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歌》、《九章》校证(二十八则)

2010-04-10

关键词:王逸楚辞中华书局

王 伟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①本文所据《楚辞》以中华书局2002年10月印刷出版《楚辞补注》本为准。

“蒸”疑衍,而“奠”疑为“酌”之误。

“蒸”疑为衍文。按典籍通言“蕙肴”,如《艺文类聚》卷五十七《七诱》:“王馔方丈,蕙肴果器。”[1]1034卷七十九《祀鲁山神文》“桂醑溢于羽樽,蕙肴盈于兰藉”[1]1354等皆是,且王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是王逸也以“蕙肴”为词。此外,按今本《楚辞》,“蒸”第一次出现于本篇,但王逸未释。而《天问》:“何献蒸肉之膏,而后帝不若?”王注:“蒸,祭也。”是王于《天问》第一次释“蒸”也。故“蒸”字疑衍。此外《后汉书·文苑列传》谓:“兰肴山竦,椒酒渊流。”[2]1783-1784李贤注:“椒酒,置椒酒中也。《楚词》曰:‘蕙肴兮兰籍。’”是唐人所见尚有作“蕙肴”者。本篇衍“蒸”者,当系王注“蕙肴,以蕙草蒸肉也”之“蒸”字而衍。而“奠”疑为“酌”之误。按谢惠连《雪赋》:“燎薰炉兮炳明烛,酌桂酒兮扬清曲。”[3]曹丕《大墙上蒿行》:“酌桂酒,鲙鲤鲂。”[4]是皆言“酌桂酒”。且据王注“进桂酒椒浆”云云,是作“酌”字为当。

二、湘夫人: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

食一本作为。

疑作“为”是。按王注常以“当在”释“何为”,如本篇“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王注“罾当在水中”云云。而王注本句谓“麋当在山林,而在庭中,蛟当在深渊,而在水涯”,也是以“当在”释“何为”。且“鸟萃兮苹中,罾何为兮木上”句,一本“萃”上有“何”字。闻一多《校补》云:“当从一本补‘何’字。‘鸟何萃兮苹中’与下‘罾何为兮木上’句法一律。”闻说是。而“鸟何萃兮蘋中”句,王注“萃,集。……夫鸟当集木巅”云云,是“萃”义见于注文。而本句并没有释“食”字,是王本无“食”字。据此,“何食”当作“何为”。此或“食”、“为(為)”篆书形近而讹。朱熹《集注》、李陈玉《楚辞笺注》皆作“何为”[5],是所据不误。

三、九歌·少司命:荪何以兮愁苦

一本以作为。

闻一多《校补》谓:“以当从一本作为。”[6]31闻说是。按《楚辞》篇中“何以兮”作为问词,仅此一见。而“何为兮”反复出现且皆出现于《九歌》中,如《湘夫人》“鸟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以及《河伯》“灵何为兮水中”等皆言“何为兮”。此外据王注“司命何为主握其年命,而用思愁苦也”,是王本所见不误。

四、九歌·河伯: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灵何为兮水中,乘白鼋兮逐文鱼。与女游兮河之渚,流澌纷兮将来下

本段疑有脱简,本篇句子皆两两相偶,独此处参差不一,疑“灵何为兮”句上及“乘白鼋兮”句下当分别补“囗囗囗兮囗囗”及“囗囗囗兮囗囗囗”两句。试述如次。

按本篇之“中”显然与“宫”为韵,故疑所脱句当在“灵何为兮”句上。此外参之本篇“鱼鳞屋兮龙堂,紫贝阙兮朱宫”诸句句式皆平行并列之规律。故可定本处“灵何为兮”句上当脱“囗囗囗兮囗囗”一句。

而“乘白鼋”句与前后句子皆不相适。故疑此处或有脱简。其位置或位于“乘白鼋”句上,或位于其下。但考虑到本句前言“灵何为兮水中”,故“逐文鱼”当紧随其后方是。因此当于“乘白鼋”句下补“囗囗囗兮囗囗囗”一句。

五、九歌·国殇:严杀尽兮弃原野

“严”疑为“庄”,而“庄”当为“壮”之借。

闻一多《校补》谓:“严本作庄,避汉讳改。……庄读为戕。……此曰:‘庄杀尽兮弃原野,’亦谓戕杀尽而弃于原野。’”[6]38

按《校补》谓“严本作庄,避汉讳改”其说不误。《楚辞》中“严、庄”常相借用,如《天问》“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俞正燮谓:“《楚辞·天问》云:‘勋阖梦生,少离散亡。何壮武厉,能流厥严。’严盖庄字,汉人所写改。”[7]孙诒让则谓:“俞说是也。《注》威严即威庄。”[8]是皆谓“严为庄之借”,可从。但《校补》谓“庄读为戕”则不然。“庄”当读为“壮”。金正炜《战国策补释》谓:“庄、壮古字通用。《礼记·檀弓》‘柳庄’,《古今人表》作‘柳壮’。《秦一·司马错与张仪章》‘陈庄相蜀’,《华阳国志》‘以陈壮为相’。”[9]说甚是。而据王注“严,壮也。杀,死也。言壮士尽其死命”云云,是王逸以“壮士尽其死命”释“严杀”也。故正文当作“壮”为是。本篇当是“壮”先借为“庄”,后明帝时又因避讳而再改“庄”为“严”也。

