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2010-03-22花永剑

区域经济评论 2010年1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农业

□花永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53)

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花永剑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杭州310053)

目前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专业分工理论、成本优势理论、工业区位论、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几方面。我国学者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模式、政府作用、动力机制、发展路径、竞争优势、创新机制几个方面,在竞合机制与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研究需要加强。

农业产业集群;成本优势;专业分工;综述

近年,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日益受到相关部门重视。如何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专业分工完成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加工,从而提高农民的收益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学术界近些年来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越来越多,已引起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一、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理论基础

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源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产业集群是专业分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产物。根据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定义,农业产业集群是指一组在地理上相互邻近的以生产和加工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和互补机构,它们布局在农业生产基地周围,由于共性或互补性联系在一起形成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中不仅包括生产农产品的农户,而且还包括各种农产品加工、运输、销售的企业以及各类服务机构(金融机构、农业科研机构、农产品行业协会、农业中介机构)等。目前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论。

(一)专业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专业分工理论的经济学家,他认为“劳动生产力方面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该论述蕴涵了集群的思想,即区域内相关联企业间通过分工合作,具有提高生产力、促进技术创新、减少生产成本等多项竞争优势。该理论还提出,通过分工(包括地域分工)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分工是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每一个生产者为了其自身利益,应根据其当地条件,集中生产在社会上绝对有利可图的产品,然后用其销售所得,去购置所需的其他物品。可以看出,专业分工是形成产业集群的前提条件。

(二)成本优势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一书中指出,不同的国家和区域可以通过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利用区际分工与贸易而相互获得利益。他认为,两个国家或两个地区之间,只要有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那么,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地域分工也会产生,两国或两地区之间的贸易也会发生,也会为双方带来效益[1]。他运用比较利益原则,较好地解释了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与区际贸易问题。成本优势有利于某些生产要素的逐步集中,从而形成产业集群。

(三)工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佛来德·韦伯在1909年的《工业区位论》中构建了一个以成本(尤其是运输成本)为核心的工业区位选择理论,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指标和原则,并第一次将集聚理论系统化。韦伯从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效益三个方面分析了决定企业区位移动的影响,提出了运费指向因子、劳动费指向因子和集聚指向因子。在这些因子中韦伯极为重视集聚因子对产业布局的影响。他认为集聚是一种优势或者说是生产在很大程度上集中到一个地点所产生的市场化,并将这种集聚优势归结为技术设备发展、劳动组织发展和整体经济良好运用性等几个方面。

(四)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是由法国学者佩鲁于1955年首次提出,后来美国学者弗里德曼、瑞典学者缪尔达尔和美国学者赫希曼等人在不同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地理空间上经济增长是不平衡地发展的,它以不同强度呈点状分布,一个地区当嵌入一个推动性工业单元以后就可以产生集聚经济,形成增长中心,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一旦出现后对周围地区发展将产生两方面效益:即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增长极理论强调区域间的不均衡发展,因此会导致地区间贫富发展的两极分化,形成地理空间上的二元经济,甚至形成独立于周边的“飞地”现象。

(五)产业集群理论

完整意义上的产业集群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他把产业集群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地理上集中又相互关联的企业、专业化或服务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和机构以及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集聚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他提出了关于产业集群著名的钻石模型,这就是,一个国家的特色产业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从而获得国家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该国以下四方面的条件:(1)投入要素状况;(2)需求状况;(3)相关支撑产业;(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2]。产业集聚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集群不仅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改进激励方式,创造出信息、专业化制度、声誉等集体财富,更重要的是,集群能够改善创新条件,加速生产率增长,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奥地利区域经济学家Tichy提出了集群生命周期概念,认为集群具有一个从产生、发展、成熟到衰亡的过程。瑞典经济学家M agnus Lagnevik等则在《食品产业集群的创新机理》一书中提出,处于流动阶段的项目,如果拥有集群背景,就更具有成本优势,且更有机会实现技术的快速更新。集群对企业的发展和创新进程主要有三个重要的影响,分别是生产力增长、提高发展速度和强度、创办新企业。集群为一些大型和小型企业的竞争与合作提供了机会。

