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家族“覃”姓族源考
——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

2010-04-10郭福亮

关键词:巴人石门土家族

郭福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土家族“覃”姓族源考
——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

郭福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覃姓是土家族大姓,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重庆等地。关于土家族覃姓来源,学术界存在多种观点,主要集中为有竹氏后裔说和出自巴人五姓之一的瞫姓,为瞫氏所改。将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结合起来,以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为例,证明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并且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卸甲坪乡;土家族;覃姓

土家族是一个具有古老文化和优秀传统的民族,它历史悠久,风俗民情独特,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颗闪亮明珠。然而,关于土家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众说纷纭。但土家族族源诸说中“巴人说”一直是占据着主流。“这一看法,经学术界几十年的深入讨论,已基本形成共识。尤其是考古学界,还在土家族的聚居地区调查和发掘出大量与古代巴人有关的历史文物,证实土家族是源于古代巴人的观点是正确的”[1]。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笔者于2010年4月至5月,到松滋市卸甲坪乡覃睦庄及周边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田野调查,采取了文献收集法、个案访谈和参与观察等方法,对土家族覃姓来源进行了深入调查。通过调查证明了覃姓为有竹氏之后和巴人五姓瞫姓之后,并不矛盾,湖南石门覃姓被读作“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

一、卸甲坪乡覃姓来源

卸甲坪土家族乡地处湖北省松滋市西南,襟湘带澧,是“两省四县市”的结合部位。东与松滋市刘家场镇接壤,西与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相连,南临洈水与湖南澧县、石门县隔河相望,海拔最高点815米,素有“荆州屋脊’、“松滋高原”之称,是荆州市仅有的2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拥有土地面积110.3平方公里,从地理条件上看,它既是湖北的边界,又是荆州的“屋脊”。

卸甲坪土家族乡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春秋战国时期,巴人就在此活动,属楚国管辖;秦汉至三国,土家族人在此繁衍生息,元代至清初,土家先民在此建皇城、关隘。卸甲坪土家族乡辖8个村委会,即卸甲坪村、曲尺河村、杨树坪村、天星堰村、黄林桥村、彭家沟村、横过山村、乌溪沟村,146个村民小组,3645户,14447人。卸甲坪土家族乡覃姓主要居住在黄林桥和乌溪沟村,有3000多人。

“覃”字在卸甲坪乡读作“xun”(寻音),当笔者问起为什么读作xun音时,访谈到的村民都讲“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这么读,可能是从老辈那里传下来的”。据70岁的QDB(男,土家族,黄林桥村二组)说:

“你说西早xun啊,你们念qin,我们这里念xun,河那边(河那边是指湖南石门子良乡)念xin,可能是方言吧,老辈一直这么叫下来的,也不知道为啥念xun。”

在访谈中,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认为读作xun和寻有关,并指出和当地黄林桥有关。黄林桥为卸甲坪乡的一座桥,关于起初修建这座桥的故事,则为黄林桥的传说。据《土家明珠——松滋卸甲坪乡》记载:从前,一个精干的小伙子和他的瞎子母亲住在河东的树林里,由于小伙子没读书,也没取个正经名字,他住的树林,每到秋天,树林变成了黄颜色,于是大家就称呼他黄林。黄林非常孝敬母亲,一天,黄林进山干活去了,母亲独自扶杖外出,突然天降暴雨,黄林急忙赶回家,发现母亲不在家,急着冒雨外出寻找。在河对面的村庄找到了母亲,于是背起母亲回家,当走到河中间的时候,上游忽然冲下大水,将黄林母子冲倒,抢救不及,母亲被洪水冲走。黄林悲痛不已,决定要建一座桥,以方便行人。穷汉修桥,谈何容易,黄林意志坚决,每天凿石不止,感动了鲁班先师的女儿,于是仙女下凡,化作民女,和黄林结为夫妻,一起修桥。桥修好后,两人不知去向,当地百姓为感谢黄林修桥义举,取名黄林桥。黄林当年寻找母亲的村庄,改为寻母庄。后覃姓聚居,其谐音改为“覃睦庄”[2]202。此种说法被当地政府作为对外宣传的资料广为传颂。

上述两种说法,一种是当地老百姓的说法,一种是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两种不同的观点,体现了当地对覃姓读音认同上的分歧。但长江以南古代蛮族和巴蜀地区覃姓,大多读作“xun”[3]511。如:湖北恩施州巴东地区覃姓,就读作“xun”,而当地并没有和“寻”有关系的故事或传说,所以说覃字读作“xun”和寻有关,是值得商榷的。

