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0-04-05刘子平

党政干部论坛 2010年12期
关键词:小圈子圈子领导

○ 刘子平

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 刘子平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也就是说,人是生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形象一点看,人仿佛生活在各式各样的“圈子”当中。何谓圈子?圈子本是个数学名词,标准的定义是:圆而中空的形状,环形;环形的东西[2]。引申到社会生活中,就是集体的范围或活动的范围。这个定义是简洁而准确的,是普通老百姓所理解的圈子。社会生活中,圈子无所不在。人们以不同的纽带为半径,可以划出不同的圈子:以血缘而定的亲人亲戚圈,以交际而定的朋友圈,一起工作的同事圈,此外还可以有同学圈、老乡圈、娱乐圈等等。有社会关系就会有各式各样的“圈子”。“圈子”成为人们彼此正常交往的纽带。领导干部也是人,领导干部也有以个人学历、经历、兴趣爱好为纽带的老同学、老同事、老朋友的交往,以血缘、地缘而定的亲戚、老乡的走动等。也就是说,领导干部也有着各种不同的“圈子”,也有着各种正常的人际交往,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是,“圈子”不等于“小圈子”,讲感情不等于徇私情。领导干部作为国家公务人员,不同于普通百姓,一般都掌握着大量的公共资源,而这些资源应当是用来服务民众的。如果将公共资源与“圈子”发生某种不正当的联系,那么,“圈子”便有可能异化为“小圈子”,进而出现各种腐败问题,从而危害到公权力的正常运行。所以,我们这里讲的“小圈子”,指的是以实现个人私利为目的,以各种名义结合在一起的小团体,其本质是公权与私利的结盟,是个人私欲膨胀的产物。

“圈子”本身并无大错,但当“圈子”一旦成为官场腐败交易平台时,其破坏力相当惊人。“小圈子”正在成为腐败的变种,破坏着公共权力的正确运行,成为民主政治的大敌。近期被查处的少数领导干部拉帮结派搞“小圈子”的腐败案,也给各级领导干部敲响了警钟。“小圈子”就像毒瘤,严重侵蚀了我们党的健康肌体。如果听任“小圈子”现象蔓延,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对党就会丧失信心。我们应当充分认清领导干部“小圈子”的表现、根源和危害,以杜绝其滋生和蔓延。

一、领导干部“小圈子”的特点及危害

(一)领导干部“小圈子”的主要特点

干部队伍中的“小圈子”的特征十分明显,它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交际圈子,而是以权力为轴心编织成的一张关系网。

领导干部“小圈子”的特征之一:以权力为纽带,以追求私利为目的。在干部队伍小圈子中,都是一些手握权柄的党政领导干部。以权力为纽带,抱成一团,盘根错节,形成一张巨大的无形的关系网、小圈子。重庆打黑行动中落马的文强利益团伙就是最好的明证。“小圈子”的本质就是利益联盟,利益是“小圈子”的润滑剂。结“圈”之人心态各异,但目的无非是为了从“圈里”获得好处,达到权力的“利益共享”。追求利益是驱使领导干部出现“小圈子”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干部队伍“小圈子”中,圈中人都是以谋私为目的凑到一块来的,或谋求官场升迁,或觊觎钱财,或图办事方便,各有各的小九九,各有各的利益驱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圈子”是用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编织的利益共同体,一旦失去利益驱动,失去权势催化,也就不成其圈中人了。

领导干部“小圈子”的特征之二:圈外清廉,圈内腐败。爱搞“小圈子”的领导干部们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小圈子外作秀,小圈子内腐败”。他们最善于在公众视野内作秀,在大庭广众之下,他们总是千方百计把自己装扮成清正廉洁的典型,开口“当公仆”,闭口“为人民服务”,俨然是个大清官。而在精心组织的自家“小圈子”内,培植“铁哥们”,颐指气使,坏事干尽。例如原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的丑闻东窗事发后,在江苏乃至全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人们深感意外的是,一向大讲制度反腐、行事谨慎内敛的“老组织”怎么说进去就进去了呢?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认为他处事低调,很讲原则。他下基层,从不收礼品,还常告诫属下不该要的财物不能碰。徐国健在公共场合、甚至亲近的工作人员身边都始终作秀,表现得清正廉洁;可他同时极力培植有价值的私人小圈子,在其中予取予求、腐败透顶。徐在任期间,利用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先后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460万元和8000美元,接受礼金10万元。这个“他人”正是徐国健“小圈子”里的人[3]。