六、九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

“致愍”疑为“直愍”之声误。而“直愍”乃“直愨”之误。按本篇若作“致愍”,则与下文“发愤以抒情”所含意义不合。“致愍”疑为“直愍”之声误。《大戴礼记·文王官人》:“取直愍而忠正者。”[10]是言“直愍”也。但王引之《经义述闻·大戴礼记》“直愍”条谓:“家大人曰:愍字义不可通,疑愨字之误。《说文》曰:慤,谨也。《广雅》曰:殻(与愨同)善也。《家语》今《赤问》篇注曰:愨,质也。直愨忠正义并相近。”[11]王说甚覈。是本篇“直愍”也当“直愨”之误。本篇前言“直愨”,表达忠正之情,则下文言“发愤以抒情”于情理上一致。是“直愨”以形近误为“直愍”,再以声近误为“致愍”也。

七、九章·惜诵:心郁邑余侘傺兮,又莫察余之中情

心疑作屯。

按:心,一本作忳。闻一多《校补》谓:“心疑为忳之坏字。”[6]66闻说近是。然“心”和“忳”其形稍远,恐难以致误。窃以为“心”当为“屯”之误。“屯郁邑”也即《离骚》之“忳郁邑”。“屯”、“忳”在表示愤盈意义上其义一致。如陈第《屈宋古音义》引《九辩·九》“忳惛惛而愁约”句作“忳(屯)惛惛而愁约”[12]235;引“纷纯纯之愿忠兮”句作“纷忳忳(屯)之愿忠兮”[12]235。是“忳、屯”其义一也。故本处作“屯郁邑”与《离骚》之作“忳郁邑”其义一致。然后人不察,遂以“心”易“屯”也。

八、九章·惜诵:中闷瞀之忳忳

中,一本作心。疑作“心”是。按王注“言己忧心烦闷,忳忳然无所舒也”,是王本作“心”。

九、九章·惜诵:欲儃佪以干傺兮

“儃佪”疑即“谄媚”也。

按王注:“儃佪,犹低佪也。干,求也。傺,住也。言己意欲低佪留待于君,求其善意,恐终不用,恨然立住。”据王注及本文,“欲儃佪以干傺兮”即渴求仕进,是一种主观上的努力,因此不当是犹豫徘徊,而当是积极进取,此若作“欲儃佪”则与“以干傺”在意义上难以连贯,且就词气而言,也总觉格格不入。窃疑“儃佪”即“谄媚”之声转。“欲谄媚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即欲改己品行委曲求君,但恐怕又因此而招祸也。且“欲谄媚以干傺兮,恐重患而离尤”读来一气呵成,较之原句词气为畅。

十、九章·涉江:齐吴榜以击汰

“击”当作“激”。

游国恩先生谓:“刘云:‘原本《玉篇》‘水’部、《文选·南都赋》注引‘击’并作‘激’。按鼓櫂未必扬波,作‘击’于义为长。”[13]

按:虽鼓櫂未必扬波,但王注:“汰,水波也。”而典籍“激汰”常讹作“击汰”,如《淮南子·齐俗训》:“故水击则波兴,气乱则智昏。”刘文典《集解》引王念孙说:“‘水击’当为‘水激’,声之误也。《群书治要》引此,正作‘激’。《泛论篇》亦云:‘水激兴波,智昏不可以为政。’”[14]358其说甚是。《说苑·谈从》即作“水激”[15]397。是李善注《南都赋》所引《楚辞》不误。

十一、九章·抽思:心郁郁之忧思兮

“忧思”疑作“抽思”。

按《九章》篇名多有取自篇首者,如《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等皆是。而本篇“与美人抽怨兮”,《集注》也作“抽思”可证。

十二、九章·抽思:昔君与我诚言兮

疑“昔”为“始”。

按“昔”无“始”义,而王注“始君与己谋政务也”。是王本作“始”。

十三、九章·抽思:盍为余而造怒

疑“造怒”为“造怨”之讹。

按先秦两汉典籍言“造怒”者寡,而言“造怨”者夥也,如《汉书·叙传》“雍造怨而先赏兮,丁繇惠而被戮”[16]3092,《后汉书·郑孔荀列传》“将军若造怨此人,则四方之士引领而去”[2]1529等之“造怨”皆是。而《惜诵》“吾闻作忠以造怨兮,忽谓之过言”,王注“始吾闻为君建立忠策,必为群佞所怨”云云,是疑本篇亦当作“造怨”方是。