上述各方面的理论研究,推动了各地产业集群的发展,继工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之后,也掀开了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篇章。

二、国外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现状

对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是从早期的农业区域经济引入的。杜能是最早提出农业区位论的经济学家,他在著作《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从区位学角度来研究农业生产布局问题。他以农民经营农场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引入地租和运费变量,并假设地租与耕地到中心城区的距离成反比、运输费用与这一距离成正比,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根据不同农产品的生产运输方式特征,得出农业生产布局的最优解。他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由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使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出现分异,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近代,有经济学家将农业发展分为不同阶段,来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产生。韦茨(1971)根据美国农业发展的经历,把农业发展分成四个阶段:一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维持生存农业阶段;二是以多种经营和增加收入为特征的混合农业阶段;三是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的现代商品农业阶段;四是以自动化生产管理为特征的现代农业高级阶段。速水佑次郎(1988)根据日本经济发展的实践也把农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增加生产和市场粮食供给为特征的阶段、以着重解决农村贫困为特征的阶段、以调整和优化结构为特征的阶段。农业产业集群是最高级的阶段。

目前,国外学者有关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和构成。在构成方面,Suren Kulshreshtha和W ayne Thomp(2005)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由农业生产子集群、食品加工子集群和农场投入制造子集群三部分组成。二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观点认为,地理位置和历史优势是集聚的起始条件,规模报酬递增和正反馈效应则导致了集聚的自我强化,使得优势地区保持领先。三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影响农业产业集群的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因素、文化环境因素、消费需求因素、市场竞争因素。四是农业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Dai Peters, ChrisW heatley,Gordon Prain,JoepSlaats,and RupertBest等(2002)通过比较农作物加工企业集群、小猪生产和出口的企业集群,识别出发展约束和可能的解决方法。Stephan Goetz,M artin Shields andQ iuyanW ang(2004)采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对美国东北部的农业和食品产业集群进行了分析。迈克尔·波特(2003)通过对美国加州葡萄酒产业的研究提出,政府依靠该区域优良的葡萄产业,引导相关企业将整个产业链进行延伸,延伸出葡萄种植护理、葡萄采收设备生产、葡萄酒瓶生产、旅游观光等相关产业。其中,政府有关部门和当地的一些高校发挥了主导作用。

可以看出,在发达国家农业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已经较为成熟,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颇具特色,并已成为当地的国民经济支柱,如荷兰的花卉产业集群、美国加州的葡萄酒产业集群、丹麦的养猪产业集群、比利时的养鸡产业集群、智利的苹果产业集群等。

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评价

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近年来在国内传播很快。在百度里输入“农业产业集群”搜索,可以找到686万个相关网页。但是关于这方面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在中国知网里用题名一项输入“农业产业集群”精确搜索,只有162条记录。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模式研究

一般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模式有农业高科技园模式、中小企业型模式和市场型模式三种,这三类模式其实都有自身的核心,是围绕着核心企业发展起来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适合模式。李君茹等(2007)研究后提出,一个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园区,在空间结构上的布局分为3个层次:即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3]。中小企业型模式是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农户为外围而形成的,居于中心的企业往往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中心企业负责向集群地以外的市场提供产品,它不一定拥有生产过程的所有设备,但在制订生产计划、安排生产、检验产品质量等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负责构筑市场、营销渠道、制定市场战略、采购原材料。农业科技园三区之间的结合机制,主要通过科技对接、品牌对接和服务对接,来形成园区集群的空间区位效应。多数研究认为,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农业产业集群中政府作用的研究

陶怀颖在2006年时就提出,农业产业区域集群的建设,离不开统一、完善的市场体系,离不开健全的市场秩序,建立并维护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职能,必须也只有政府才能做到。

张奇(2009)谈到,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作用机制有五个方面:一是产业本体支持,二是网络支持,三是技术支持,四是要素支持,五是制度支持[4]。王峥(2008)、黄建军(2010)等提出,产业集群地方政府通过主动介入集群创新活动,成立地方技术组织,与中小企业建立稳定的创新协作关系,为中小企业积累或传递技术创新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资金、信息、人才、技术资源。通过创新协作关系的互动,地方技术组织分担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部分成本和不确定性,增加了创新的收益。