笔者在卸甲坪乡做田野调查时,没有发现覃姓族谱,关于卸甲坪乡覃姓来源,尝试通过个案访谈来获得。据70岁的QDB(男,土家族,农民,黄林桥村二组)说:

“我们是从湖南石门迁移过来的,那边80%的土家族是姓覃(xun)的,我小时候跟着嗲嗲跑到所街祭祖,开始我们都是汉族,前几年改了土家族”。

由于历史原因,卸甲坪乡土家族大多数是在1997年成立民族乡前后更改民族成分的,QDB老人指出卸甲坪乡覃姓是从湖南石门迁移过来的,他本人小时候还跟着爷爷去石门所街覃氏祖祠祭祖,场面相当壮观。

QDB老人提到的祭祖地点为覃氏祖祠位于石门县所街乡文家村,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覃姓后裔所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覃氏后人对阁楼及屋面进行整修,直到解放前一直是附近覃姓祭祖之地。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卸甲坪乡土家族覃姓来源,笔者访谈了1997年前为筹备卸甲坪建立土家族乡奔走的原文化站站长73岁的NYJ老人。据73岁的NYJ(男,土家族,黄林桥村四组,政府工作人员,参与了卸甲坪土家族乡建乡工作)说:

“我们这里更改民族成分是以姓为标准的,覃姓、田姓、当时为了更改民族成分,我们乡的工作人员,分成好几队人马,分不同的地方,去调查,收集材料,证明我们是土家族,我当时被派到湖南石门那边,查找了很多证据,证明我们这里的覃姓是从石门迁过来的,清朝前期迁来的,具体是什么时候不知道了,但是有个人,就是覃天庭的时候迁移过来的,深溪土司就是石门那边的土司过来的,死后埋在了黄林桥,还有以前我们这里建房子,门上都好作个‘西秦家风’,和湖南那边的一样,这也说明我们是一个祖先啊”。

当笔者问NYJ老人有关“西秦家风”是什么意思、从什么时候开始建房子的时候做一个门匾和为什么叫西秦家风时,NYJ老人这样回答笔者:

‘西秦家风’就是指土家族人勤劳勇敢,尊老爱幼的优良品质,“西秦家风”是跟湖南那边学的,他们的门上面都题这几个字,卸甲坪也在建房子时,在大门上做一个,至于为什么叫“西秦家风”不知道,可能就是家训吧,什么时候更不知道了,有的人讲所有的土家族都是从长阳来的,可能那边靠近古代的秦国吧,所以叫西秦,从什么时候开始不清楚,不过现在做房子做门匾的少了,不过还是可以看到。”

根据NYJ老人的口述,查石门《覃姓族谱》,石门县档案馆现藏五种版本的覃姓族谱:第一种民国十一年修的《覃氏族谱》总计92册,现存手抄本4册。第二种、三种、四种皆为覃道统先生捐献的《覃氏家谱》(光裕堂),2001年修成,此谱系覃道统一家之谱;《覃氏秀祖三修族谱》(九如堂),2003年修成;《覃氏四修族谱》(光裕堂)上、下册,2003年修成。第五种为《覃氏族谱》(百花堂)版共4册。族谱中记载的辈分一致,我们以《覃氏四修族谱》(光裕堂)辈分序列为例:“世继宗光祚,家声庆远长;文章遵正道,仕(事)业佐明堂;定国忠谟显,安人厚泽扬;忆年堂辅治,百代谱联芳;志学希贤圣,征庸步寿康;荣华祥预兆,繁衍序弥昌”[4]。查辈分中并无“天”字辈,是不是“世”字辈在清代中叶呢?我们往下查:

明世:

一世覃添顺吴(朱元璋称帝前自封“吴王”)洪武二年自解元朝旧印到部换给所印,敕封武德将军。又祖讳系添顺二字袭称,惟官册上单称一顺字,故上添字用小字注旁。

二世覃文孙洪武二十六年袭前职

三世覃绳武建文三年袭前职

四世覃昊永乐五年袭前职

五世覃禹玄正统三年袭前职

六世覃毅恭天顺五年袭前职

七世覃善政成化二十三年袭前职无嗣

八世覃毅宽弘治十四年系禹玄次子善政胞叔替袭前职

七世覃善教正德二年袭前职

八世覃世奇嘉靖二年(1523)袭前职

九世覃继勋嘉靖二十八年袭前职加授指挥检事

十世覃宗藩万历十六年袭前职无嗣

十世覃宗盛万历三十年宗藩胞弟替袭前职

十一世覃光国永启元年袭前职清代部分:

十二世覃祚昌清顺治四年以明运既讫率众投诚。康熙十年呈缴明印章,清颁给方印号纸仍袭前职,管军守边。

十三世覃家彦康熙三十二年袭前职

十四世覃声振康熙三十八年袭前职

十五世覃庆永康熙四十三年袭前职

十七世覃长泽乾隆年袭前职

十八世覃文韬应袭未呈部无嗣

十九世覃章瑞系文韬胞长侄道光二十八年替袭前职

二十世覃遵泰咸丰年袭前职

二十一世覃正寅系遵泰服长侄应替袭未呈部清历已讫

可知,湖南石门覃姓是从明嘉靖二年(1523年)开始使用族谱中辈分的,每一代都是严格按照辈分取名字的,但是内容中并没有“天”字辈,这说明覃天庭,要么没有其人,要么就是其没有按照辈分取名,不得而详。结合以上两个访谈,我们还不可以推测出卸甲坪乡覃姓是什么时候搬迁到此的,但可以得出卸甲坪覃姓土家族是从湖南石门迁移过来的。那么查清楚湖南石门覃姓的族源就可以查明卸甲坪乡覃姓的族源。

二、湖南石门覃姓来源

石门覃氏既是指当今生活在石门境内的覃姓宗亲,也指历史上由于各种原因从石门搬迁出去的覃姓。关于湖南石门覃姓的最早记载为《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肃宗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武陵澧中蛮陈从等反叛,入零阳蛮界。其冬,零阳蛮五里精夫为郡击破从,从等皆降。三年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复反,攻烧零阳、作唐、孱陵界中。明年春,发荆州七郡及汝南、颍川弛刑徒吏士五千余人,拒守零阳,募充中五里蛮精夫不叛者四千人,击澧中贼。五年春,覃儿健等请降,不许。郡因进兵,与战于宏下,大破之,斩儿健首,余皆弃营走还溇中,复遣乞降,乃受之。于是罢武陵屯兵,赏赐各有差。”[5]后政府在石门设添平土司,名土司千户所,管辖地域包括由石门新关至今湖北五峰渔阳关,北接长阳县,统今五峰仁和坪渔阳关、后河湾潭、升子坪、长乐坪、清水湾等地,西抵桑植,西南接慈利,东抵澄州今澄县东门乡。

关于湖南石门覃姓史料记载丰富,《石门县志》记载“覃为古有竹氏后裔,于周穆王时分居覃地为民,遂以国为姓”[6]。上文提到的五种族谱记载覃氏族源,都为“有竹氏”,以石门《覃氏四修族谱》(光裕堂)记载最为详细:“本所(添平所,笔者加)始祖覃,系周穆王時有竺氏之裔,原居覃地,以覃为姓,后居五溪,土人推为部长,自后汉诸葛武侯征蛮,授五溪总管之职,历晋及隋,传习数十余代。”[4]两处记载,如出一辙,指出湖南石门覃氏为有竹氏后裔,那么湖北卸甲坪乡覃氏也为有竹氏后裔。

有竹氏怎么演变为覃姓的?《辞海》、《姓氏辞典》、《万姓统谱》、《百家姓探秘》等有关工具书和姓氏研究的书籍,都说覃本姓谭:是因为避难,把言字边去掉,改为覃。谭是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名,为周朝武王封远古颛顼帝的后代为谭地的首领,所以谭国历代国君都称为谭子,谭国在今山东省章丘(一说故地在今山东省历城县东)。周朝继而兼并诸侯,废了孤竹国,孤竹氏被改为有竹氏。有竹氏先后被遣送到洛阳(今洛阳市东)和有褒(今陕西省南郑县)两地修筑东周城郭和行宫,为周穆王贵族的奴隶,修筑工程完成后,周穆王把修筑行宫的奴隶升为自由民,分配到各附庸国去耕田种地。有竹氏自由民被分配到谭国耕田种地,随谭国而姓,归宗谭氏。到古代春秋时期,齐桓公称霸,并吞谭国,国民分崩离析。国君谭子奔莒(今山东省莒县),其公族子孙,以国名为姓,相传姓谭;原有竹氏公族子孙,不甘做齐国的顺民而相率逃亡,奔有褒,重返三百多年前的故地,在逃亡途中,以谭国名去言为姓,相传姓覃。[7]

关于此说,学术界争论颇多,有学者认为覃姓并非谭子之后,有的认为覃姓为汉族,并非土家族。潘光旦先生在其编著的《中国民族史料汇编》中详细考证得出:“古代至迟到周代,山东即有西来之巴人,同时指出谭子奔莒之谭,疑与巴有系”[8],有力的反驳了覃姓为汉族人,支持了覃为有竹氏之后。