(二)领导干部“小圈子”的危害

邓小平在1989年的谈话中强调指出:“不能搞小集团,不能搞小圈子”、“小圈子那个东西害死人呐!很多失误就从这里出来,错误就从这里犯起。”[4]可见领导干部的“小圈子”问题具有很大的危害性。

其一,涣散人心,具有破坏性。他们的所作所为,使组织涣散,人心浮动,造成人际关系复杂化,毒化了政治空气,使得好干部不香,坏人不臭,黑白颠倒,严重地削弱了党组织和行政机关的战斗力。使广大群众对党组织失去信任。

其二,动摇信念,具有顽固性。小圈子是自由主义泛滥的温床,圈中人纠集到一起时他们信口开河,指天骂地,政治上严重偏离党性立场。而经常厮混在一起吃喝玩乐,又消磨了革命意志和人生信仰,把理想宗旨抛诸脑后。长此以往,势必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动摇。

其三,滋生腐败,具有致命性。搞“小圈子”必然会拿原则做交易,这也就决定了他们成为滋生腐败的罪恶渊源。干部队伍“小圈子”,说穿了,其实就是权钱交易的“贸易货栈”。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和权力关系,只要舍得花钱,只要用足自己手中的权力,官帽、地位、荣誉信手拈来。所谓的哥们义气,其实是金钱在其中润滑。于是这种“小圈子”,又成为收礼受贿的集散地,成为贪污策源地,成为滋生腐败的罪恶渊薮,严重地败坏了党风。

二、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成因探究

干部队伍“小圈子”问题的形成,既有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动机;既有历史的沉淀,又有现实的诱惑,多个方面相互作用,相互激荡,最终导致“小圈子”问题的产生。

(一)封建遗毒的影响是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形成的历史因素

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历史长达两千多年的国家。长期受封建主义官场文化的影响,圈子文化在中国官场可谓历史悠久、根深蒂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官吏们结党营私,朋党成奸,鱼肉百姓,对抗朝廷。这种封建余毒根深蒂固。文革中的“四人帮”就是受中国封建主义“小圈子”官场文化影响的最好明证。何清涟在其著作《现代化的陷阱》中分析中国腐败产生的文化原因时指出:“人是历史文化的沉淀,追溯历史,就会发现,利益交换在我国古代就被赋予一种‘道德’的含义,现在的腐败现象只是中国古代贪渎文化的一种延续。也正因为如此,大规模的腐败现象在我国出现才没有遇到文化上的反抗。”[5]如今在官场上,人身依附的封建余毒仍有市场,一些干部不是依靠组织,而是依靠“小圈子”,热衷于“小圈子”内的交往活动,以巩固既得利益,寻求新的功名利禄。

(二)吏治不严,监督乏力是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形成的客观因素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推进之时,社会转型中很多体制与制度还没有健全和完善,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漏洞,由此造成现行干部人事制度中“人治”现象还很严重,一些地方跑官要官之风盛行。一些干部不是靠才华、能力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业绩求得群众认同、领导赏识,而是想方设法钻进“小圈子”,靠领导人的权力荫护,靠圈子中的人举荐、捧场、疏通、撮合,为其升迁牵线搭桥,铺平道路。这种政治上的投机是干部利益型“小圈子”形成的主要因素。当前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工作内的监督机制正在建立、健全,但对领导干部在八小时工作以外的交际圈监督不力,总认为是私人交往,不好干预,因而考察干部只看八小时内,不看八小时外,对干部们在圈子内的活动很少过问。有的地方党政领导人认为自己要在一方立住脚,得有几个知心朋友出谋划策,得有几个得力干将鼎力相助,于是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以其为核心的“小圈子”。身在“小圈子”中也就对“小圈子”熟视无睹了,更谈不上去监督圈子中的人了。