农业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形成,不仅仅需要有农户、农产品加工或销售企业、原材料供应商,还需要有与农业相关联的农资部门、农技推广部门、金融机构、保险机构、科研机构、培训机构等服务体系,这些部门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资金、技术、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这有利于从两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生产服务的系列化和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增值。这些都需要政府的支持。

(三)农业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

动力机制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量,其主要功能就在于将集群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显性的竞争优势。国内学者刘恒江、陈继祥(2005)、周新德(2008)等人认为,先天禀赋是农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基础,动力机制则是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根本动力。拥有先天资源、培育动力机制、不断将资源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在逻辑。外援动力机制主要来源于国家(政府)有意识地对集群进行的规划、调控行为以及外部环境。

周雪松,刘颖(2007)通过研究认为,集群的竞争力源于集群对外部资源的吸收和内部资源的利用,即资源“整合”基础上所产生的销售、孵化和创新的能力,最终表现为财富创造能力,而集群的“整合能力”的强弱是由集群“资源集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和“知识(技术)共享能力”三者的强弱所决定,而这三者又是相互促进的。

与之相对应的,刘俊浩,李加明(2008)则通过“钻石模型”的深入分析,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拥有自然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积累、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5]。这些才是农业产业集群快速成长的动力,并能使其要项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研究

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周新德(2009)的看法是其可分为孕育阶段、成长阶段和成熟阶段。对农业产业而言,仅有“地理集聚”只能称为“集”,而只有实现“分工合作”并由此而产生的较强乘数效应才能称为“群”,即真正意义上的“集群”。在发展的思路方面,国内学者的观点又有以下几种:

一是走农业产业系统化发展道路,把农业与农产品加工、科研机构、市场等紧密相联。吴碧波,何初阳(2008)提出,一方面集群内企业分工专业化,在生产经营与市场交易中与农户、辅助机构及销售单位等紧密合作与协调,产品不断增值增收,同时农产品生产的企业与科研院所等其他机构的合作形成规模经济效应,有利于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及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另一方面,产业集群的不断深入,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带动了集群区域范围内甚至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及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是从区域品牌建设的角度着力发展。郭欣旺,周云凤(2010)等人认为,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原因,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树立起自己的品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以成本推动的劳动密集型作物为主,生产规模小、产品质量低、市场意识淡、加工环节弱,农产品难以实现价值增值。而区域品牌具有非排他性和正的外部性,中小企业通过“搭便车”来共享这一外部经济效应,可以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通过品牌的打造吸引相关的资源[6]。

三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花永剑等人(2009)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通过龙头企业的统一协调,有利于将农民从“小而全”的生产模式中解放出来,专注于生产,而将采购、销售等业务剥离出来,从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各地政府应致力于培养农产品龙头企业,对目前供应链上有潜力的核心企业,在融资、技术扶持、税收等方面提供优惠措施。这有利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快速成长[7]。

(五)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

在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上,学者们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产业链的纵向或横向一体化形成龙头企业;另一种就是构建产业集群形成集群优势。这两者又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郑风田,程郁等在2005年时就提出,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源于积聚产业网络组织所生产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外部经济效益、联合效率以及区域创新网络。

在此基础上,尤晨,魏世振(2007)认为,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可以发挥生产社会化、专业化、贸工农和农科教一体化的协同优势,全面提高人力资源素质和生产经营整体的科技含量,加快农业产业的升级转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8]。

周新德、柳弟贵(2008)提出,农业产业集群对现代农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它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集约化。当集群内大量企业集聚,并达到一定规模时,整个集聚区域内的任何企业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要素,节约空间交易成本,从而实现外部规模经济,形成集约化经营。

现在,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更加复杂,一方面,使农业产业链的增值环节越来越多,一种农产品从研发、培植、生产到营销、运输所形成的价值链已很难由一家企业来完成;另一方面,使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相互关联性更强,以生产农产品为对象的企业要想获得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必须使市场交易转移到企业内部交易,以避免重复谈判的成本以及非合作行为的出现。农业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就体现在成本较低和创新较为容易上面。