十四、九章·抽思: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人之心”疑作“人心之”。

按本句王逸注仅谓“我志清白,众泥浊也”,是据王注难以判断“人之心”或是“人心之”到底孰对孰错。端平本《集注》本句也作“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但注谓“言灵魂忠信而质直,不知人心之异于我”也,是据其注当作“人心之”方是。而近年出版的中华再造善本《楚辞集注》据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嘉定六年章贡郡斋刻本影印,时代比端平本早二十二年,本句则正作“人心之不与吾心同”[17]。是“人之心”或本当作“人心之”。此外,《九叹·忧苦》“且人心之持旧兮,而不可保长”,其辞也作“人心之”。而“人心之”正与“灵魂之”相偶,是当作“人心之”为是。

十五、九章·抽思: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一无“聊”字。

疑是。按王注“以娱己之本志也”。是王本无“聊”字。且本篇“乱曰”下,自“长濑湍流”至于“灵遥思兮”七句,皆“囗囗囗囗,囗囗囗兮”结构,故疑“聊”字衍也。

十六、九章·抽思: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行隐”疑作“隐行”。

按“隐行”典籍习见,如《淮南子·人间训》:“有阴行者必有昭名。”刘文典《集解》谓:“王念孙云:‘阴行’本作‘隐行’……《说苑》、《文子》并作‘隐行’。”[14]613而王注:“言己动履正直,超越回邪,志其法度,隐行忠信,日以进也。”是王本不误。

十七、九章·抽思:愁叹苦神,灵遥思兮。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又”字疑衍。

按本段注例,皆先列正文,而后释之。如“愁叹苦神者,思旧乡而神劳也”。“灵遥思者,神远思也。”“路远处幽者,道远处僻也。”而“又无行媒兮”句注“无行媒者,无绍介也”。独“又无行媒兮”句注与前面注例不合,故疑“又”为衍文。

十八、九章·怀沙:谨厚以为丰

“谨”疑为“牛堇”之借。

按王逸注:“谨,善也。”但据《说文》,“谨”无“善”义。“谨”当为“牛堇”之借。《广雅疏证》卷一上:“牛堇者,王逸《九章》注云:谨,善也。谨与牛堇通。”[18]16王说是。《大广益会玉篇·牛部》即谓“牛堇,善也”[19]109也可为明证。

十九、九章·怀沙:舒忧娱哀兮

“娱哀”不辞,疑“哀”字衍。而“忧娱”即“忧虞”。“娱”、“虞”二字古通用。《晏子春秋·谏上》:“钟鼓不陈。晏子请左右与可令歌舞足以留思虞者退之。”吴则虞《集释》谓:“孙星衍云:‘虞’同‘娱’。”[20]22张协《咏史》:“昔在西京时,朝野多欢娱。”《文选》李善注:“王逸《楚辞注》曰:‘娱,乐也。’娱与虞古字通用。”[3]994是“娱”、“虞”相通之证。而“忧虞”一词同义复指,乃悲哀意。如《左传·哀公五年》:“二三子间于忧虞,则有疾疢。”杨伯峻注“此言汝等若有忧虑,则生疾病。忧、虞同义”[21]是证。而本篇作“舒忧虞兮”当最合意旨。司马迁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作“含忧虞哀兮”[22],是尚存“忧虞”一词。至王注“舒展忧思,乐己悲愁”云云,则王本“忧虞”已误。

二十、九章·怀沙:分流汨兮

疑作“分汨流兮”。

按王注:“汨,流也。言浩浩广大乎沅、湘之水,分汨而流。”是王本作“分汨流兮”。

二十一、九章·思美人:高辛之灵盛兮

疑作“高辛之盛灵兮”。

按王注:“帝喾之德茂神灵也。”是王逸先以“茂”释“盛”也,故疑作“盛灵”为是。

二十二、九章·思美人:吾将荡志而愉乐兮,遵江夏以娱忧

疑作“吾将荡志而娱忧兮,遵江夏以愉乐”。

按王注:“涤我忧愁,弘佚豫也。循两水涯,以娱志也。”是王注先释“娱忧”。且就常理言,也当是先“娱忧”,再“愉乐”方是。此外,本句下“吾且儃佪以娱忧兮,观南人之变态”及《九叹·远逝》“欲酌醴以娱忧兮,蹇骚骚而不释”之“娱忧”也皆出现于上句,似也可为旁证。

二十三、九章·惜往日:蔽晦君之聪明兮,虚惑误又以欺。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信谗谀之溷浊兮,盛气志而过之。

