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情感体验:德育实效性的促力

2010-04-07郑满利

关键词:内化道德教育实效性

郑满利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道德情感体验:德育实效性的促力

郑满利

(洛阳师范学院,河南洛阳471022)

道德情感体验是一种价值体验,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介因素,也是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对于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在德育过程中,采取生活化德育、情境德育;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对进一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道德情感体验;德育实效性;促力

在20世纪60年代后相当长时间里,世界上流行的道德教育方法是重视认知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虽然采用提升道德认知的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达到德育的目的,但对于发展人的道德教育而言还不够完善。而当前在反思德育实效性的过程中,单纯的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并不能让德育落到实处。2000年,团中央提出在全国少年儿童中推行体验教育模式,把组织少年儿童到生活实践中去进行体验式的学习作为少先队开展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德育方式。

一、道德情感体验的涵义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这种特殊反映又是通过主体对客体的体验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往往把情感和体验两个概念合并在一起使用,称为情感体验[1]。情感体验是个体主动积极地亲历与验证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或事件,获得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快乐美好的积极向上的情感觉察和认知。从情感体验的实质来看,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整体感受和领悟。

道德情感体验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较稳定的道德情绪、情感和情操的过程,是直接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因此,道德情感体验既是一种心理体验,也是一种实践体验,它属于价值体验范畴[2]。道德情感体验是道德现象在个体意识中的基础,是人们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和重要条件,也是道德价值内化的心理机制。

二、道德情感体验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道德情感体验是学生品德形成的中介环节。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由知、情、意、行等几个方面构成,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而道德情感以道德认识为前提,接受道德认识的导向和控制,使主体情感活动保持方向性、有序性和可控性。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的必然结果,并对道德认识起着强化的作用,同时又对道德意志的形成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德育中注重道德情感体验,可促使个体道德认识的内化,同时在行为过程中又可积极调控个体的道德行为,成为将道德认识与道德意志、信念连接起来的中介和桥梁。

其次,道德情感体验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行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情绪情感对人的行动则具有阻碍和抑制作用。在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道德情感体验则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使个体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动,形成道德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将阻碍、抑制学生按照道德准则行动,无法实现道德内化,给个体道德发展带来难度,将阻碍学生良好道德规范的形成。因此,道德情感体验是学生道德发展的基础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如果能发挥其积极的推动力作用,将必然提升德育实效性。

再次,道德情感体验是促进主体道德内化的动力。德育的目的就是通过道德教育,将个体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情感体验和道德成长之间有着天然的亲缘关系。学生个体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是其顺利实现道德内化的基础。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情感体验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了解知识所赋予的内涵,并体验到学习所带来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情感,使其充满学习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有助于增强学生内化品质要求的自觉性,从而将道德认识内化为个体的思想理念,指导个体道德行为的产生。而如果没有经历这种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识并进一步深入内心。

最后,道德情感体验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客观需要。当前,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现实生活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方面,青少年不良道德和行为直线上升;另一方面是学校德育的苍白无力,无所适从。现行德育实效在“投入”与“产出”之间明显失衡,要改变现行道德教育高耗低效的现状,就必须强调学校德育中的道德情感体验作用。

道德教育的实效是在体验中发生作用的,只有诱发和唤醒了学生的道德体验的道德教育,才能对其成长发挥实际的促进作用,也才是真正有效的道德教育。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重视道德情感体验的作用,在德育活动中积极诱发学生个体的道德体验,构建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德育,切实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三、道德情感体验的获得途径

在过去的德育中,德育工作者往往偏重于道德认知因素,对道德原则规范“硬性注入”而忽视体验、理解,造成学生“知”与“行”的脱节甚至悖离,因此德育的实效性相对较低。心理学对个体情感的研究表明,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有极大的作用,教育的内容即使是正确的、科学的,也要经过主体的情感过滤,才能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只有经过了体验的道德情感,才能促使其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一)在生活中体验道德情感

生活是人生的根本,也是道德的根基与归宿。道德是生活的产物,生活又是道德的目的,道德如果不能贴近生活,不关心生活,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空洞教条。道德情感体验本身就是对道德生活的体验,只有投身于现实的道德生活并加以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出道德善恶价值的真谛,才能有刻骨铭心的道德情感。

生命的成长需要自身的体验,体验是学生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独特享受,只有学生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学生缺少心灵的感受,他的精神家园就会变得荒芜。而体验来源于生活实践,因此,抓好源头,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获得切身体验,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生从书本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和生活,使他们感受到生动的问题情境,获得大量生动的直接经验,在身临其境中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在体验和感悟中主动内化所体验的道德认识。

(二)在情境中激发情感体验

情境感受是通过创设情境直接刺激感官,激发情感,产生道德体验的学习过程。教学中对于学生难以身临其境去直接体验的经验,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把学生引入仿真性活动来获得感受,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感悟。

朱小蔓教授认为,人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一种经历,如果没有这种由经历所构成的切身体验,那么个体就不可能对道德产生深刻的认同并进一步渗入人的内心。因此,道德情感需要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中来培养,只有让学生置身于丰富的德育情境中,才能发生积极有效的道德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道德学习,从而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德育工作者可通过故事法、两难情境等方法创设德育情境,进行情境化教学。

(三)通过社会实践体验道德情感

当前德育缺乏实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内容和方法都脱离了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缺乏实践性。学生对于“灌输式”的德育形式不感兴趣,导致学生知行脱节严重,德育也就成为了“低效劳动”甚至“无效劳动”。如果我们的德育不能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真正的影响,我们的教育还有什么作用呢?因此德育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体验道德情感,从而提高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意志,最终促使其行为的改变,实现德育目标。

学校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如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等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身临其中,一方面可感受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可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锻炼学生道德实践能力,在道德实践中体会其产生的道德情感,进一步促使其道德行为的养成。反过来,良好的道德情感体验会进一步提升道德实践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的教育环境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硬环境指的是物质条件对学生发展提供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优越的硬环境可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在情感体验中产生积极的反响。校园环境文明优雅、卫生状况良好,会增加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心,从而引发文明行为的产生。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在学校德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与校园环境等校园资源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置身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美国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获得道德情感体验[4]。因此,学校在建设的过程中应积极倡导良好校风、班风的建设问题,在互帮互助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意识,从净化校园开始,逐步深入学生内心,进而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良好的行为作风。

四、结语

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触及学生的心灵。而道德情感体验,则是德育深入学生心灵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德育的过程中让学生积极获取道德情感体验,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并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德育的实效性也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1]管中文.谈学校道德教育中的情感体验[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3).

[2]王瑛.青少年道德情感体验激发及培养[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3]曾欣然.德育心理学研究(导学——探索学习提纲)[Z].2004.

[4]林丽华.让道德生命在道德情感体验中发展——论美国学校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5,(3).

[5]李建华.论道德情感体验[J].中南大学学报,2003,(1).

Abstract:Emotional experience of morality is a kind of experience of value;it is a mediating factor that converts moral cognition into ethical behavior;and it is also the major impetus of moral internalization.Emotional experience of moralit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not only in moral education,but also in improving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Therefore,in the process of moral education,taking moral education in the daily life and the specific scenarios,enabling students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and developing a good campus culture for students to improve moral qu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morality,which inturn will furthe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

Key words:Emotional experience of morality;The efficiency of moral education;Impetus

Emotional Experience of Morality:Impetus of Moral Education Efficacy

ZHENG Man-li
(Louyang Normal University,Luoyang 471022,China)

G410

A

1008—4444(2010)03—0133—03

2010-03-25

郑满利(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宋孝忠)

猜你喜欢

内化道德教育实效性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