三、关于覃字读音的演绎

巴人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古老民族,生活区包括了“今天的鄂西南地区,鄂西北、陕东南、鄂西地区以及重庆与川东地区,在这么大的一个区域内,统称为巴人区域”[9]。关于巴人五姓的史料记载,以范晔的《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所辑最完整: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生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皆沉,为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5]。

巴人五姓中瞫姓是一个会意字,看得很深为瞫,读音为审,古代没有卷舌音,属《广韵·侵韵》,读为“xin”,古文献记载樊瞫相郑出“黑穴”,按音译土家语解,“黑”是笑、欢乐之意,“黑穴”是“充满欢乐”的意思,而樊、瞫、相、郑能共同相处,可见部落之间的团结,所以此四姓,同结为一方,在部落联合结盟,巴氏以智取胜,土船独巴能浮,且向上游漂去,逆水而上,是以机智取胜。巴演变为夏、马两姓,一部分因巴务相的相字,又演变为向姓。樊演变为田、谭、彭(本姓为“盘”),瞫则演变为覃、陈、文、盛、秦、邢等姓,相演变为唐、王、黄、向等姓,郑则为郑、邓、曾、丁等姓[4]。所以明显覃氏则是“黑穴”瞫部落的后裔。

《石门土家族覃氏渊源》作者唐明哲经考证认为最初的“瞫”姓和今日当地还通行着的主要姓氏之一的“覃”本是一事[10]。另外,邓和平在其文章《松滋土家族姓氏风俗考》一文中指出,松滋地区的覃姓,他们世为土著,即武落钟离山黑穴四姓之一的瞫氏之后[11]。上述我们知道松滋地区覃姓主要居住在卸甲坪乡,尤其是黄林桥和乌溪沟。卸甲坪乡的覃姓是瞫氏之后,由于卸甲坪乡覃氏是从湖南石门迁移过来的,反推,那么湖南石门覃氏也是瞫氏之后。

经过上面考证,湖南石门覃姓既是瞫氏之后,又是有竹氏之后,瞫姓出现在有竹氏之前,而有竹氏则指西周前搬迁到山东济南附近的巴人后裔,所以覃姓是巴人瞫姓后裔和有竹氏之后并不矛盾,而是瞫姓演变为土家族“覃”姓,经历了由“谭”姓改为“覃”姓的阶段,湖南石门当地群众读覃姓为“xin”,是对巴人瞫姓后裔的历史记忆,湖北部分地区读为“xun”,则是因为“xun”和“xin”音相近所致。

[1]王善才.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考证\[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6).

[2]肖学平.土家明珠——卸甲坪乡\[M\].荆州:鄂荆松图内字,2009.

[3]凌文斌.安溪姓氏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6.

[4]石门《覃氏族谱》光裕堂四修谱[G].清明节重印版本.2003.

[5]范晔.后汉书·西南夷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石门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石门县志(1978-2002)\[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7]覃芝馨,覃乃昌.百家姓书库——覃\[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8]潘光旦.中国民族史料汇编\[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

[9]邓辉.廪君族系的缘起与发展\[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2).

[10]孙向华.“覃怀“与“覃”姓读音考辨\[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11]邓和平.松滋土家族姓氏风俗考\[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5).

责任编辑:杨光宗

The Original Study of the Family Name Qin——A Case Study of the Family Name Qin in Xie Jiaping Tujia Village,Songzi City

GUO Fu-liang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Wuhan 430074,China)

The family name Qin is the most common one in Tujia,mainly in Hunan,Hubei,Chongqing and other places.Varieties of academic perspectives concerning the origin of last name focuses on the Zhu′s descent from one of the five family names“Shen”of Ba people.Combining field research and documentaries,taking the family name Qin in Xie Jiaping Village in Songzi county for example,this paper maintains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prove that the Qin family name is a descendent from the Zhu′s and one of the five family names“Shen”of Ba people.Meanwhile,the family name Qin in Shimen,Hunan is often pronounced as“Xin”,reflecting Qin′s historical memory for the family name“Shen”of Ba people.

Xie Jiaping village;Tujia;the family name of Qin

C912.4

A

1004-941(2010)03-0009-04

2010-05-29

中南民族大学校基金课题“当前湖北农村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YSY10005)。

郭福亮(1985-),男,山东济宁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史、散杂居民族问题。

猜你喜欢

巴人石门土家族
石门二十四景
英勇善战的巴人
汉中石门十三品
土家族情歌
英勇善战的巴人
土家族
巴人:一个不能忘却的文化战士
石门茶产业简介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