“虚惑误”一作“惑虚言”;“溷浊,一作浮说”。

疑一本是。《楚辞》及《章句》“虚言”常语也。《七谏·自悲》:“悲虚言之无实兮。”《九叹·逢纷》:“不吾理而顺情。”王注:“言君听谗佞虚言。”是皆谓“虚言”。而“虚言”、“浮说”也相偶为词。如《七谏·沈江》:“听奸臣之浮说兮,绝国家之久长。”王注“言君好听邪说之臣虚言浮说”是证。

二十四、九章·惜往日:使谄谀而日得

“日得”疑作“自得”。

按“日”、“自”形近易讹,如《九叹·逢纷》:“心怊怅以永思兮,意晻晻而日颓。”《考异》曰:“日,一作自。”而“自得”表示的是一种精神面貌,如《远游》:“漠虚静以恬愉兮,澹无为而自得。”此外《汉书·贾谊传》:“谊既以适去,意不自得。”[16]1708《爰盎传》:“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师古注:“意甚自得也。”[16]1741凡此皆为此类。是“日得”宜作“自得”。

二十五、九章·惜往日:嫫母姣而自好

“姣”疑“妖”之误。

按《补注》谓“姣,妖媚也”。则其为贬义无疑。而“姣”、“妖”虽通,如《九歌·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考异》谓:“姣,一作妖。”但其通用一般是在表示“美好”这一层面上,而王注“丑妪自饰以粉黛也”,是为嫫母之形容,则此不当言表示美好意义之“姣”。此当言“妖”为是。”

二十六、九章·悲回风:聊逍遥以自恃

“自恃”疑作“自娱”。

按王注《楚辞》,“逍遥”皆游戏义,如《离骚》“聊逍遥以相羊”。王注:“逍遥、相羊,皆游也。”而“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诸句,“处、虑、曙、去”协韵,本处若作“娱”则也与其韵也。此外,《离骚》“和调度以自娱兮”,《九怀·昭世》:“浮云漠兮自娱”皆言“自娱”,是“自娱”也为《楚辞》常语。且据王注“内自娱也”,是王本即作自娱。故“自恃”当作“自娱”无疑。

二十七、九章·悲回风:孰能思而不隐兮,照彭咸之所闻

一本照作昭。

疑作“昭”是。

按本句“照彭贤之所闻”其“照”与“闻”字其义难协。“昭”与“闻”则合也。宋吴棫《韵补》“昭”字注“明也”。[23]而《楚辞》中“昭、照”常互易,如《大招》:“照四海只。”《考异》:“照,一作昭。”《九思·怨上》:“用志兮不昭。”《考异》“昭,一作照”是证。本处作“照”者,其误或肇于唐代。俞樾《九九销夏录》“避讳改写字不可押韵”条谓:“唐韦庄诗‘欲将张翰松江雨,画作屏风寄鲍昭’。按:鲍昭本名照,唐避武后讳改作昭耳。”[24]据俞说,是唐武后之世“昭、照”最易混淆。宋吴棫作《韵补》,其“闻”字注引本篇则又回改作“昭彭咸之所闻”[23]30也。

二十八、九章·悲回风:依风穴以自息兮

“依”疑作“伏”。

按王注“伏听天命之缓急也”。而据《说文》,“依,倚也。”[25]是“依”不训“伏”。则据王注王本作“伏”。

参考文献:

[1] 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 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 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96.

[4]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570.

[5] 李陈玉.楚辞笺注[M]//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40.

[6] 闻一多.楚辞校补[M].成都:巴蜀书社,2002.

[7] 俞正燮.癸巳类稿[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233.

[8] 孙诒让.札迻[M].北京:中华书局,1989:396.

[9] 金正炜.战国策补释[M]//王念孙.金正炜.战国策校释二种.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5.

[10]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M].北京:中华书局,2006:116.

[11] 王引之.经义述闻[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0:1231-1232.

[12] 陈第.屈宋古音义[M]//毛诗古音考 屈宋古音义.北京:中华书局,2008.

[13] 游国恩.游国恩学术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9:277.

[14] 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258.

[15] 向宗鲁.说苑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7:397.

[16]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 朱熹.楚辞集注[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18] 王念孙.广雅疏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5:16.

[19] 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M].北京:中华书局,1987:109.

[20] 吴则虞.晏子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2:22.

[21]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0:1630.

[22] 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1906.

[23] 吴棫.宋本韵补[M].北京:中华书局,1987:52.

[24] 俞樾.九九销夏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5:130.

[25]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653.

猜你喜欢

王逸楚辞中华书局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屈原和楚辞
秋夜读《楚辞》
建筑史话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金龟记
On Observing Etiquette and Custom —— A Case Study of the Essence of the Funeral and Burial in the Six Dynasties〔* 〕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醇厚隽永 洒落天成
——王逸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