(三)思想觉悟不高,党性修养待加强是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形成的主观因素

从近年中央查处的领导干部圈子腐败案中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曾经作为领导干部的腐败高官们,放松了自己的政治理论学习,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不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导致干部党性观念不强,纪律意识淡薄,把党和国家的利益置于不顾,只顾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和小圈子团体利益。有些党员干部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导致领导干部讲哥们义气、不讲党的原则;讲团伙规矩、不讲党的纪律;讲少数人的好处、不讲党的利益,从而严重破坏党的团结统一,影响社会稳定。

三、破解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路径选择

“小圈子”现象与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早就严肃指出:“这种人闹什么东西呢?闹名誉,闹地位,闹出风头。在他们掌管一部分事业的时候,就要闹独立性”、“就要拉拢一些人,排挤一些人,在同志中吹吹拍拍,拉拉扯扯,把资产阶级政党的庸俗作风也搬进共产党里来了。这种人的吃亏在于不老实”。[6]“小圈子”就像毒瘤,严重侵蚀了我们党和国家的健康肌体,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小圈子”就会像癌细胞一样不断扩大,党和国家就会病入膏肓,人民更是怨声载道。因此必须加以有效防范和清除。那么,我们如何有效破解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呢?

(一)加强思想教育是解决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前提

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加强思想教育、建立起思想道德教育长效机制的极端重要性。通过教育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使他们深刻认识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不做亏心事,半夜叫门心不惊”、“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些道理。徐国健有着近10年组织部长的丰富阅历,可最后还是晚节不保,栽在了腐败问题上。徐国健的落马,再次说明腐败没有“密封圈”。通过思想教育,促使领导干部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的辨伪能力,少应酬,慎交友,不钻入“小圈子”里。要富于创造性,不断创新应对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教育机制,力争取得更加明显的教育成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二)积极推进制度建设是解决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关键

制度的漏洞是造成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要稳步推进制度创新,提高反腐倡廉的制度化、法制化水平。必须建立和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财产申报制度、官员监督制度等。新加坡成功反腐的经验证明:制度反腐是反腐倡廉成功的关键。新加坡建立起的全面完善的法律制度、公务员选拔与任用制度,财产申报制度等实现了新加坡反腐措施的制度化。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反腐倡廉思想的基础上,逐步确立了制度防腐的思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真抓实干,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方面又迈出了坚实步伐。通过建立和创新完善的制度,从制度体制机制上逐步铲除官场“小圈子病”得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和条件。

(三)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是解决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基础

领导干部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强自身党性修养,树立和弘扬优良作风。要自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要通过学习,不断加强理论修养,真心实意坚持和遵循党的纲领与章程,增强自控能力,有效抵制诱惑。要通过学习,不断增强严守党的政治纪律的自觉性,坚持民主集中制,善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坚持任人唯贤,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圈子”。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规定,模范遵守各项制度。真正做到光明磊落、堂堂正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根除“小圈子”问题。

(四)监督惩处是解决领导干部“小圈子”问题的重要保证

良好的制度必须要有良好的执行力。要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力度。通过建立起党内监督、人大政协监督、群众及舆论监督的全方位和多层面的监督体系,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不仅要监督八小时内,还要监督八小时外;不仅要监督工作,还要监督生活,特别是要把监督的触角伸向干部们的交际圈子里,从中了解干部的思想动态、廉洁自律情况。群众对他们的交友状况进行民意测评,防止干部形成“小圈子”。对“小圈子”腐败要加大打击力度,提高小圈子腐败案件的侦办效率,将小圈子中的蠹虫一网打尽,决不让这些腐败分子在党内有藏身之地。通过全面监督和加大惩处力度,来提高对领导干部小圈子腐败的威慑力。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

[2]夏征农:《辞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202页。

[3]包永辉:《透视官场“圈子病”》,《瞭望》2005 年第2期。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1页。

[5]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235页。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3-824页。

(作者单位 聊城大学思政与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楚 朴)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德才兼备用人标准实现机制研究》(批准号:10CDJ007)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小圈子圈子领导
党员干部要自觉远离“小圈子”
2016重要领导变更
远离“小圈子”
道同为谋,玩转谁的生活
不能比领导帅
领导去哪儿了
你的圈子在哪里
莫入“小圈子”
朋友无圈
09年的black Ascot valen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