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EDTA-丁胺卡那抗凝管稳定期的研究

2010-03-28巫小莉汤勇才张伟红汤习锋周小棉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0年4期
关键词:批量假性血细胞

巫小莉 ,汤勇才,张 程 ,张伟红,汤习锋 ,周小棉

(1、广州医学院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广东 广州 510180;2、广东医学院2005届学生;3、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EDTA-K2是血细胞常规分析的较理想的抗凝剂,但是最近几年里,有关由于EDTA依赖所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报道较多,周小棉[1]等人于2007年报道了新鲜配制的5mg/m l丁胺卡那霉素可以使血小板计数在4h内保持稳定,如果将此法应用在日常血常规上,将可有效防止EDTA依赖而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减少临床误诊,从而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假如批量生产,它的稳定期(有效期)究竟有多长?为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用即配新鲜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作为测定管,阳普公司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为对照管,同步计数因EDTA依赖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患者的血小板数,观察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霉素抗凝管的稳定期(有效期),结果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EDTA-K2抗凝管、EDTA-K2丁胺卡那霉素管均由广州阳普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提供;丁胺卡那霉素为广州白云山天心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产品;美国雅培CD-3700血细胞分析仪和配套试剂及质控物;OLMPUS显微镜;WQF-410付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北京第二光学仪器厂生产。

1.2 检测标本 7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病人静脉血,年龄45~75岁,男的4例,女的3例。

1.3 方法 对通过筛查确诊为EDTA依赖的患者,采集静脉血,用EDTA-K2抗凝管、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批量制作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分别注入2ml于各抗凝管中,轻轻颠倒摇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分别测定血小板数量,观察不同时间(即时、0.5h、1h、2h、3h、4h)各管血小板数量的变化。

2 结果

2.1 第一个月:新鲜配制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和厂家批量制作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数稳定;而没有添加丁胺卡那霉素的EDTA抗凝管最不稳定(数值波动最大),其血涂片在镜下可见血小板有明显的聚集现象。见图1。

2.2第三个月:新鲜配制的EDTA-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厂家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在30min内血小板数保持稳定,30min后,呈下降趋势,血涂片部分血小板聚集;EDTA抗凝管的总体变化趋势均为随着时间的延长而血小板计数下降。见图2。

2.3 第六个月:自配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其血涂片中的血小板未发现有聚集现象;厂家抗凝管在1h后缓慢下降,血涂片中有少许的血小板聚集;EDTA抗凝管则最不稳定,血涂片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见图3。

2.4 第十三个月:自配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小板计数稳定,其血涂片亦未见血小板聚集;厂家抗凝管在0.5h内开始下降,血涂片中有少许的血小板聚集;EDTA-K2抗凝管则最不稳定,血涂片有明显的血小板聚集。见图4。

2.5 三个月、十八个月的EDTA抗凝管红外光谱对比图:从图中对比可以看出,两个生产日期的抗凝管在红外光谱中存在不同,在吸光度约1100nm和600nm出现了不同的峰值,说明管内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否就是造成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的不稳定因素,需进一步确证。见图5。

表1 EDTA-K2与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4h内血液参数的比较

3 讨论

PTCP是由于血液在EDTA盐抗凝作用中,EDTA诱导血小板中的特殊蛋白使血小板发生凝聚而引起,当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不能准确计数血小板,而导致血小板发生假性减少的现象,据报道,EDTA导致血小板聚集的原因与血小板表面存在某种隐匿性抗原有关[2]。

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1993年的文件建议,血细胞计数宜用EDTA盐抗凝,其他抗凝剂均不适合于血细胞计数。EDTA与血液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配位化合物,从而阻止血液凝固[3],因EDTA对血细胞形态影响很小,特别适用于全血细胞分析,已被临床广泛使用。对EDTA敏感而导致血小板假性减少的发生率虽然只有0.007%~1%,但也一直困扰着临床。

周小棉[1]等人于2007年报道了新鲜配制的5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以使得血小板计数在4h内保持稳定,沿着这个思路,我们做了上述的实验,希望找到彻底解决问题的方法,图1表明,厂家批量制作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一个月内作血小板计数可稳定4h;图2~4显示,三个月后(下转第370页)到一年的EDTA-K2丁胺卡那抗凝管,血小板计数只能稳定30min~1h,这到底是丁胺卡那和EDTA两种物质在一起的化学反应而造成的不稳定,还是作为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丁胺卡那霉素半衰期而引起的不稳定,抑或是管内细菌所引起的不稳定(抗凝管没有经过无菌处理),机理不明了。从图5的红外线光谱图可以看到,在吸光度约1100nm和600nm出现了不同的峰值,说明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时间还是有差异(由于条件限制,我们只做了第3个月和第18个月的红外线光谱图),这是否就是造成血小板计数的不稳定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从实验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往EDTA抗凝管内加入5mg/ml丁胺卡那霉素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现象,计数可以稳定4h,并且不影响其他血常规参数的测定。与周小棉等[1]所报道的可以在4h内解聚血小板相符合,但是从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发现,批量加入丁胺卡那霉素的EDTA抗凝管对不同的患者作用时间有所不同,存在着个体差异,如图2和图3的结果所显示。图2与图3为不同的患者,按预测,第六个月的检测值应比第三个月的检测值下降的快,但实际情况并不是我们想象(如图2、图3黄色线所示),而是第三个月的检测值比第六个月的检测值下降的更快,就象倍比稀释的试验出现的跳管现象,由此可见,患者间存在着个体差异。

由于此类病人较少且难以追踪,我们在每个时间段只能找到一到两例病人做实验,所以结果并不具有全面的代表性,只能起到一个提示或者说是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同道们的重视,共同探讨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周小棉,巫小莉,李结秋,等.丁胺卡那霉素抑制和解离抗凝剂依赖的假性血小板聚集作用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3):333-336.

[2]周小棉,邹 晓.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9):88-92.

[3]巫小莉,周小棉,邓穗德,等.EDTA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计数的研究[J].实用医学,2007,23(4):578.

猜你喜欢

批量假性血细胞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超声引导下压迫联合瘤腔注射凝血酶治疗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观察
批量提交在配置分发中的应用
施氏魮(Barbonymus schwanenfeldii)外周血液及造血器官血细胞发生的观察
血细胞分析中危急值的应用评价
沙塘鳢的血细胞分析
8例血小板假性减少结果分析
全血细胞分析仪配套操作台使用体会
管电流对肾囊肿假性强化的影响
在数控车床上批量钻铰孔类工件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