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炎支原体IgM与CRP联检在小儿感染性肺炎中的临床应用

2010-03-28邱国凤丁妩娟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感染性支原体儿科

邱国凤,滕 凯,丁妩娟

(江苏镇江第四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1)

近年来,肺炎支原体(M.Pneumonia,MP)感染病例日益增多,越来越受到临床的重视,MP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常有多系统肺外并发症,病情重,病程迁延,严重者可引起死亡[1]。因此对本病的认识,及时诊治非常重要。CRP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急性创伤和感染时血液浓度急剧升高[2]。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儿科收治的718例感染性肺炎患儿中,同时测定血清MP-IgM抗体和CRP,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儿科就诊的718例感染性肺炎患儿,男344例,女374例,年龄0~14岁,其中支原体感染204例,男103例,女101例,诊断标准依据《实用儿科学》第7版MP肺炎诊断标准[3],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儿童并排除创伤及感染。

1.2 试剂与仪器 MP-IgM抗体试剂盒由北京四正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BIO-RAD model 550酶标仪,血清CRP试剂盒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HITACHI7170生化分析仪。

1.3 方法 患儿入院24h内采集静脉血2ml,置于干燥试管内立即送检,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MP-IgM抗体采用ELISA方法检测,CRP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按照试剂盒规定CRP>8mg/L为阳性。

1.4 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校正χ2检验。

2结果 本组共检测感染性肺炎患儿共718例,MP-IgM抗体阳性204例,阳性率为28.41%,各年龄组MP感染阳性率见表1,肺炎支原体感染组与正常健康体检儿童组的CRP比较,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随着MP肺炎的发病率上升,MP已成为儿童肺炎常见病原体之一,目前其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有人认为由于MP抗原与人体的心、肝、肺、脑、肾及平滑肌等组织存在共同抗原,当MP感染后可产生相应的自身抗体,并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呼吸道外的其他靶器官病变,出现相应肺外系统受累的表现[4],其导致的下呼吸道感染与一般细菌、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从早期症状上难以鉴别,需要实验室相关检查协助,因此早期检测血清MP-IgM抗体十分必要。研究发现在不同季节的小儿呼吸道感染中MP发病占25~40%,呈全年散发或小流行,其病因学重要性已不可忽视[5]。

表1 各年龄组MP感染情况(N,%)

表2 两组CRP阳性率比较

结果表明,本组共检测718份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MPIgM抗体阳性者占28.41%,其中男性阳性率29.94%,女性阳性率27.00%,男女儿童之间MP-Ig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中婴儿阳性率为10.16%,有人认为婴幼儿期机体的免疫反应较弱,当感染支原体后不能发生较强的免疫反应,故不能致病或症状减轻[6],学龄期儿童阳性率为44.09%,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机体免疫系统逐渐完善有关。

MP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缺乏细胞壁的一类微小病原微生物,由于MP无细胞壁,含有DNA或RNA,且富含蛋白,因此仅能阻碍病原微生物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对MP无效,应选择影响病原微生物蛋白质合成的一类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为首选药。

CRP是一种β球蛋白,通过结合病原菌细胞壁的磷酸胆碱或炎症损伤细胞暴露的磷脂等配体启动免疫应答,能及时、准确反映机体的感染状况,健康人血CRP含量很低(<3mg/L),但在炎症或急性组织损伤后,CRP的合成则在4~6h内迅速增高,36~50h达到高峰,峰值为正常值的100~1000倍,其半衰期较短(4~6h)[7],并且CRP不受性别、年龄、贫血、高球蛋白血症等因素的影响,白细胞总数及分类正常时CRP可呈阳性,并随着感染的加强而升高,而且检测方便、出结果快,因而优于其他急性期的反应物质[8]。

本文通过对比MP感染组与正常儿童组的CRP阳性率,发现MP感染组CRP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的CRP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显示MP感染可以引起CRP水平升高。在临床上当患儿CRP出现升高时,不应忽视MP感染的可能性。

小儿肺炎是儿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感染后临床表现趋于多样化、病程长,易发生多脏器损害,对MP敏感的药物较少且疗程长,病因学的早期诊断对治疗方案确定至关重要,因此联检MP-IgM抗体和CRP对儿童肺炎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指导用药有重要意义。

[1]刘亚琴,冯清胜,刘 爽.小儿支原体肺炎诊治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09,4(5):128-129.

[2]俞 钱,石冬敏.C-反应蛋白在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应用探讨[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2):301-302.

[3]胡美亚,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4-1025.

[4]崔振泽,蔡栩栩,李晓辉,等.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细胞免疫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7,12(5):287-289.

[5]牛江英.急性呼吸道感染的肺炎支原体病因学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3):1634-1635.

[6]胡浩夫.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J].实用儿科杂志,1993,8(3):198-199.

[7]董 琳,温怀凯.急性时相蛋白在小儿肺炎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中的意义[J].浙江医学,2001,23(5):261-263.

[8]陈柳英.C-反应蛋白在小儿支原体肺炎中的检验价值[J].标记免疫与临床,2008,15(4):212-213.

猜你喜欢

感染性支原体儿科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思考心电图之177》
藏羊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治疗
猪支原体肺炎的诊断与防治
儿科常见病,贴敷更有效
反复发烧、咳嗽,都是肺炎支原体惹的祸
圆梦儿科大联合
鸡败血支原体病的诊治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