉及到任何组织和团体,具有两种类型:面对面的交谈、通过媒介进行的信息沟通。短信文学作为一种借助移动通讯手段来完成的文学方式,是属于人际传播的后一种类型的。短信文学的人际传播是双向传播(two-way communication),即文学信息发出者与文学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流通是双向互动的,传与受的角色时刻在转换之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始终在两个主体间循环流动,并不断增加扩展。短信媒介的传播特点使得文学信息可以随时随地被传送,文学消费变得快捷轻松,手机的点对点发送消除了文学的轰动性效应,传播者与接受者能延时消费和重复阅读,并且定制个性化文学。

短信文学绑定大众传播。手机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从一种通讯终端逐渐演变成一种信息终端,通过手机发布文学作品,变成大众传媒工具。手机短信的大众传媒方式,主要体现在网站向手机用户大规模传播文学作品,网络媒体通过短信把文学作品发送给定制用户。短信文学传播者通过手机媒介向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传递文学信息,手机的群发功能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三个要素:信息传播者、受众(为数众多的不确定人群)、第五媒体(手机)。文学传播因其双向性强、反馈及时、非即时性、无限移动和个性化颠覆了文学的想象化存在。大众传播方式改变了文学的传递路线和阅读习惯,也改变了文学的文体形式,比如短信文学一般篇幅精短、句式急促、排列形态特别,有节奏快、符号化、日常化和生活经验的细致摹拟体验等等,以制造快餐消费为形式,最终是要形成大众以娱乐为主的欣赏趣味。

可以说,短信文学的传播者不定于一尊,其受众也庞大于无形,网站、运营商、手机用户、网民形成错综复杂的立体网络,使短信文学生产者、传播者、消费者的身份叠加合一。因此,短信文学的生产与传播消弭了知识霸权、精英主宰和信息鸿沟,促生了“将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融为一体,兼具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之优势又突破二者之局限的一种全新的传播模式”。[3]

三、新型传播与审美新质

文学性信息一旦进入手机传播环节,其传播特点具体可以归纳为:1.动态接收,快速传播。传统媒体的受众必须寻找某个空间、时间内的固定载体才能接受文学作品。电子媒介的诞生缔造了地球村,而手机及其GPRS网络设施开创了随时随地传文学的可能。其附带的短信和无线上网功能,超越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文学消费快捷方便。2.精确制导,抵达率高。短信文学的受众目标精确,只要成功发送一定可以接收,文学作品阅读者可以在接收信息之后及时或者延时进行评论与反馈,阅读效果变得更加直接。3.经济实用,资费低廉。短信文学不受长途短途的限制,单项收费,每条短信仅为0.1元或者0.15元,利于广泛性传播,加速了一些经典短信文学作品的群体欣赏。4.短小精悍,快速消费。在读图时代,文字简短契合社会消费心理。短信文学作为70字新文体,短而且精悍,用精炼的形式传达多姿多彩的内容,受众还可以根据文学口味定制文学门类和内容,实现按需消费。5.追求时效,引领时尚。文学创作与传播同时进行,真正实现互动对话,消费者根据意愿把经典的、体现文化消费时尚的文学作品迅速推向大众。

然而手机不只是文学的外在物质传输渠道,更成为文学本身的存在维度之一。它不仅具体地实现文学意义信息的物质传输,而且给予文学的创作以及修辞效果微妙而重要的影响。“形制上的短小,内容上的平面,传播上的快捷,亦即短、平、快构成了时下短信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4],短信本身的“短平快”三大特征证明,短信作为隐蔽通道为70字新文学体裁提供了独特的载体。从目前能称得上文学的短信来看,创作的短信内容非常丰富,爱情、祝福、问候、感谢、道歉、离别、励志等主题应有尽有。这些短信的文本样式更是多样:或叙事或抒情,或对话或独白,或格言或谚语,或文言或白话,或顺口溜或古诗词,为了引起接受者的消费兴趣还大量使用讽刺、谐音、夸张、比喻、拟人、对偶、借代、排比、双关、顶真等修辞手法。在70字之内,短信文学的短小精悍使得创作和阅读变得轻松方便,将汉语的精髓发挥到极致,把人们的喜怒哀乐表达得淋漓尽致,文本特征上体现为一种娱乐性消费趣味。总之,它是借助手机为传播媒介,以表达情感,交流思想为目的,以短小精悍为文本样式,以情意绵绵、幽默诙谐和哲理意蕴为文本风格,体裁多样,具有文学品质和文学欣赏性的一种新型文学。

短信文学贴近了当前这个趋向消费的平面化社会,它的兴起有着合法化逻辑。随着文学的逐渐商品化、泛化,短信文学具有可传播、可流行的卖点是其价值所在,要么情深感人,要么诙谐搞笑,要么语言别致,如果创作的短信无人消费和传播,其生命即告中止。不过,不论从短信文学的自身特点、还是创作的大众化、匿名化传递,民间都成为短信文学的存在背景。这里所指的民间涉及民间写作、民间精神、民间立场,民间意味着和主流话语的对峙,意味着独立的精神和自由创造品质的坚持。由于匿名传递,短信文学使正统被悬隔,意义遭解构,道理被瓦解,解开了话语禁忌,导致一些政治笑话和色情短信肆意流行,具有了某种狂欢化、低俗化色彩,恰如巴赫金所判断的“狂欢化一直帮助人们摧毁不同的体裁之间、各种封闭的思想体系之间存在的一切壁垒”[5],这使得以狂欢、娱乐为主导的美学趣味被催生出来,对短信的审查机制、大众的辨析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

[1]洪兰.文化社会学视角下的短信传播[J].传媒观察,2010(2):35.

[2]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33-64.

[3]周善.传播学视野下的手机文学[J].文艺评论,2007(3):36.

[4]吴卫华.文学的泛化与短信文学的勃兴[J].江汉论坛,2006(8):120.

[5]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白春仁,顾亚铃,译.北京:三联书店,1988:190.

责任编辑:王飞霞

The Communication Ethics and Aesthetic Essence of the Message Literature

XIE Zhong-yua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Arts,Fos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Foshan 528000,China)

The change of media influences the birth and communications of literature,thus as a new media,the mobile phone message communicates the current pan-literary texts,which strengthens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media and literature.Message literature in media results from personal communications and mass media,and gives birth to the fast-food literary wrting and rhetorical strategies by way of a new type of communications ethics,and further the carnivalized entertainment is rendered into the leading aesthetic taste for mass consumption in the context of folk.

media;mobile phone;message literature;communications

G206.2

A

1004-941(2010)03-0112-03

2010-05-03

谢中元(1979-),男,湖北宜昌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学。

猜你喜欢

短信媒介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道歉短信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书,最优雅的媒介
代发短信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我与文学三十年
“八一”节日短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