(六)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机制研究

对于产业集群的创新,王缉慈是这么认为,它是保持产业集群活力和持续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避免走入“逐底”的深渊,才能不断升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朱清海,李崇光(2004)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创新进行过专门的研究,提出农业园区集群的创新效应主要来源于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的可得到性、“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吸聚作用以及植根性等方面[9]。企业彼此的接近和了解使得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加强,由于竞争障碍的减少和攀比心理作用,企业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先进企业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会更加努力创新。高升,洪艳(2010)提出科技创新是农业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一项农业技术创新可以振兴一个农业产业,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改变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以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产技术创新可以突破产业带发展的时空约束,扩大集群的规模边界。

杨锐,李萍(2010)通过对花卉产业集群的分析提出NRCE模型,认为一个产业集群的持续创新发展源于四个方面:一是以企业知识基础衡量的本地企业技术能力;二是获取外界知识资源的全球联结能力;三是对外联结或互动过程的便利性;四是在“地方全球”的互动学习场中,是否形成独特的企业家精神[10]。

四、现有研究述评

国内关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近几年才逐渐兴起,许多领域有所涉及但不够深入,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以及可操作的举措研究都有所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竞合机制研究不够深入

个从网供农络应业细链产分的业为角集生度群产看的、,研则一发个涉、明及加显供工特应、流征商通是、生等专产诸业商多分、环工经节,整销。商、零售商等主体。这些主体两两之间以及某一类主体内部企业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比较而言,发达国家农产品流通的效率较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产业集群内部有着良好的竞合机制。国内的农产品流通效率低,链条的两端农户和消费者的利益都难以得到保障,中间环节过于重视短期效益,恶性竞争不时发生,需要有效的制度来加以规范。

(二)转型升级研究亟待加强

区域农业的发展一般要经历“集聚产业化集群转型升级”几个阶段,国内不少地区的农业产业集群虽然已经形成,但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的研究主要还集中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竞争力的培养方面,但国内外农业产业的巨大差距对国内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农业产业集群尽快地转型升级。

(三)具体的创新路径研究很少

良好的创新机制有助于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国内农业产业的发展,科技含量相对较低,无论是种子的研发,还是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与发达国家相比都有不少的差距。要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势必要通过创新不断开发其潜能。目前针对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的研究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理论层面的,对具体的创新路径研究甚少。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如何结合当地的农业生产要素优势,探求有效的创新举措,这是将理论落到实处的关键步骤。这需要对国内多个地区进行实例研究,总结成功经验,进而提出可供借鉴的方式。

[1](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3]李君茹.谈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J].商业时代,2007,(33).

[4]张奇.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演进中的地方政府作用研究[J].农村经济,2009,(1).

[5]刘俊浩,李加明.基于“钻石”模型的农业产业集群要素分析[J].农业经济,2008,(1).

[6]郭欣旺,周云凤.基于区域品牌战略的农业产业集群研究[J].古今农业,2010,(2).

[7]花永剑.基于出口导向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J].乡镇经济,2009,(9).

[8]尤晨,魏世振.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及启示[J].福建论坛,2007,(6).

[9]朱清海等.农业科技园区产业集群优势效应分析及策略[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

[10]杨锐,李萍.花卉业的全球化和地方集群创新[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Review of Agricu ltural Industry Cluster

Hua Yong-jian
(Zhejiang VocationalCollege of Comm erce,Hangzhou 310053,China)

Current research on the agricu ltural industry c luster ismainly based on the p rofessionaldivision of labor theory,the costadvantage theory,industrial location theory,grow th po le theory,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and other aspects.The scho lars in agricu ltural industry c luster focus their researchesm ain ly onmodel,the ro le of governm ent,powerm echanism,the developm entpath,com petitive advantage,several aspectsof innovativem echanism s.They nee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competingm echanism and other aspectsof restructuring and upgrading.

agricultural industry c luster;costadvantage;specialization;review

book=17,ebook=75

F270

A <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编号]1

1003-4919(2010)12-0017-05

2010-10-27

本文系浙江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基于产业集群的农产品供应链优化研究”(编号:2010C25026)的阶段性成果

花永剑(1976— ),男,江西抚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第三方物流,农产品流通。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集群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