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思考

2010-04-10

关键词:思潮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袁 琳

(湖北民族学院 法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1]。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含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2]这是党在新的历史时期,针对国内外多种社会思潮错综复杂的形势作出的科学决策,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新形势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必将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氛围,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方向保证

所谓社会思潮,中央党校教授赵曜在《当代中国社会思潮透视》一文中作如下定义:社会思潮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一阶级或阶层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或思想潮流。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3]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内改革和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变化,使得我国的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直接威胁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方向。

首先,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使马克思主义遭遇巨大挑战。随着苏东剧变,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严重受挫,新科技革命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得资本主义在当代有了新的发展空间,依然具有新的活力。同时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资本主义凭借其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优势,向全世界积极推进。两种社会制度的博弈、两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较量、和平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依然存在。

其次,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之间等矛盾层出不穷。社会思潮是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突出矛盾的反映,于是这一时期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派别林立,其中不乏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的流行严重影响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有的认为苏联都解体了社会主义已经没有前途;有的认为现在是和平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甚至还有人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就是搞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在每一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4]作为一个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存在就已经决定了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性质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精神支柱,集中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关系国家的兴衰成败,关系社会的稳定混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在一百六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之中不断吸收人类各种优秀成果,与时俱进。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新中国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向世界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总结,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根本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坚持正确的社会方向,坚定我国的社会主义导向,将伟大的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目标指导

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必然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根源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所引起的经济政治生活方面的各种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生活在不同社会的人有不同的思想认识。作为社会经济生活反映的社会思潮在阶级社会里必然带有鲜明的阶级烙印。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量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中国。全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等思潮的影响日益增强。诚然,这些思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发展过程,带有一些普遍的共性,是许多国家追求的一个目标。马克思恩格斯也提到过全球化的状况,是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而且正在进行之中。信息化是科技革命不断发展且人们感知的确实正在发展的过程。但是,我们也应看到,这些从西方流入的社会思潮无一不带有强烈的西方色彩,都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服务的。在西方世界的主导下,现代化思潮将现代化视为以西方社会主要是美国社会为终点。认为全球化更应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而且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还应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同时认为信息化的发展可能导致未来世界大多数语言消失,随着全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英语的主导地位被不断强化,在未来社会,英语可能会成为许多国家民族的母语。这些思潮的流行都严重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

一个国家和民族有理想,才有目标。邓小平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多少人牺牲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理想。”[4]江泽民指出,“为了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必须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5]胡锦涛说,“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6]

作为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维护的是无产阶级的利益,是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少数剥削者的利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一种国家意识形态,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是实现我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我国社会建设的目标必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旦偏离这个目标,我们的事业就会受挫。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才能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维护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一个文化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大国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精神动力

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除了与社会发展状况有关,也必然与人的思维有关,但是仅仅是某个人的理论观点,不能称之为社会思潮,只有当这种理论观点引起了社会共鸣,引起相当数量群众的注意,并在社会上传播,才能称之为社会思潮。普列汉诺夫指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7]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对社会心理的反映,社会思潮的直接社会心理基础是社会潜意识。社会潜意识包括个人潜意识与群体潜意识。民族潜意识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潜意识,由此决定着社会思潮必然带有民族性、时代性。梁启超说过,“今之恒言,曰‘时代思潮’。此其语最妙于形容。凡文化发展治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与呼应汹涌,如潮然。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于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思潮,无不由‘继续的群众运动’而成。”[8]因此,一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必然会影响社会受众的思想,从而影响他们的行为,就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这种社会思潮是正确的,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反之,这种社会思潮是错误的,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

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社会思潮对中华民族的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趁改革开放之际通过反思历史宣扬“告别革命”,否定中国革命(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否认中国的历史,完全无视中华民族百年的奋斗历史。甚至有人提出“西方列强的侵略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这种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观点,可谓是奴颜婢膝。

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黑格尔曾经说过,“只有那个长江黄河流过的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帝国之一。”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直激励这国人前进,创造了一种完全不同于西方的具有独特魅力的璀璨的中华文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的80多年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包括革命斗争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航天精神等。今天的中国以坚实的脚步、坚定的姿态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60年的成就以极大的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构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用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团结全中国人民,抵制非主流思想意识形态,让“爱我中华、爱社会主义”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符号,促使中华儿女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提供坚不可摧的持久精神动力。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价值标准

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是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头脑中产生的“美”“丑”“好”“坏”等价值评判。它深刻地反映了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社会思潮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精神世界都会产生影响,也必然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国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矛盾凸显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念,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结果显示:“只求家庭生活舒适和睦”、“希望赚更多的钱”、“充分发挥个人才能”、“追求个人生活情趣快乐”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选择“很符合”和“比较符合”的人分别达到91.6%,88.3%,82.1%,79.4%。[9]其中明显反映出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潮对国人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出生的新一代青年更是深受影响。一项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出生人群的超自然信仰较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对星座、算命、宗教等领域感兴趣,这部分源自此人群对宗教和神灵等未知世界的好奇,但更主要原因可能来自过于注重现实信仰所引起的精神追求的空缺和迷茫。”[10]更有人宣扬“普世价值”观,鼓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民主、人权是全世界人民遵循的普世价值,严重扰乱社会价值取向,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死存亡。

一个社会在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主导全社会思想行为的价值观。如封建社会的“仁义礼智信”、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自由”“私有至上”。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正是规范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标准。一个人只有分清荣辱,才能明辨是非,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胡锦涛同志强调,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指出了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抵制什么,为中国社会提供了基本价值取向,为全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标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标准,明辨善恶美丑,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 江泽民.视察人民日报社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0-21.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36.

[7] 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第3卷[M].北京:三联书店,1974:196.

[8]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人民文库丛书.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

[9] 李培林,陈光金,李炜.重视整体和谐下的不稳定因素[N].社会科学报,2007-03-01.

[10] 张博颖.市民社会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4(2).

猜你喜欢

思潮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